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欣 赵志美 麦 琦 付凯怡 刘 颖 宋莎莎*
(1 木质材料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2 木材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藤编是以藤类植物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编织成工艺品和实用品的一种编织工艺。 藤编技艺始创于海南黎族[1], 黎族人民将采集的藤条经切削、晒干、 修剪等处理, 将其编织成各种各样的藤器,常见的有藤编衣篓、 腰篓、 箩筐等。 黎族藤编主要流传于海南岛的东南部, 如陵水、 保亭、 乐东、昌江等地。 黎族人祖祖辈辈传承着这项技艺,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黎族藤编文化, 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传统手工产品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所替代。 如今黎族很少有人再专注于制作和使用藤编用品, 藤编用品更是几乎退出了年轻黎族人的生活[2], 藤编技艺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新时代, 赋予传统藤编产品以时代元素, 探寻传统藤编转型发展路径对于发扬光大传统藤编技艺意义重大。 本文在分析传统黎族藤编特点的基础上, 从藤编材料、 编织技艺和纹样3 个方面阐述了黎族藤编转型发展的路径, 以期为传统藤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海南藤类资源丰富, 当地用藤编织器物、 制作家具的历史悠久。 黎族人民将山中常见的红藤、白藤采收回来, 处理后编织成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用具, 如腰篓、 衣篓、 箩筐等。 这些藤编生活用具细腻光滑、 结实耐用, 是黎族人民勤劳、 聪慧的结晶。
藤编器具普遍使用的藤材为棕榈藤。 红藤和白藤是海南热带棕榈藤类的统称, 其抗拉强度大、材质优良, 是制作和编织家具的优良材料。 由于天然棕榈藤资源的不断减少, 使得天然藤材的价格不断攀升, 因此目前藤编材料也出现了价格便宜的人造藤材。 人造藤材更适宜于室外家具使用[3], 用途更广泛。
传统黎族藤编编织技法多样, 不同技法编织出的产品其用途各异。 藤编主要由线构成, 线的曲折盘旋和缠绕形成形态各异的图案纹样[4]。 藤编的各式纹样即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出藤编艺人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 黎族藤编常见纹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图1)。
图1 黎族藤编常见纹样Fig.1 Common patterns in rattan weavings of Li ethnic group
1) 人字纹。 人字纹的经线和纬线编织紧密,常见的编法有很多, 比如挑二压二、 挑三压三等。人字形编织有人字形对称纹、 人字形对称连续纹、人字图案花纹、 文字纹等[4]。
2) 方格纹。 方格纹是方格形编插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其编法有经纬压一交错纹、 经压二交错纹、 两一相间纹、 三一相间纹、 方孔加强编纹、 方孔穿插编、 菱形纹、 八角编插纹等[4]。方格纹是藤编应用最广的纹样之一, 编织方法简单, 装饰效果良好, 深受大众青睐。
3) 胡椒纹。 该纹样为一种八角编织纹理, 以宽藤或扁藤箴编成胡椒形后, 中间以细藤方格交错编织[5]。 胡椒纹条理清楚, 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有通风、 透气的功能, 适合于海南当地气候, 常用于椅子、 床头板和储物柜等的装饰。
4) 十字编。 是挑压编织技法中的基础编织纹样, 纹路呈现十字交叉状, 该法编织操作简单易学, 被广泛使用。
5) 六角编。 是编织中的一大类, 采用三向交叉编织, 不区分经纬线。 常见的有六角眼、 和尚头、 虎头眼、 龟背等纹样。
7) 螺旋编。 为多方向篾条交互编织后形成的一个圆形口, 该圆形口不需要特殊紧固, 篾条相互交织而形成制约, 篾条间交织的各夹角都相等,具有极强的秩序美。
8) 圆面编。 是一种编丝围绕圆心做周编的编织方法, 常用作圆形产品的盘底和盘盖, 常用的编法有圆形合经编、 圆形加经编、 圆形排经编、圆形穿经编4 种。
9) 纹丝编。 是竹藤编中常用的一种编织方法。 除了用编丝和经篾作挑压外, 编丝与编丝之间也有规则的自我绞压[6]。
