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芸 李香香 柳燕子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咸宁 430075)
中国人爱竹, 制竹、 用竹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鄂南地区古瑶族代表性民间艺术之一。 古人称竹“不刚不柔, 非草非木”, 兼备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与形而上的精神品质[1]。 中国民间制竹工艺作为传承千年的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艺术价值。 2008 年6 月竹编被列入第2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 年11 月竹刻被列入第4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 见物、 见生活” 的传承理念下, 如何将古老的制竹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发挥其实际价值, 是当前的热门问题。 为此, 本文以鄂南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创新应用为例, 探讨非遗竹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 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 而且也能推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促进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研究鄂南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创新应用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瑶人出世武昌府, 满目清山四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 老少乐业世无忧, 千家峒里度春秋。” 谁也说不清, 这个坐落在鄂南药姑山下,不知名的汉族人的村子——内冲村, 为何会流传着关于瑶族人的歌谣? 直到2010 年一尊带有狗头图案的石器被大雨冲刷出来, 专家才确认药姑山千家峒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可以相互印证, 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 鄂南地区的古瑶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竹器制作技艺而著称。 在瑶族传统文化中, 竹器被视为一种神圣之物,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鄂南幕阜山脉是中国主要竹产区之一, 而古瑶族则是该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 古瑶族人民对竹的利用和加工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器文化。 据史料记载, 在古代鄂南地区竹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特别是在古瑶族传统文化中, 竹器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根据民间传说, 古瑶族的祖先曾经从天上的竹林中取得了竹子, 并将其带回人间。 因此, 古瑶族人民对竹器的制作和使用具有深厚的情感。
杜甫诗歌«岁宴行» 中有: 岁云暮矣多北风, 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夫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 杜甫在春节岁时一次宴后, 行至洞庭湖边, 看到或遇到当时的瑶人(莫徭), 写下了这首诗。 这充分证明了中唐至晚唐时代, 鄂南地区包括临湘龙窖山一带确实生活着瑶民的事实。同时, 诗中的“罟” 字, 即捕鱼的一种工具, 名网罟, 形状为四边形网罩, 是用竹条十字交叉对角绑紧, 再用支架沉于水中, 交叉处系一条长绳,牵住网罩系于岸边树干上, 起鱼时, 拽此绳即可举网出水面。 这充分说明了古瑶族在当时使用竹器工具之广泛。
古瑶族民间竹器在古代农业生产、 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竹制农具如竹筏、 竹篓、 竹筒等, 不仅可以减少成本, 而且操作方便, 经久耐用。 在日常生活中, 竹器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 如竹席、 竹板床、 竹制菜篮、 竹制饰品等。 在古瑶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中, 竹器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 在古瑶族音乐中就有许多竹制乐器, 如箫、 笛、 篪等, 这些乐器不仅能够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而且也是传递文化、 宣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古瑶族民间竹器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如竹筒可用于存储水、 米、 油等物品, 而竹篾可用于编织家具、 筐等物品, 这些竹器不仅耐用, 而且透气性好, 轻便易携带, 非常适合瑶族人的生活需求。 在艺术价值方面, 古瑶族民间竹器制作精美, 造型独特, 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在竹器上刻画的各种传统图案、 神话故事等元素,更是体现了瑶族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在文化价值方面, 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从事民间竹器制作的竹编艺人以民间工匠为主, 师徒传承的手工技艺具有与工业产品设计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3]。 同时, 制竹技艺也是瑶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反映出他们对于环境和自然的认识和敬畏。 在经济价值方面, 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对于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增加,古瑶族民间竹器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许多瑶族村落开始将竹器作为当地文化的代表, 进行生产和销售,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06 年以通山竹雕为代表的鄂南古瑶族民间竹艺被列入第1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说明了古瑶族民间竹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着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古瑶族民间竹器文化, 不仅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也有助于推动瑶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古瑶族民间竹器以竹子为主要原材料, 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选择不同种类、 不同直径、不同形态的竹材进行加工。 竹器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材、 切割、 打磨、 细作等多个环节, 其中细作是关键环节, 也是古瑶族民间竹器制作技艺的精髓所在。
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形态特征丰富多样, 包括筐、 篓、 笛、 扇、 桶、 壶、 碗、 匣、 架 等 (图1)。 这些竹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 而且在造型上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符号, 融入了古瑶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和审美观念。 例如, 在古瑶族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视为祥瑞之物, 因此许多竹器形态都与吉祥图案和喜字相结合, 如“喜筛” “福字籠”“鳳凰篦” 等。
