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9-12 07:46彭家欣易婧姣
商展经济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彭家欣 易婧姣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000)

1 引言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卡尔多事实”相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 n Technology,ICT)取得了巨大进步。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信息化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而数字经济的发展要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离不开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可见信息化发展对于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对信息化给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信息化带来的分配效应究竟为何?具体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

目前,对信息化产生的分配效应研究还较少。有学者研究发现信息化会带来收入差距,即考察信息化对不同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同,对高技能劳动者影响较小,对低技能劳动者影响较大,由此造成收入差距,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教育回报的提高。而朱秋博等(2022)研究发现信息化总体上提高了农户总收入和工资,并且信息化的增收效应对收入较高和受教育水平较高农户更加明显,加剧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肖土盛等(2022)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同,最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信息化的分配效应还体现在对就业方面的影响,信息化能促进劳动力就业,因行业垄断程度不同影响不同,垄断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就业,信息化通过就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邵文波,盛丹;2017)。

那么,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究竟为何?本文按照以下思路行文。首先了解中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2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核算与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新时代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国信息化发展究竟如何?对信息化的衡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信息化进行了描述,同时构建了信息化的综合衡量指标。从基础设施规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数字经济实现状况、信息惠民便民水平、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状况及信息化发展环境几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首先,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52.6%提升到2020年的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由57.4%提升到108%。其次,信息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信息惠民便民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数字市场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数字监管服务优化提升,中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2.2 劳动收入份额核算

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分析宏观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收入份额又称为劳动收入占比,是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本文采取剔除生产税净额的方式进行测算,为深入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两种数据来对其进行测算,如图1、图2所示。

图1 劳动收入份额(资金流量表)

图2 劳动收入份额(投入产出表)

从图中不难看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90年代以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后略微上升。分解开来看,考虑到中国在2004年和2008年发生过两次统计口径的调整,将1978年至2020年这一段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2—2003年,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于2004年改变了劳动报酬的统计口径,缩小了其口径,从图1可以看出2003—2004年大幅下降;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2008年,劳动收入份额同样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三阶段为2008—2020年,劳动收入份额有小幅回升。

进一步深入考察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为了更细致地观察不同产业劳动收入的占比情况。本文分别测算三次产业从1997—2022年的劳动收入占比,如图3所示,三次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占比高达90%左右,当然这与第一产业的性质有关,统计时将农业混合收入全部计为劳动报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相差不大,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都是2007年以前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之后呈现出略微上升趋势。

图3 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3 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分析

3.1 宏观层面影响机制

了解了中国信息化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化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施加影响,一方面ICT产业能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原先传统产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促使新的产业体系出现,信息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宏观上信息化是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

可以将产业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产业间的影响,即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各产业内部的劳动收入份额保持稳定,此时一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会发生变动;其二,产业内的变动,即当产业结构不变时,产业内的劳动收入占比发生变动(Karabarbounis和Neiman ,2014),如式(1)所示:

式(1)中:∆α表示任意两个时期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hit表示第i产业在第t期中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hit表示第i产业在任意两期内该比重的变化,αit表示第i产业在第t期的劳动收入占比,∆αit表示第i产业在任意两期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这样,等式(1)的右边第一项表示产业内的变动效应,即产业内各微观企业的变动,也就是微观角度的变动,第二项表示产业间的变动效应。由此,我们便可以分析这二者的变动哪一个更为重要。

观测产业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需要分析近年来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的变动,由图4可知,近年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21.3%下降至2021年的7.3%。第二产业占比从1992年至2021年是处在波动状态中,且整体上略微下降,从43.1%下降至39.4%。第三产业占比一直在增长,自2012年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2021年达到53.3%,而在1992年仅占35.6%。故结合近些年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我们可以观测产业间的变动和产业内的变动哪一项更为重要,解释力更强。如表1所示,考虑到统计口径的变化,以及依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本文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间变动和产业内变动。由表1中数据可知,产业内的变动解释了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绝大部分。

