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新冠期间复课中学生群体性发热的调查分析

2023-09-11 18:53周文群郑国林崔鹏谢丹甘蓉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消毒剂流行病学教室

周文群 郑国林 崔鹏 谢丹 甘蓉

中图分类号:R1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3-013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3.044

2020年4月,全国正处新冠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下,樟树市刘公庙学校初三复课班级发生1起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事件,发病学生达43名,罹患率为26.22%。为探寻发热原因,樟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开展处置,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认为系一起由新冠疫情防控进行室内环境消毒致氯残留刺激引起的群体性发热。在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后,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樟树市刘公庙学校在校复课初三学生共164名,统计从4月16日始至最后1例发生之日,共3 d。

1.2    方法    使用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 病例发现与就诊、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发病或检测阳性前14 d内是否有相关接触史、实验室检测。对符合调查对象的病例进行逐个调查并做好表格记录,同时向教师及当地卫生院医生询问及查看近期学校环境清毒等情况。

1.3    诊断依据    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方案(试行第四版)》。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基本情况    该校为一所初级中学,位于刘公庙镇西南1 km处,占地面积60亩,共有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楼1栋,均座北朝南,两教学楼相对排列。受新冠疫情影响,按照宜春市关于《精准做好全市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初三学生于4 月 7 日返校学习。全校参与初三复课有3个班6个教室,处同一教楼,一层九年级一班,二层九年级二班,三层九年级三班;学生共164名,其中男生89名、女生75名,教职工33名;该校师生共用一个食堂,食堂及就餐管理严格按要求执行;晚自习作息为19:00~21:00。校园实行1个月封闭式、网格化管理,开学后各班级均上好“第一节课”,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学校由专人负责每日使用84消毒剂按1∶50比例配制消毒液,定期对教室、寝室内进行喷洒消毒2次(中晚各1次),教室、寝室提前半小时开窗通风换气,并做好学生体温主动监测。

2.2    时间分布    此次共有发热病症学生43名(教师无病例),罹患率为26.22%(43/164)。4月16日15:00经体温监测发现九(三)班学生为首批发热病例(12时午检学生体温监测均正常),有24名学生体温于37.3~37.9 ℃之间出现异常,经体检部分患者伴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皮炎等不同症状。调查发现,首发病例为九(三)班学生,女、15岁,平时体质较弱,每年春季易患过敏性皮炎病,复课前1个月家中成员无外出,该学生在教室内休息,于12:40左右自感身体不适,出现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同时右手裸露部位出现红斑。随后九(一)班和九(三)班学生也陆续查出体温异常病例,至晚检排查该日共发生低热41例,次日发病1例,末例在4月18日, 疫情共流行3 d平息。在疾控人员的业务指导下,学校安排专人每天负责室内环境消毒后擦洗清理和提前充分通风换气工作,4月18日后无新增病例。

2.3    空间分布    43例学生患者中,九(三)班为26例 (占60.47%),罹患率最高,为47.27%;其次为九(一)班12例(27.91%),罹患率为22.64%;九(二)班最低,仅5例。不同楼层学生患病情况见表1。

2.4    人群分布    患病学生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16岁,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男生发病数24例、罹患率26.97%(24/89),女生发病数19例、罹患率25.33%(19/75)。

2.5    临床资料    43例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体温低热型均在37.3~37.9 ℃之间,其中自我感觉伴有头晕12例(占总病例数27.91%)、頭痛7例(16.28%)、乏力3例(占6.98%)、胸闷1例(占2.33%),皮炎4例(占9.30%)。多数患者呈一过性发热,持续1~3 h后自行消退,其中体温较高的3名学生立即送往市人民医院单独分开隔离医学观察,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检测均无异常,住院治疗3 d后体温均恢正常后返校。疾控人员共采集咽和血液各12份样品经检测新冠、流感病毒核酸RT-PCR检测(含lgG、lgM抗体)均呈阴性。患病学生皮炎为红斑、丘疹,有的皮肤表面呈现过敏性疱疹,皮疹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霜等外用药物涂抹患处1~2周即消退。

