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效果观察

2023-09-11 02:22马荣荣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期

马荣荣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按密闭信封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 86.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51.06%,高于对照组的26.09%(P<0.05)。观察组干预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前庭康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残余症状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1-006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1.022

眩晕是高发神经系统疾病,因机体空间定位障碍产生运动性错觉或位置性错觉,导致患者存在旋转感及摆动感[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症的主要类型,发病率占所有眩晕的17%~42%[2]。耳石手法是其有效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复位后的眩晕、典型性位置性眼颤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头部昏沉、走路不稳等残余症状,影响生活及工作[3]。对此类患者常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但多存在效果不佳、反复发作等问题。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干预疗法,被广泛用于眩晕、平衡障碍患者,可促进前庭代偿功能,使大脑重新建立平衡状态,以此缓解眩晕症状[4]。本研究分析了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符合BPPV诊断标准[5];

(2)经耳石复位治疗后仍存在短暂性眩晕,或头晕、走路不稳,持续反复发作;(3)患者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属梅尼埃病、中枢性眩晕等其他眩晕者;(2)伴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等病症;(3)伴头颈外伤或手术史,难以进行耳石复位治疗;(4)伴有严重内科疾病;(5)存在交流或视觉功能障碍者。按密闭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即餐后30 min后服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5 mg],每次1片,每天3次,连续服用6周。观察组基于药物治疗方案采用前庭康复训练,出院后通过微信平台、电话随访等平台开展。(1)卧床练习。患者卧床时,做眼球上下、水平方向活动,速度先慢后快;眼睛注视手指,从距离脸部3英尺逐渐缩短至1英尺。(2)稳定训练。将一视觉突出点张贴在前方墙壁上,患者需能看清具体字或物体,并水平缓慢转动头部30~60 s,再垂直抬高、降低头部30~60 s。来回摆动速度从慢到快,30~120次/min。若平衡维持困难,可用手扶墙,或增加双脚间距进行维持平衡,至患者能独立摆动头部,每天练习3次,每个动作维持30~60 s。患者注视目标物直线行走,做头部水平、垂直活动。(3)站立练习。患者反复做睁眼坐起-站立、闭眼时坐起-站立,跨障碍物行走,双手做投掷练习,眼睛密切观察投掷运动过程;睁眼、闭眼单脚站立练习;做睁眼、闭眼弯腰拾取物品,伸展腰部抬头看天,每个动作持续30~60 s。上述动作连续做30 min,持续训练6周。

1.3    观察指标    (1)眩晕症状: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6]评估,包含躯体、情感、功能3个子量表,分别有7,9,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无”“偶尔”“是”分别计0,2,4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眩晕程度越明显。(2)平衡能力: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7],对平衡、步态两个功能进行评估,总分28分,若评分≤24分提示有风险,若<19分表明有高风险。(3)后循环血流速度:干预前后行超声检查,观察及记录患者大脑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4)恢复情况:记录2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5)临床治疗效果:基本治愈:患者眩晕、走路不稳等症状消失,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显效:眩晕症状明显改善,DHI评分降低80%以上;有效:残余症状明显减轻,DHI评分降低50%~79%;无效:DHI评分降低不足5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觀察组基本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为(12.58±3.36)d,对照组为(18.75±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5,P<0.001)。

2.3    2组DHI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DH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2组DHI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3。

2.4    2组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POMA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2组POMA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见表4。

2.5    2组后循环血流速度比较    干预前2组大脑后循环血流速度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2组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见表5。

3    讨论

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半规管内仍残留耳石碎片,引起患者出现轻度眩晕,但典型性眼球震颤不明显;或耳石复位成功后中枢神经适应不完全;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耳石器障碍,进而出现轻微眩晕[8]。既往临床不够重视,多不予处理,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轻微眩晕也会导致部分老年人出现跌倒等情况,故需要提高残余症状处理的有效性。前庭康复训练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具有安全、无创、非药物等优势,通过指导患者做眼球、头部、躯体等活动,刺激前庭系统,强化前庭代偿功能,以此减轻患者残余症状[9]。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51.06%,高于对照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患者眩晕残余症状,提高疾病治愈率。观察组干预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Tinetti POMA评分高于对照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相一致,如陆慧等[10]研究发现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患者DHI评分,舒福等[11]研究证实前庭康复训练后可缩短眩晕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分析原因:本体感觉、视觉及前庭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前庭是感知人体动态、静态、方位及运动方向,维持机体与周围环境平衡的重要器官。由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强,并能产生前庭-眼反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前庭康复训练,可增加前庭系统的代偿性及凝视稳定性;同时对前庭系统反复刺激,减少前庭系统所释放的病理反应,降低对环境运动或头部转动敏感性,减轻眩晕程度;另外反复头部、颈部及躯体运动活动,可明显提高患者前庭觉、视觉及本体感觉对平衡的协调能力,充分调动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以此降低患者头晕程度及功能残障率[12]。

由于BPPV患者因半规管、前庭功能逐渐减退,且随着年龄增加愈发明显,极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延缓血流速度,阻塞内耳循环,减少流向迷路的血流量,严重损害内耳结构,导致眩晕出现。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干预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加快患者血流速度,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程度。分析原因是前庭康复训练可调整人体三联体系统的平衡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使大脑尽快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减轻眩晕残障程度;同时反复康复活动刺激可扩张周围动脉微循环,改善机体神经活动,促进颅脑血液循环,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提高机体平衡功能,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促进脑血液循环,可作为治疗眩晕残余症状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Morales-Olavarría C,Sarría-Echegaray P,Til-Pérez G,et al.Role of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for Intractable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Int Tinnitus J,2021,25(1):107-111.

[2]    KUTLUBAEV M A,XU Y,HORNIBROOK J.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Meniere's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frequenc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2021,268(5):1608-1614.

[3]    馮静,陈鼎,张贤春.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干预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8):1987-1990.

[4]    吴沛霞,刘建平,王武庆,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干预策略: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1):41-46.

[5]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173-177.

[6]    ZAMYSLOWSKA-SZMYTKE E,POLITANSKI P,JOZEFOWICZ-KORCZYNSKA M.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in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izzy Patients[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5):2210.

[7]   Omana H,Bezaire K,Brady K,et al.Functional Reach Test,Single-Leg Stance Test,and Tinetti Performance-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Prediction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Phys Ther,2021,101(10):pzab173.

[8]    王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0,19(11):1179-1182,1188.

[9]    邹团明,陈俊明,周晓娓,等.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11):1044-1048.

[10]    陆慧,柏雅瑾.前庭康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走路不稳症状的治疗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4):244-246.

[11]    舒福,石磊,张琦,等.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系统治疗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1,29(5):509-513.

[12]    谭惠荣.前庭训练联合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7):2262-2265.

(收稿日期: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