表1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分解

图4 1992—2018年中国三次产业占比变化

在宏观层面,虽说信息化可以改变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只占很小的部分,因而我们应更多地将视角放在产业内的变动,即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信息化是如何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

3.2 微观层面影响机制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主体,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信息化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进步。对企业而言,信息化的深化体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新技术的引进能促进企业的组织变革,促使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例如网络平台等。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例。新古典主义有偏技术进步解释了偏向劳动和资本的不同,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信息化的使用可能使企业对劳动和资本的一方或两方产生偏向性,从而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影响。那么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究竟是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还是劳动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呢?

企业信息化的深化意味着企业会有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资,因而信息资本增加,例如计算机的使用,与生产、运营、销售等相配套的信息系统的建设等。信息化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企业劳动的影响会因为劳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工作如果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且内容比较单一,容易被定义,这一类工作称之为常规工作,比如文档管理等。而有些工作要求创新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内容较难定义,则称之为非常规工作。前面谈到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例如,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共享,减少了交易成本,则信息化对常规工作容易形成替代,但对于那些需要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工作而言,信息化不能对其形成替代。也就是说,信息化不能与非常规工作形成替代,相反会形成互补关系,通过信息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提高工作效率。而在现实中,从事常规工作的通常为低价技能劳动者,从事非常规工作的多为高技能劳动者。所以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假设,信息化替代低技能劳动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增强,其劳动收入份额会下降;若信息化与高技能劳动者形成互补,那么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劳动收入份额会上升。据此可以进行简单的理论模型推导(余玲铮等,2019),推导如下:

假设企业的投入要素分为KI、KT和L,即信息资本、传统资本和劳动。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且假定Y是CES生产函数:

A代表企业其他技术进步A∈(0,+∞),γ∈(0,1),α∈(0,1),ε∈(-∞,1),ε为信息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参数。可将式(2)进行简化,方程式两边同除以L,得到简化形式:

则y表示人均产出,kT表示人均传统资本,kI表示人均信息资本。则由欧拉定理可知:

由式(3)分别对kT、kI求偏导,再带入(4)式得:

那么劳动收入占比可表示为:

则用劳动收入份额LS对kI求导得:

则由(7)式可知,ε大于零或小于零,决定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信息资本变动的方向。即大于零时,劳动收入份额同信息资本反方向变动;反之,ε小于零时,劳动收入份额与信息资本同方向变动。此外,当ε大于零时,劳动和信息资本是相互替代的;ε小于零时,表示两者是互补关系。因此,当劳动和信息资本互为替代时,劳动收入占比随信息资本反方向变动;反之,当劳动和信息资本互补时,劳动收入占比随信息资本同方向变动。

除了上述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有偏技术进步的解释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平均工资。如式(8)所示,劳动收入份额等于两者之比,由于信息化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如果生产率超过工资的增长率,则劳动收入占比就会下降,反之则上升,那么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就要结合现实数据来进行考察了。

以上分析只是基于现实数据的观察,阐述了一个既定事实,因为任何一种因素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最终都可归结于这两种增长率的差距,无法揭示其内在的具体影响机制。因此,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影响机制更为可信。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90年代后开始下降,2008年后有所回升,新时代中国信息化发展迅速,探究信息化对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来阐述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从宏观上来看,信息化是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来影响一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而后者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可分解为产业间和产业内两部分。通过研究发现,产业内的变动能解释大部分影响。这表明微观角度的影响更大,更进一步探讨相应的微观影响机制。企业信息化的深化会提高生产效率,并对不同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形成不同的影响,与低技能劳动者形成替代关系,高技能劳动者形成互补关系。替代关系造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反之,互补关系则会带来正向影响。究竟影响为何,取决于互补和替代两者之间的力量大小,即两者的综合效应。从理论角度探究影响机制后,后续研究可通过实证进一步论证此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征及结构性因素分析
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研究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