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及对四肢活动情况的影响

2023-09-12 00:50:40闫孝明纪方成仙跃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6期
关键词:后骨创伤性四肢

闫孝明 纪方成 仙跃华

骨不连是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十分多见的一种并发症, 根据现阶段临床研究指出, 大部分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接受了内固定等治疗以后效果显著, 其骨折部位得以复位和愈合, 但是仍然有5%~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后还是无法愈合, 也就是骨不连, 对于患者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1,2]。对于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的患者治疗必须要更加谨慎, 以往针对该情况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加压钢板固定术, 该治疗方法固定相对良好, 但是其预后恢复速度较慢, 对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对较差。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在近年来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该治疗方法是弹性固定, 具备了较好的稳定性, 恢复速度也更快, 具备了促进骨痂形成的优势[3,4]。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2 月~2022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针对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2 月~2022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 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2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 例, 女9 例;年龄最小32 岁, 最大72 岁, 平均年龄(46.25±9.26)岁;骨折部位:腓骨骨折患者8 例, 尺桡骨骨折患者5 例, 股骨骨折患者4 例, 肱骨骨折3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 例, 女10 例;年龄最小31 岁, 最大72 岁,平均年龄(46.42±9.20)岁;骨折部位:腓骨骨折患者9 例, 尺桡骨骨折患者5 例, 股骨骨折患者3 例, 肱骨骨折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外伤史, 根据《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确诊为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的患者;②已经接受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并且手术后时间>9 个月;③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④无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⑤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病理性骨折的患者;②存在其他身体器官重大疾病的患者;③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所有患者都予以常规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 并协助患者完成影像学、生化等一系列身体检查, 确认患者的骨折位置和骨折情况,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 确保患者没有出现过敏反应。

1.3.2 对照组 患者实施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 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 随后予以常规麻醉处理, 在患者的骨折端切出10 cm 的切口, 期间需要逐层分离患者的皮肤组织, 将阔筋膜和周围组织进行分离, 然后再将患者的骨膜予以切开, 注意做好适度剥离工作, 防止对患者的骨膜造成过度损害, 将骨折骨不连端充分暴露在术野之后, 仔细将原本存在的内固定物和骨折端瘢痕等清理干净, 随后对患者的骨不连端予以打磨, 完成冲洗工作以后, 对骨折端予以复位, 再选择应用长度合适的加压钢板以平顺的方向置入, 完成后应用皮质骨螺钉予以固定, 确定固定完善以后, 对患者手术切口予以逐层关闭, 实施常规引流处理。

1.3.3 观察组 患者实施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 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 实施常规麻醉处理, 完成以后在患者的患肢病灶区域作8 cm 切口, 逐层将患者的皮肤组织予以分离, 该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直到患者的骨折端充分暴露以后, 将其中原本存在的内固定物、纤维瘢痕清理干净, 再应用骨刀对患者的硬化骨质予以去除,并做好扩髓处理, 完成后将患者的骨折端打磨成梯形截面, 确定骨折端复位无异常以后, 应用影像学技术明确患者的髓内钉钉点和钉道方向, 再选用空心钻予以开槽, 置入髓内钉, 确定位置正确以后, 再应用锁定钉在远、近端实施锁定处理, 完成固定处理以后, 确定固定正确, 再实施常规清洗、缝合和引流工作。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 选择在手术完成以后的3 个月进行评估, 当患者的骨折端没有出现叩击痛和压痛情况, 并且通过X 线检查确定愈合情况良好, 骨折线<1 cm 时认定为优;当患者骨折端疼痛情况相对轻微, 并且通过X 线检查确定愈合情况相对较好, 发现了云雾状骨痂形成, 骨折线≤2 cm 时认定为良;当患者的骨折端疼痛剧烈, 并且通过X 线检查发现愈合情况不佳, 没有发现骨痂形成, 骨折线>2 cm时认定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具体内容包含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周疼痛情况。其中, 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VAS 予以评测, 量表分数区间为0~10 分, 分数和患者疼痛情况呈正比。

1.4.3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 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 个月评估患者的骨代谢指标情况, 具体包括ALP、OPG、BGP、EGF。

1.4.4 对比两组患者的四肢功能情况 分别在术后1、3 个月进行评估, 复查选用X 线, 患者的骨折位置愈合情况选用RUSS 进行评估, 分数与患者的愈合情况呈正比。患者的骨连接情况采用Lane-Sandhu 评分予以评估, 分数与患者的骨连接情况呈正比。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采用四肢活动量表开展评分, 分数与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对比[n, n(%)]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2 周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住院时间(d)术后2周VAS评分(分)对照组20142.87±16.5230.52±4.1514.22±3.823.26±0.85观察组20 124.79±14.84a 21.67±2.55a 10.87±2.57a 2.56±0.70a t 3.6418.1263.2542.843 P 0.0010.0000.0020.007

2.3 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对比 术前, 两组患者的ALP、OPG、BGP、EGF 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 观察组患者的ALP、OPG、BGP、EGF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术后1 个月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ALP(mmol/L)OPG(μg/L)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对照组2092.22±8.45144.22±9.922.42±0.453.26±0.32观察组2091.56±8.64 162.54±11.52a2.46±0.45 4.65±0.38a t 0.2445.3890.28112.513 P 0.8080.0000.7800.000组别例数BGP(ng/L)EGF(pg/ml)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对照组2043.84±5.0252.42±6.050.64±0.170.85±0.10观察组2044.06±5.12 60.05±6.27a0.67±0.05 0.96±0.14a t 0.1373.9160.7572.859 P 0.8920.0000.4540.007

2.4 两组患者的四肢功能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1、3 个月的RUSS 评分、Lane-Sandhu 评分、四肢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四肢功能情况对比(±s, 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RUSS 评分Lane-Sandhu 评分四肢活动评分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对照组203.52±0.556.25±0.422.12±0.424.65±1.3274.94±6.8282.56±7.15观察组20 4.68±0.64a 7.62±0.28a 3.08±0.52a 6.82±1.38a 80.22±7.04a 88.68±7.29a t 6.14812.1386.4235.0822.4092.680 P 0.0000.0000.0000.0000.0210.011

3 讨论

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接受了手术治疗以后一般预后效果都相对良好, 但是如果在术后9 个月仍然存在骨端未愈合的状况, 则会被认定为骨不连, 患者出现该情况以后疼痛会加重, 愈合效果不佳, 对于患者的肢体功能影响极大[5-7]。针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 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固定并加压骨折端, 常用的方案为加压钢板固定术, 该手术方法效果良好, 但是后期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这主要是因为应力遮挡效应导致, 不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在近年来广泛的应用到了骨科治疗之中, 该手术的创口对比加压钢板固定术更小, 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传统的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具备了良好的骨折端固定效果, 但是其需要对远、近两端同时予以固定, 这种固定方法会损坏患者的血运, 不利于骨折的愈合[8-10]。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采用的是弹性固定, 手术后患者骨折转移、移位的几率更低, 骨折愈合速度更快[11,12]。

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2 月~2022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针对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2 周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个月, 观察组患者的ALP、OPG、BGP、EGF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 个月的RUSS 评分、Lane-Sandhu 评分、四肢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效果良好, 可以有效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后骨创伤性四肢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冰敷预防急性闭合性小腿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效果观察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在骨折后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