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彩菊
【摘 要】运用技巧有效提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旧知与生活实际,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学生出现疑惑时进行提问,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能够增强提问的有效性;而围绕关键字、词、句、段进行提问,能够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技巧 高效课堂 策略
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带动学生往更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向前进。因此,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运用提问技巧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旧知及生活实际进行提问
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明白地理解课文,教师要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发问,为他们牢固掌握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与课文相关联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时更有依据,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更透彻。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一课时,有的学生比较难理解作者在不同位置看同一景致而有不同描述的原因,为让学生理解“横看成嶺侧成峰”的诗意及其原因,可以启发学生先回想二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的知识,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知识迁移来理解此诗句的意思。笔者提问学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是旧知识,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笔者接着顺势拿起教科书,让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的教科书的形状,学生马上理解了苏轼对同一风景有不同描述的原因在于观看的角度不同,从而加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感受到苏轼诗词的浓厚文采。这样既结合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导,既让语文课上得轻松、活跃,又让学生将在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再如,学习《七律·长征》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红军将士在一天时间内不分昼夜翻山越岭冒雨急行军240里,准时赶到泸定桥,最后勇夺天险的艰难险阻。笔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提问:“人正常的步行时速是多少?”学生回答无负重的情况下,一小时大概能步行10里。教师再问学生:“大家能够保持这样的速度连续走几个小时?红军在夜雨中翻山越岭,还要背负武器等重物,能算出他们的时速大概是多少吗?”这样结合生活经验的提问,学生通过计算更加真切地感悟红军在漆黑的夜晚里、在寒冷的雨天中、在敌人的围堵下连续疾行20多个小时的艰辛,立马对“横铁索寒”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也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
二、选准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就能够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惑、不解时,教师可运用问题对其进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拨开云雾、化难为易。这是突破知识重点、难点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红军强渡大渡河之艰险的理解,笔者出示《飞夺泸定桥》一文让他们阅读。部分学生较难理解题目中为什么用“飞”“夺”,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并提问:“泸定桥前有国民党两个团的守军,后有两个旅团的追兵,当追兵和守军汇合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想过泸定桥是不可能的,红军北上也就不可能实现,等待红军的命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立马明白红军可能遭遇覆灭的危险。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飞”是与时间赛跑,“夺”是与生命赛跑,对红军对党忠诚和大无畏牺牲精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受到了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再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笔者先声情并茂地讲述圆明园曾经是举世瞩目、巧夺天工的皇家园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1)为何文章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3)文中用哪些建筑风格和建筑物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5)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侵略者强盗般的野蛮行为?有了前面的介绍做铺垫,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在随后的课文讲解中,笔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加以指导,让学生明白圆明园是我国珍贵的国宝,由于侵略者的野蛮抢夺并火烧了圆明园,导致圆明园的毁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得当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其知识、阅历有限,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反过来,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轻易回答,这类的提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程度,要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学生不大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这句话是该文的难点,也是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进而突破知识点,笔者将这句话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大家的家乡有什么迷人的自然风光?(2)家乡有什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产?(3)你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4)在你的身边有破坏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人和事吗?当笔者将这四个问题通过一体机屏幕展示出来时,原来眉毛紧锁的学生突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问题,绘声绘色描述家乡的美丽景色和迷人的风光,诉说故乡的富饶物产。笔者因势利导:“同学们,大家看到的家乡的美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而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整个地球,并感叹地球‘晶莹‘纹痕相互交错‘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至此,学生顺利理解了文中关于地球的可爱的描写。接着,笔者继续通过一体机播放一些海水污浊、环境污染、山体滑坡等各种令人胆战心惊的画面,让学生也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由于过度开发矿产、破坏森林、滥用化学药品等问题,导致人类居住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十分容易破碎。最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地球容易破碎,人类是否可以迁居到其他星球上去?”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品读课文。通过学习,学生明白其他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从而牢固地掌握本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爱护地球”这一中心思想。
四、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提问
优秀的文章通常都有一些意味深长、感人肺腑的关键字词、重点句段,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精妙所在、点睛之笔。在这些关键字词、重点句段处设疑提问,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有更深的把握。因此,教学中在重点字词、句段处进行提问,可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鲁肃对诸葛亮将船一字排开的命令感到吃惊,害怕曹兵出来,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只管饮酒取乐。笔者抓住两个主人公一个吃惊、一个却发笑的描写进行深入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笑”的含义是什么?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纷纷回答:一笑曹操,曹操中计了;二笑鲁肃,安慰鲁肃,让鲁肃不必担心;三笑周瑜,周瑜陷害他的计划落空了;四笑自己,胸有成竹,是得意的笑。经过这一提问,诸葛亮神机妙算、聪明过人的形象立马在学生心中形成。以“笑”贯穿全文,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中各关键人物的理解,也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掌握和理解全文,提升了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盛典的喜庆氛围,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再一问学生: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二问学生:该段文字的哪几个词最能表达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学生回答:“爆发”“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能充分表达人民的热情和对毛主席的热爱。在讲解第六和第七自然段后,一问学生: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欢跃”“一齐欢呼”表达当时全国人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这是一种非常激动、兴奋的心情。二问学生:为什么非常激动、兴奋?学生回答:因为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了。可以看出,“欢跃”和“一齐欢呼”这两个关键词把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抓住这两个词也能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开国大典所呈现的举国同庆的盛大欢乐场面。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紧扣教学重点、把握难易程度,激起学生深入阅读、参与对话、表达思想的强烈欲望。教师要借助课堂提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