图1 药姑山瑶族村博物馆展出的古瑶族竹器Fig.1 Ancient Yao's bamboo tools displayed at Yao Village Museum in Yaogu Mountain
竹器的低碳环保特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 同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全球共识。 竹材作为生长速度快、 固碳能力强、 天然可再生的绿色生态材料, 日渐成为建筑、 家居、 日用等领域的新宠。 2022 年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 倡议, 以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该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 2022 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米兰三年展” 上, 艺术家将竹器与塑料、 金属制品并置比较(图2), 在传递绿色环保理念的同时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传承与创新。
图2 “米兰三年展” 上竹器与塑料、 金属制品并列展出Fig.2 Bamboo, plastic and metal products displayed side by side at the Triennale di Milano
同样在“米兰三年展” 上的东方竹编工艺展区, 以“日用即道” 为价值体现, 集合了各类别的竹器日用器物, 集中展示了千百年来的民间设计智慧。 其中来自中国的作品«竹灯显影» (图3), 以光影之美表达出竹编之艺、 手作之美。 该作品由独具魅力的竹条编织成灯罩, 借助光线的穿透和阻挡, 将竹编纹理、 结构和图案投影到周围的墙面或地面上, 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强调了手工艺品的价值和魅力,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该作品不仅展示了竹编之艺和手作之美, 更是引领着东方竹编业向着更加独特化、 现代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推动竹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图3 “米兰三年展” 上的中国作品«竹灯显影»Fig.3 Chinese work Bamboo Lamp Shadow Show at the Triennale di Milano
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传统竹器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在深受中国竹文化影响的东南亚产竹、 制竹国家中, 日本竹制技艺承袭于中国, 19 世纪日本茶道与插花艺术的兴起, 对盛茶竹器和竹制花器提出了较高的艺术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竹艺逐步进入日本主流艺术界, 并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 20 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生野祥云斋和饭塚琅玹斋等有“人间国宝” 之称的竹艺大师。 脱离手工技术进入艺术界的日本竹编,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地处热带地区的越南有丰富的竹资源, 天然竹林占竹资源的90%, 且竹种十分丰富, 竹子是越南重要的建筑材料。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称为“改变越南天际线的人物”。 他只以价格低廉却更生态环保特性的竹子为材料建造房屋。
在中国, 竹文化深植于华夏民族血脉, 21 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代, 中国竹文化势必走向世界, 竹器作为中国竹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必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现代消费市场中, 人们对竹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 个性化、 智能化的特点。 多元化需求表现在消费者对竹制品品类需求的多样化。 例如,在家居用品领域, 消费者不仅需要实用的竹筷、竹炭、 竹垫等, 还需要具有时尚感和艺术价值的竹制家具、 灯饰、 装饰品等。 个性化需求表现在消费者对竹制品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 竹制品也逐渐成为了展现个性、 彰显品位的重要方式。 因此, 一些消费者会选择定制符合自己品味和需求的竹制品。 智能化需求表现在消费者对于竹制品的功能和科技含量的需求。 例如, 在竹制餐具领域, 消费者希望竹制餐具不仅能够美观实用, 而且还能具备一些高科技的特性, 如防菌、 保温、 节能等。
人们对竹器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实用方面, 还体现在精神方面。 竹器具有环保、 健康、 天然等优良特性, 使用竹制品可以有效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体现着人们对绿色低碳生活的追求。 竹器还是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和文化价值。 通过竹器的创新应用和推广, 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瑶族民间竹器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瑶族传统竹器制作技艺的挖掘、 整理和推广,可以启发和激发人们对于竹器创新应用的灵感和创造力, 从而推动竹器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在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创新应用中, 优化制造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 技术传承与创新。 保持对传统技术的传承十分重要,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工艺创新,可以为竹器制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精度, 通过与当代设计师、 工艺师的合作, 进行技术交流和创新实践, 提升竹器制作工艺的品质和档次。
2) 工艺流程优化。 对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精简, 减少冗余步骤和时间浪费,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科学管理和标准化操作, 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达到所需的质量标准[5]。
3) 材料选择与处理。 选择合适的竹子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如干燥、 防腐等, 以确保竹器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此外,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或者与竹子进行组合, 创造出更多样化的竹器产品。
在非遗视域下, 竹器的创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竹器的创新应用需要结合当代审美和文化观念, 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打造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竹制品。
2) 跨界合作促进产业发展。 竹器的创新应用需要结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进行跨界合作, 共同推动竹器产业的发展。