2.6    控制措施    针对此次疫情,樟树市政府、市卫健委高度重视,迅速调度力量赶赴现场排查处置,在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下,经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4月18日后无新发病例,1~2周所有病例痊愈。(1)学校按照新冠防控要求重新核实患病学生返校健康卡信息,积极排查近14 d内有无外来人员接触史等新冠肺炎高风险因素,建立完善学生健康监测档案。(2)隔离治疗现症患者。当前国内正处新冠疫情高发期,为防控新冠,体温较高的3名学生立即送往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其余患病学生在本校指定的7个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由当地医院认真做好患病学生的治疗工作,待排除新冠疫情后全部解除隔离。(3)学校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和报告制度,班主任每天都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出勤和身体情况,做好缺课登记和原因追踪。疫情平息前,班主任要将每天收集的疫情情况及时报告学校,再快速上报到卫生部门。(4)做好教室内环境擦洗清理和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空气流通,控制班级复课学生人数在45人以下。(5)学校近期停止一切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多参加室外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2.7    致病因素分析

2.7.1    学校新冠防控措施到位。学校初三学生复课严格按照宜春市《2020年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统一部署,充分做好师生员工信息排查、返校人员管理、校园环境整治、防疫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防控措施落实到位。4月16日17:30左右,接疫情报告后,樟树市政府、市卫健委高度重视,迅速抽调市人民医院、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排查处置,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

2.7.2    排除流感、新冠肺炎病例。本次学生发热病症(低热)在4月16日相对高度集中,大部分呈一过性,数小时后自行消退,其中3名症状较重的学生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检测均无异常,经检测部分患者排除新冠肺炎、流感,所有复课学生开学前进行过认真细致的排查,无新冠肺炎高风险因素存在,并建立完善学生健康监测档案。

2.7.3    排除饮食、饮水致病因子。学校食堂及就餐按新冠防控要求进行管理,在工作期间食堂采购人员、送货人员和查验人员均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和手套;严格落实食堂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强化学校食堂采购、加工监管,坚持落实定点采购和索证索票制度。疫情发生2 d前,疾控人员曾对该校师生饮用水水质及食用留样材料进行釆样监测,未检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致病菌。师生共用一个食堂,老师无病例发生,患病学生亦未出现胃肠道症状,故可排除饮食、饮水存在致病因子。

2.7.4    确认病症源头。学校于4月7日开学后,每日均使用84消毒剂定期对教室、寝室内环境喷洒消毒2次,但教室地面未曾拖擦过,桌面仅由学生自行擦抹,室内环境有消毒剂残留。4月16日,当地天气晴朗,阳光强烈,气温32 ℃,三楼九(三)班教室顶层受阳光强烈照射最强,室内十分闷热(室温高达31 ℃),在高温高湿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加速残留消毒剂挥发和分解;因实施封闭管理,该日12:00时值日生对教室消毒后未提前做好通风换气,学生留在教室午休,造成高暴露接触机会增多,引发学生患病人数最多,而一楼教室由于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发病强度仅次于三楼;教室内部分学生因佩戴防护口罩不严,而引发吸入性发热伴头昏、头痛、胸闷刺激征或环境接触性皮炎等症状,教师因暴露接触时间短未发病。提示学生暴露时间越长患病危险性越高,剂量-效应关系明显。做好室内环境擦洗清理和提前充分通风换气后,发病数迅速下降,2 d后平息。由此可见,该起群体性发热疫情为室内环境消毒致氯残留刺激所致。

3    讨论

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机体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1],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学校是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高发场所[2-3],其原因是学校人群密集、相互接触频繁,对外环境高危因素易感性普遍十分敏感。本次调查发现,该校初中学生复课期间突发群体低热、部分伴有头痛、乏力、胸闷等症状,罹患率为26.22%;大部分发热呈一过性,数小时后自行消退。疫情发生后,处置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新冠肺炎、流感采样送检,结果予以排除,结合流调及临床资料不考虑感染性发热[4],为下一步继续查找病症源头奠定基础。