除上述常用的编织纹样外, 藤编手工匠们也会将自己的美好愿望赋予藤编制品, 他们会依据不同器型选择藤条, 设计出不同图案的纹样, 按照规律、 条理更改经线所压纬线的数量, 呈现出不同的纹路, 再巧用纹路, 在席面中编织出各种吉祥图案, 例如福字纹、 喜字纹、 万字纹等。 藤条是大自然馈赠给黎族同胞的礼物, 藤编文化在海南历史悠久, 经纬之间皆是文化, 成为海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黎族藤编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1]: 选材, 筛选藤条并取材; 材料处理, 选取藤皮并对其煮烫、暴晒, 以增加藤条韧性, 并为后期编织做好准备;编织, 编织者根据物体的形状重新塑造藤条, 然后从大到小进行编织, 即从一个大的框架开始,然后以不同的模式编织细节。 在编织阶段结束时,编织者还要仔细修饰编织品, 使其方便使用、 耐用和美观。 黎族藤编技法具体可归纳为3 种处理方式[7]: 异形同构、 打散再构和抽象处理。
1.3.1 异形同构
纹样的异形同构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创作手法, 它是将2 个看似并无很强关联性的图形进行再构, 以形成新的图案, 其中蕴含着设计师开放的设计思维和丰富的设计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以原纹样(内在或外在特征) 为出发点表达某种独特的感受或事物某一特质, 通过拆分、提炼、 剖析、 组合等操作, 实现对视觉效果、 视觉符号的重新定义, 创造出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感的图案。 如图2 所示, 该图案用集结成束的藤条构成坚韧有力的波浪图形, 并与五角梅花图形主体相互关联融合, 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的视觉体验。
图2 异形同构的藤编图案Fig.2 Heteromorphic and isomorphic rattan weaving patterns
在对纹样进行异形同构的同时, 对其载体也可以进行异形同构。 各种形式的材料或以编织、或以拼接、 或以点缀, 皆可加于载体之上。 它们纵横相交, 错落有致, 编织出奇妙的构思, 以符合当代设计之需。 异形同构技法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事物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外在逻辑的不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关系组合, 从而创造出一种艺术效果, 即感性中的意外、 异常中的正常、 不合理中的理性。 图3 为坎帕纳兄弟设计的藤编双人椅, 该设计为藤编中嵌入聚乙烯(PE) 材料, 以打造舒适靠背椅为内在关联, 通过藤条与PE 材料2 种载体的相互融合, 碰撞出新奇大胆的时尚风格。 这种表达方式类似于建筑设计中木质与铝制材料的结合,在木结构建筑中加入铝制屏风看似会破环其自然属性, 实际上却更可凸显其自然的活力、 纯粹与现代性。 铝制材料正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让自然与木质材料之间发生对话。
图3 坎帕纳兄弟设计的藤编双人椅Fig.3 Rattan weaving double chair designed by Campana Brothers
1.3.2 打散再构
打散再构的创作技法既可以通过“归一” 的方式找到概念图形的闪光点并贯穿于整体, 言万物归一之意境, 也可以通过“拼贴” 的方式进行再创作, 像绘画中的重构一样, 将概念图形解剖为一个个零件, 根据功能和形式的需要做出选择,进而设计出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家具。 不同的零件如同细小的元素, 随心转换成森林中的树木、天空中漂浮的云朵或风中波动的水面, 构成一种柔和变化的场景。 如图4 所示的椅背图案, 设计者先把雪花图形抽象为藤编纹样, 又将其贯穿整体而构成“和谐归一” 的表达。
图4 “和谐归一” 的藤编纹样Fig.4 Rattan weave pattern of “Harmony in One”
1.3.3 抽象处理
纹样的抽象处理是指将传统纹样简化、 提炼,但不失其寓意、 美感的处理过程, 其中多提炼为三角形或直线切割的造型, 以传达“寓意” 和“神韵”。 一方面显示出构造的理性化, 另一方面结合了感性的魅力。 同时, 黎族传统藤编还具有材料数量众多和编织技法简单等的特点。 现代藤编技法一方面融汇黎族藤编古技, 一方面糅合当今科技美学, 以润物无声之姿巧妙融入生活, 兼备社会实用价值与传统文化精髓, 光彩耀人, 历久弥新。 图5 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藤编藏品,设计者将热带菠萝的造型抽象化为一组组纵横交错的线条, 通过直线切割手法让身边的微小事物以简约大气的质感呈现在藤编制品上。
黎族传统藤编不仅展示了手工艺人的精湛技巧和设计智慧, 也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随着科技和设计的不断进步, 传统藤编只有不断融入新材料、 新技术、 新工艺才能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
实现传统藤编材料应用创新涉及材料和工艺2 个方面, 需要不断引入新元素和新技术, 强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才能推动传统藤编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2.1.1 融合现代材料
