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丹阳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文化传播;场景建构;跨媒介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9-0107-04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其灵魂所在。信息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的革新模式、交合发展呈现出融媒体发展趋势。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目前,以文字故事、图画器物、节日习俗为主的静态传统文化形式,无法在高互动、高活跃度、高参与度为主要传播特征的动态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对此,文化传播工作者只有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变革,将以语言为主导的静态文化形式转换为视听结合的动态文化形式,使其适应新时代、新局势,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破圈”
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破了节日类文艺节目的固有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唐宫夜宴》以高度还原的文物样貌妆造、古典写意又妙趣横生的舞美以及独特新颖的文本创意迅速“破圈”,使#河南卫视春晚#和#唐宫夜宴#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吸引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在《唐宫夜宴》取得热烈反响后,河南卫视利用节目带来的热度,整合优势资源,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晚会。这场只有30分钟的晚会,摒弃了以往晚会节目现场直播、主持人串场、明星歌舞等传统模式,而是借助虚拟技术,用录播加后期的剪辑制作方式,让观众跟随“唐宫仕女”的脚步,穿越时空,一览河南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积累。随后,“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和“重阳奇妙游”等晚会在延续“元宵奇妙夜”演播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媒介优势以及科技手段,不断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思维,推出了众多与传统节日相契合的节目,从而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隨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以爱好、兴趣、文化、价值观等为核心的网络圈层。由于传统文化通常被认为是高深、复杂、较难感同身受的内容,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要想打破这一桎梏,传统文化传播“破圈”“出圈”是必然路径。
河南卫视在策划“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寻找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内涵与新意义[2]。利用新技术展现传统节日习俗、传统故事内容、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创新表达方式,将各媒介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创造出了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达到了传统文化“破圈”的效果。
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场景建构
跨媒介是指多种媒介的交叉融合,即多种媒介以同一主题为中心,分别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建构,跨媒介所产生的结果源自创作者对不同媒介的表现性能的分析与判断[3]。新时代,河南卫视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萃取民间传说与艺术精髓,通过打造场景、视觉再现的方式将只存在于受众脑海中的故事呈现在节目中,从而为观众打造视觉听觉相结合、多维度立体可感的舞台。
(一)现代科技复现传统社会风貌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构造媒介场景,将各媒介的优势融合起来,运用LED投屏、5G、AR等媒介技术,将节目所包含的故事背景通过媒介技术真实呈现在荧幕上,从而使节目的呈现方式打破声音、画面等单维度媒介限制。以2021年“端午奇妙游”为例,晚会开始由一组漫画切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漫画内容逐渐突破了时空限制,观众也跟随唐小玉、唐小彩、唐小可、唐小竹四个女孩“穿越”到了唐朝端午节。河南卫视通过跨媒介“真实”再现了大唐的端午之夜,整场晚会没有主持人串场,观众跟随四个女孩的步伐,观看了各个场景下的歌舞展演,体验了别样的端午节,也给类似的节日晚会策划提供了创意思路。2022年,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中的《思钧如见君》,将关注视角集中在遗失海外的文物身上,以一封寄给中国和河南工艺美术大师的钧瓷鉴定信为始,结合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展开,节目画面中的滚滚热浪、身着土褐色长裙的舞者、挥洒自如的手艺人以及舞者衣物色彩的变化,生动地演绎了钧瓷烧制的过程。节目最后提到,目前我国仍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就像是一个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思钧亦思君。
(二)节日符号构建共情空间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符号活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下的文化走向密不可分。唐宫女仆、洛神、金刚、少林武僧等传统人物形象,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神圣典雅、威武庄严、正义凛然的典型形象,也是典型的人物形象符号。用红柱、金雕、绿琉璃组成的轴对称式建筑是文物建筑符号的代表;传承至今的节日以及历代相传的节日习俗是传统节日符号的代表;不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装扮、方言等是城市地域符号的代表。典型的符号设置和现代场景建构能够使观众对传统节日的内涵产生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节日的传统内涵为主线,将表演形式与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遗留的文物以及名胜古迹相结合,在具象化符号演绎下,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物形象、文物建筑、古典歌舞、传统节日以及城市地域风貌,从而让观众领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2022年“中秋奇妙游”为例,《此时明月》节目将关注点放在了祖国的团结统一上,邀请了中国台湾歌手进行演唱。节目背景画面呈现的成都路、洛阳街、南京路等路牌是台湾独特的城市地域符号,一个个地域名称路牌承载的是当地人民对故乡的思念。节目组运用现代剪辑手法,使福建漳州古城的台湾路和台北市福州街等路牌同时呈现,从而将两岸人民盼望团圆的情感具象化地表达出来。