3) 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竹器的创新应用需要遵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环保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竹制产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 自然、 环保的选择。
在鄂南地区, 已经有不少企业、 设计师以及高校师生开始尝试将古瑶族民间竹器与现代技术和设计相结合, 进行创新应用的实践探索。
1) 个性化定制。 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出独特的竹器产品, 比如通过3D 打印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 这种个性化定制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需求, 而且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将传统手工制作过程数字化, 并使用数控机床等设备进行精确制造, 提高竹器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同时能够实现更复杂、 更精细的设计和制造。
3) 虚拟现实(VR) 和增强现实(AR) 技术。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竹器的设计、 展示和销售带来新的体验方式。 例如,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消费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感受竹器的使用场景和效果, 提升购买决策的信心。
这些实践探索不仅推动了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创新应用, 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竹子这一优秀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在未来, 随着技术、 设计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不断创新, 竹器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健康、 环保、 美好的选择。
在鄂南地区, 对古瑶族民间竹器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实践, 不仅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在建筑、 家具、 文化创意等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鄂南古镇, 许多传统建筑普遍采用竹子作为门窗和护栏的材料。 这些竹制门窗和护栏不仅能够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文化气息。 在鄂南地区的瑶族村, 有一家用竹材搭建的“鸟笼” 式萌萌屋民宿, 其整齐的结构、 大气的布局, 无不令人产生远离喧嚣、 归隐山林的向往。 建筑采用竹材构建出独特的外观结构, 使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并呈现出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图4)。 该处民俗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酒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饮品, 与竹子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竹子被描述为高洁、 清雅、 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 而酒则自古被视为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的体现。 因此, 竹与酒的结合不仅是实用价值的相连, 也是文化融合的代表。
“隽州篁” 是一家酒业企业在湖北通城建设的一个品牌酒庄。 该企业一年三季利用生长着的竹子进行生产一种竹酒, 即每年在竹子长到一定程度时把原酒注入竹筒, 活竹继续生长, 酒在竹子里存放一定时间后再取出来。 由于竹子始终是生长着的, 酒在竹子生长过程中浸取了竹子里的有效物质, 同时获得了相应的颜色和风味, 使其具有独特的功效。 在“隽州篁” 的体验馆设计中, 亦充分展现了竹融酒之美, 酒融竹之意。 空间不仅用于展陈, 更是品牌性格的特色表达, 通过抽象的空间结构、 灯光和线条呈现出竹子的美感和时尚感, 运用传统中式和现代简约风格等多种建筑形态, 营造出舒适的空间(图5)。
古瑶族民间竹器在文化创意产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鄂南地区, 许多手工艺人利用竹子制作出各类精美的工艺品, 如竹编篮子、 竹编水桶、 竹编帽子等。 同时, 在地方高校老师的带领下, 采用竹子开发了“喜扇” “竹灯” 等文创产品DIY 材料包, 消费者不仅可以参与产品的制作, 而且还能从中体验非遗传达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既具有实用价值, 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6)。
图6 鄂南东源花谷游客中心的竹编非遗体验区Fig.6 Bamboo wea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area at Dongyuan Huagu Tourist Center in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竹制家具及餐具是古瑶族民间竹器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鄂南地区, 许多家庭普遍使用竹制家具, 如竹椅、 竹凳、 竹床等。 这些竹制品不仅耐用、 环保, 而且还能够增加室内的文化气息和生活品质; 当地许多餐饮企业使用竹制餐具,如竹筷、 竹叉、 竹托盘等, 不仅环保、 卫生, 而且还能够增加餐桌的人文气息和美感。
鄂南古瑶族民间竹器的创新应用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通过融入新技术,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创意, 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这种创新应用推动了竹器产业的发展, 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更丰富多样、 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竹器世界, 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决心。 对于古瑶族民间竹器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创新应用, 建议采取以下3 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引导, 挖掘古瑶族民间竹器制作技艺, 整理和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 不断丰富和发掘古瑶族民间竹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第二, 注重创新应用和跨界合作。 通过融入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推动传统竹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开拓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场景, 并提高竹器的设计和制造水平。
第三,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竹器的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中, 要紧密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环保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竹制产品,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