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SATI可视化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1 165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对发文量、发文机构、核心作者、期刊收录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热潮已经形成,主要表现为总发文量与核心期刊发文量呈同步上升趋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的研究团队初具规模;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及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世界意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Citespace;SATI;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证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因此,深刻洞悉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热点与脉络,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虽然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作了研究,然而现有的文献与论述缺少可视化的解读,因此,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SATI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热点脉络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
运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方式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主题检索 (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7日)共得到文献2 457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章1 948篇,学位论文44篇,会议报告37篇,新闻报道405篇,图书22本,成果1项。对2 457篇文献进行出版年度设置为2012年至2023年后得到1 370篇文献 (其中CSSCI期刊为537篇),剔除无效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 165篇。
(二)数据分析
将1 165篇文献以Refworks、EedNote格式分别导入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与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软件后,得到一系列的知识图谱。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运用了Excel绘制图表、普赖斯定律等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动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统计分析
(一)发文情况概述
发文量是反映该领域研究趋势的重要指标。总发文量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度,而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则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将1 165篇文献 (含篇537核心期刊)进行发文量统计 (详见图1)可知:2012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文量离散程度不大,趋于稳定,但2020年至2022年期间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甚至在2022年达到了713篇,这比过去9年发文量累加起来还要多。由此可见,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域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前后发文量的显著差异与中央重大会议的召开密不可分。特别是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全面阐述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同时纵观二者增长趋势,几乎呈现同步增长,这说明在文献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文献质量也在同步提高,反映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同步拓展。
(二)发文机构分析
1 165篇文献中,涉及总发文机构1 488个、独立发文机构902个。根据情报学中的普赖斯定律,通过公式Mp=0.749*计算核心机构。分析文献数据可知,Npmax=27计算得到Mp=3.89,据计算结果得出该研究的核心机构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共有67所机构。位居前五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7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篇)、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3篇)、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3篇)。不难发现,各地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当起了排头兵,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道路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但高校内部之间的联系、互动、合作有待加强。
(三)核心作者分析
1 165篇文献中,涉及总作者数1 635人,独立作者1 323人。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结果认定作者文章发表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共计56人。发文量位居前7的核心作者依次是张占斌、林于良、董慧、刘勇、张晓明、张艳涛、陈金龙,而其所在的单位均属于核心机构,分别为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充分反映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的研究阵地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与作者呈现出紧密关联趋势。
(四)期刊收录分析
将文献以Endnote格式的纯文本文件格式导入SATI软件进行期刊收录分析可知,1 165篇文献发表于520个期刊上。其中收录文章在6篇及以上的44个期刊,载文352篇,占总样本的30.2%。这些期刊多数为前沿理论领域研究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可见学界近两年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研究领域有着较为显著的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热点与脉络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经过软件运行得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详见图2)。将Citespace的关键词数据进一步对词频热点进行导出得到表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文章从宏观角度出发,在理论层面着重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及社会主义道路;而当下研究则是从微观角度着手,结合时代背景,在现实层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生逻辑、科学内涵及其当代價值。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关键词聚类代表着目前学者的研究热点领域,为后期进行主题研究分析提供了参考。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完成了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 (详见图3)。这些关键词聚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域研究的四大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研究。学者主要从生成逻辑、鲜明特征角度出发,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韩庆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层次的逻辑,其中党的领导是政治逻辑,人口规模巨大是现实逻辑,主体间的平等是哲学逻辑,新发展理念是理论逻辑,“强国时代”是时代逻辑。[2]二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摒弃传统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思维,为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积极力量,推翻了历史终结论。艾四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强大生机的正路,而且是一条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好路,同时更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可选之路。[3]辛向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以及生态观,这独特的 “六观”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影响具有现实意义。[4]三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文丰安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鲜明特征以及重要目标,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物质与精神、区域与城乡、效率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相统一。[5]四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于安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和而不同、保民养民等优秀传统。[6]赖海榕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7]
四、结束语
从发文量和期刊收录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文献从2021年呈直线式上升趋势,核心期刊刊发数量也明显增加。这说明学界与学者对这一领域有着极大的关注,研究的热度与深度正在不断拓展,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从发文机构和作者的可视化分析来看,发文机构与作者呈现出紧密关联趋势,多数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组建了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一批具有学术引领示范作用的高校,从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团队已初具规模,同时也必将掀起全国高校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热潮;从关鍵词共现及聚类的可视化分析可见,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世界意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探讨。虽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同步发展,但从发文机构来看,各高校 (机构)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 韩庆祥,张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兼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01):80-85.
[3] 艾四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01):12-14.
[4] 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14(001).
[5] 文丰安.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与创新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1):10-21.
[6] 于安龙.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实践经验与世界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2(07):73-79.
[7] 赖海榕,郑济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毛泽东研究,2022(06):23-34.
作者简介: 杨光,男,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