(三)穿越剧情诠释传统节日内涵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结合新时代精神,不断加深传统文化的内涵。故事创作一味地展示传统而不加以创新必然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只有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斷将其与现代科技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卫视以跨媒介的场景塑造,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以“穿越”古今的故事情节,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4]。例如2021年“七夕奇妙游”中,唐小天是一名聪明伶俐的飞天达人———空间站机械师,这一具有强烈现代色彩的职业人物在七夕夜当晚,通过太空的神秘之门穿越到了数千年前的唐朝,由此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唐朝之旅。2023年“元宵奇妙游”中,彤彤是在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孩童代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不高,彤彤爸爸则通过VR技术与彤彤一起“穿越”到了元宵节的起源时期———汉朝,在彤彤爸爸的讲述中,观众能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除此之外,现代电视、电影蒙太奇手法和剪辑手段的运用,能够为原本简单的歌舞节目增加震撼的视觉色彩。《兰陵王入阵曲》中,由于母亲不许唐小彩再弹奏琵琶,就剪断了她的琴弦。唐小彩独自跑去瀑布边哭泣时,一幕幕灰褐色的图景展示了父亲教她弹奏琵琶、奉命东渡日本传道的往事,而后,身在日本奈良飞鸟宫的父亲与瀑布边的唐小彩共同弹奏了一首琵琶曲。蒙太奇剪辑方法使得整首琵琶曲荡气回肠,演奏中的一幕幕回忆也使观众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故事背景下,父亲为国出使不得归的伟大。这样的节目设计,让观众在感受我国古典乐器动人乐声的同时,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传承至今的大国情怀。
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赋新之道
(一)主题赋新:传统文化现代主题的意涵延展
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色和现代审美。河南卫视将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主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度较高的主题相结合,并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加以展示,在保持传统文化固有主题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审美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意涵。例如,2021年“元宵奇妙夜”将历史上的古文物故事与博物馆中的古文物相结合;2021年“中秋奇妙游”将唐代中秋节的月亮与现代太空站的月亮相结合;2023年“元宵奇妙游”中的《天地之和》节目将《四神云气图》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与唢呐、琵琶、古筝、笛子四样古典乐器相结合,并且屏幕中出现了人民子弟兵———四神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守护神,人民子弟兵则是当代人民的“守护神”,为传统形象加之现代内涵,从而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复制性展示,而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众的审美期待,将传统文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碰撞,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时代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
(二)审美赋新:传统文化意蕴风格的现代体验
科技发展带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全媒体背景下,各媒介的优势得以融合体现。传统文化以语言为主导的展现方式逐渐被以视觉为主导的展现方式所取代。对此,文化创新必然要积极主动地拥抱技术变革,让新科技融入创新的过程,让新技术推动创新的发展[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利用好新时代的科技成果,打破固有呈现方式的桎梏,融合图像、器乐、舞蹈、特效等单维表现方式,将想要表达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转为多维立体可感知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打造传统文化真实场景和时空交互场景,使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内涵,在此基础上增添新时代的特色与含义,呈现出新时代的独特意蕴风格。
(三)传播赋新:传统文化“破圈”交流的大众共情
一场晚会的时间有限,加之节目故事与场地的限制,难以将历史故事表述详细,因此,河南卫视打破线上线下限制,通过旗下各大频道,在特定的节日推出系列子节目。例如,国庆节期间推出的2022国庆寻宝奇妙游系列节目,深入“中国节日”的摄制现场,与当地的居民、游客互动,进一步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与现代意蕴,调动了观众、游客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此外,河南卫视借助节目热度,紧跟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与盲盒品牌POPMART联名,推出唐宫夜宴舞乐笙平系列手办,将相关文创产品推入大众视野。线上节目、线下活动、文创开放多管齐下,深入挖掘各个年龄段人群与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从而得到了各圈层的一致好评。
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需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神内涵,融入新时代的特色与意蕴,寻找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扩展传播渠道、简化传播流程、延长传播影响力,从而使观众可以观看到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 语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文化需要打破固有传播渠道,结合各媒介的传播优势,探索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加快进行现代转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必然要建立在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上。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围绕新时代发展方向,坚持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塑造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6]
时至今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仍在不断创新,热度依旧居高不下,这对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总的来说,对传统文化节目叙事方式的革新使得河南卫视一系列文化节目持续“破圈”,这种跨媒介的叙事方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胡雨晨.五年来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述评[J].当代电视,2022(2):13-19.
[2] 李怡静.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特色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3):127-129.
[3] 张磊.媒介语境下民间艺术现代转型研究[J].出版广角,2019(4):42-44.
[4] 李春雷,张雪婷.电视节目的媒介场景塑造与时代记忆提取———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2:82-84.
[5] 梁君健.“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J].青年记者,2021(4):4.
[6] 殷韵.综艺节目如何践行“文化自觉”———以《朗读者》为例[J].声屏世界,2017(12):36-38.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