含氯消毒剂是一种溶于水易产生活性物次氯酸的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及抗力最强的芽胞。其消毒原理:(1)次氯酸根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和病毒外壳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使病原微生物裂解;(2)次氯酸同样具有氧化性,能使得菌体表面蛋白被氧化而失去活性;(3)次氯酸不稳定分解生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原微生物致死;(4)氯离子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导致其丧失活性而死亡。使用时要注意根据消毒物品场所配制药液浓度,达到有效剂量方可使用,现备现用,消毒剂使用结束之后,应及时用清水去残留,用于室内和空气消毒时,应及时开窗通风。含氯消毒剂易受光、热和潮湿影响,分解而丧失其有效成分,溶解后产生挥发性气体等有害物质,若使用不当会刺激机体造成健康危害。有研究报道[5],援非抗击埃博拉現场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工作人员因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产生不同程度损害,临床上以流泪、头痛、头晕刺激征明显,重者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及皮疹和发热等刺激反应,接触时间长及个人防护差者症状更重。儿童正处生长发育关键期,免疫及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单位体重的呼吸量高于成人,使其更易受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6]。4月份为春夏交接季节,气温变化无常,加上面对新冠疫情的恐惧心理,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生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本次调查显示,因新冠防控需要消毒封闭[7],学校教室、寝室内环境每日使用含氯84消毒剂消毒2次,消毒液按1∶50比例配制,浓度最高可达1 000 mg/L,因教室未及时擦洗清理和提前充分通风换气,当日阳光强烈,气温偏高,造成室内存在化学性有害因素,使学生在教室午休暴露产生人体危害刺激症,导致突发群体性发热事件发生。心因性发热常由不良情绪所导致的比如长期有焦虑、烦闷、紧张、恐惧等情绪,或者受到外界刺激过大时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体温升高,通常表现为心口发热、心烦意乱、失眠等症状。此次初三复课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个别患者可能掺有紧张和疫情恐慌等心因性因素影响[8],有待今后工作进一步探究。

当前处于新冠疫情流行期,出现学校不明原因群体性发热事件,早期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发展尤其关键。以往现场调查一般只注重实验室检测,而流行病学调查往往滞后,本次边调查边处置得当,做到了早期、快速、科学评价,在实验室没出结果前,根据发热为一过性,没有出现胸片改变,发病人数集中分布,果断排除新冠,为早期明确事件性质及现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轻家庭、学校、社会的恐慌。

此次群体性发热事件调查方法,要求调查人员需具备一定的流行病学调查知识和分析能力,整个过程运用流行病学原理,首先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运用描述性三间分布,探索出引发疫情线索,再对病例进行逐一详细调查,实验室检测排除新冠、流感传染病,最后综合分析验证病因假设,全程体现技术性特征。

分析引发本次疫情的诱因为:(1)学生复课作息场所安排欠周,学生在封闭的教室内午休。(2)学校消毒工作人员未掌握正确消毒方法,室内含氯84消毒剂消毒液按1∶50比例配制,浓度最高可达1 000 mg/L(超过500 mg/L要求标准)。(3)卫生安全制度未落实,使用84消毒剂定期对教室、寝室内环境喷洒消毒作用半小时后,未及时开窗通风换气,连续多日未进行地面拖擦清洗,造成教室内环境氯残留物过多,一遇高温天气,容易分解挥发。(4)患病学生对自己身体不适未及时报告,造成疫情处置延迟。总之,新冠病毒传染力强[9],学校应统筹兼顾防控和学生复学工作,准确评估返校学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掌握环境变化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全面落实晨午检和疫情报告制度,结合实际施行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全力维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

4    体会

今后,在学校发生群体性发热的应急事件中,防治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学校要加強疫情组织领导,设立疫情防控岗位,分工明确,压实责任,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2)学校师生要提高防病意识,出现疫情,及时报告。(3)学校与卫生疾控部门要建立紧密沟通联动机制,加强学校疾病监测工作,发现疫情,快速查明原因,准确评估风险,提出明确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发展。(4)学校消毒工作人员要熟悉工作流程,科学安排消杀顺序,配足消杀力量,严格按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剂量、消毒方式等技术要求操作,做到定时消毒、定时室内擦洗和通风换气。

参考文献

[1]    陈鑫,王东幸,李莲,等.发热门诊2 36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23):82-84.

[2]    邵勇,吴迎春,尹晓霞,等.1起小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6):403-404.

[3]    王俊,冯靖宇,戚美玲.2011—2019年南京市江宁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0,26(5):444-446.

[4]    孙伟,马岳,谢峰,等.一起不明原因群体性发热疫情的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9,46(5):395-397.

[5]    袁月,张秀,杨滢,等.援非抗击埃博拉现场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工作人员的不良反应[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4):320-322.

[6]    陶芳标.儿童少年卫生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58-362.

[7]    吴伟慎,李永刚,魏兆飞,等.天津市某百货大楼新型冠状病毒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4):489-493.

[8]    施平,汪华,汤奋扬,等.3起中小学生群体心因性发热流行病学调查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39-339.

[9]    仇元营,王松强,王小丽,等.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4):494-497.(收稿日期:2022-10-14)

猜你喜欢
消毒剂流行病学教室
“313”教室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含氯消毒剂,别仅凭名字辨别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正确使用消毒剂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