在传统藤编材料中融入现代材料, 可以在保留天然藤材自然质感和美感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同时可以增加藤编制品的耐久性和防水性。 例如以藤材为主要材料, 融合塑料、金属、 皮革、 不锈钢、 有机玻璃等其他材料, 可以丰富藤编家具的表现力[4], 制作出更加耐用、环保的藤编产品。
2.1.2 创新材料应用工艺
在传统藤编材料应用上, 可以通过创新工艺来提高藤编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 可以采用现代数控加工工艺来制作传统藤编材料的图案和形状, 或者通过开发新的编织工具和设备(如自动编织机器人、 藤编模具等) 来提高藤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2.1 保留技艺
传统黎族藤编技艺大多是通过口头或行为传承下来的, 因此一些传统藤编技术正在消失。 需要挖掘和梳理黎族传统藤编文献资料, 数字化采集并形成系统资料库, 让后人了解黎族传统藤编技法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通过音视频记录、 创建图文结合的系统文件等方式数字化保存藤编技法, 为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样即可便于大众通过网络快速查找资料, 也可以为设计师、建筑师等提供创新思路[9]。
2.2.2 更新技艺
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藤编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途经。 在编织前, 收集并数字化处理藤编技法,通过电脑软件、 建模等工具展现藤编编织过程,借助虚拟现实(VR)、 混合现实(MR) 等高科技手段可实现实景预览编织效果。 在编织过程中,可将手工编织、 传统纺织技法及现代机器相融合,并结合当前染色、 水洗和磨旧等手法丰富编织肌理, 使编织品融入现代元素。 若在编织中融合亮片和3D 打印技术, 则可在保证效率不减的同时呈现多层次的肌理效果。 此外, 手工编织是一种体验式艺术, 其追求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因此编织中的半成品同样生机盎然、 美丽动人。 也可结合现代艺术新兴的留白、 捆绑等工艺技法, 打造出有思考、 有设计的藤编技艺[9]。
在藤编工序中, 利用现代机器可对藤条批量实现不同程度的深加工。 例如, 选择灵活性、 易加工性和致密性具有明显优势的藤条, 按要求加工带有小叶梢及其残留物、 表面具结节和蜡质的藤条; 通过表面处理获得具有明显质感和纹理的藤条; 通过剥取藤条和表面抛光可以塑造出具有灵活触感的藤芯等。
发展和传承藤编技法, “跨界” 合作必不可少。 如在与服装设计相结合时, 藤编穿插技术可分为平面结构编织和立体结构编织。 在平面结构编织中, 用编织的线条来复制纹理的表达, 不同材料之间的交叉和垂直编织形成了服装的层次表达。
1) 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 藤编纹样繁复多样, 而现代设计大多追求简约, 将传统藤编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从中寻找平衡点,可达到最佳效果。 如图6 的昌迪加尔椅, 简约大气的造型与藤编元素(花椒纹) 相结合, 完美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图6 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昌迪加尔椅Fig.6 Chandigarh Chair: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2) 简化传统复杂藤编纹样。 传统藤编纹样复杂多样, 大多依靠手工编织, 效率较低, 难以重复设计。 将传统纹样进行简化, 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藤编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
3) 藤编纹样与数字化相结合。 运用数字软件对传统纹样进行提取—结构化—变异—重构, 促进藤编纹样数字化再创造, 同时可实现藤编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参数化, 简化生产加工过程。
“荷畚执筐, 为安职业” “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 这是古代人民对藤编的记载,体现出藤编的悠久历史。 传统藤编不仅展示了海南黎族手工艺人的精湛技巧和设计智慧, 也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传统藤编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在材料、 技艺和纹样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