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

2023-09-11 03:36林志忠
新教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林志忠

【摘 要】文章指出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质疑精神、扣紧品词析句、注重能力迁移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1.教学感染力缺失。不同的语文教师就算教学同样的内容,也会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优秀语文教师会赋予阅读课堂较强的生机与活力,懂得抓住学生的学情与心理,会合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迅速融入文章的氛围;而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缺乏感染力,照本宣科,无法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无法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优秀教师会具备较强的教学感染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如果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方法单一。一方面,有些教师只求完成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多年没换,没有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无法深入理解文本。而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能打破“千人一面”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注重对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但却只是引导学生多阅读,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根据阅读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与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3.教学缺少针对性。虽然不同阶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的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及针对性教学的目标缺少深入了解,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还以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还有的教师在低年段就用高年段的目标来展开教学,这些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果细心了解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后也需要具备不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因此,只有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才能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助推学生发展。

二、阅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主动对话文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自觉阅读,才能读得投入、读得有兴致,才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从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三年级《司马光》一课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笔者采用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同文比较阅读来增强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在导入环节,笔者先不让学生直接面对文言文,而是先让学生猜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角姓什么。有学生回答说姓“司”,也有学生回答姓“司马”。发现学生的答案不一致后,笔者随即让学生温习《姓氏歌》,同时提问:“像‘赵、钱、孙、李等一个字的姓氏我们称为什么?像‘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等两个字的姓氏我们又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笔者做小结:“司”和“司马”作为单姓和复姓都出现在《百家姓》里,本故事的主角为复姓司马,名光。然后让学生列举出姓“司马”的名人来。经过同桌交流,有学生说出了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有学生说出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有学生说出了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笔者最后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并出示以现代汉语写就的《司马光》的课文内容。这一铺垫看似顺手而为,实际上对于首次接触文言文《司马光》的学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古今文比照,不僅缓解了学生因初次接触文言文而产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新奇感,萌生阅读兴趣,整堂课也进行得较为顺利。

2.培养质疑精神,获得阅读感悟。学习不只是要开动脑筋、掌握知识,更要在学习中学会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有效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如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笔者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课堂上,他们基本上能概括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因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引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再次读课文,并试着针对课文给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读文后提出:课文中几次写到梅花?在外祖父眼中,梅花代表了什么?“梅花魂”又是什么?还有的学生提出:外祖父为什么三次流泪?三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形式,再让他们根据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试着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入手,对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爱国情怀进行赏析,从而一步步解答疑问。这样的略读课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阅读感悟,学到写作方法,学会了质疑问难,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者。

3.扣紧品词析句,揣摩文本精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应达成的目标之一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入选教材的文章,文字隽永,情感意味深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是怎样用美词佳句来表达其情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品析能力、提升语感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可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教学本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这段话哪些字词的表达让你觉得精妙?通过引导点拨,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冒”字用得特别美。有学生说“冒”字可以让人感受到荷花比荷叶长得更高更突出,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特别显眼;也有学生说一个“冒”字,仿佛看到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间,荷花挤啊挤,终于找到一个小缝隙,就迫不及待地冒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富有画面感,还有学生说可以用“冲”“伸”来替代“冒”字。此时,笔者给学生出示“生”“钻”“露”“探”等字,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叶圣陶先生在这段文章中要用“冒”字,而不用其他字?学生结合整段内容,通过代入不同的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到“冒”字更有生机灵动之感,不仅展示出了一种荷花生机蓬勃之美,同时展示了大自然植物的顽强生命力。这样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字词,不仅提升了学生情理结合、文道结合阅读课文的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注重能力迁移,培养写作表达。读写要一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语句、段落的写作手法后,要及时把“小练笔”挤进课堂,让学生随堂进行仿写,这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花钟》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该自然段,并按照花的品种、开花时间、描述开花的词语来梳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现象。学生通过梳理,发现作者观察事物十分细致,不仅写出了不同花在不同时段的艳丽,也感受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高超,明白写作时要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以增加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中心句,让他们懂得写作要借助关键句,运用总分方法或分总方法把一段话写清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层次感,才富有感染力。随后,笔者结合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自己见到的事物。有学生展示了自己描绘的“校园的早晨”:早晨的校园真美啊!鸟儿向我歌唱,小树在阳光中为我露出笑脸,鲜花为我敬礼,小草在风中向我点头……可以发现,在前面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仿写的句子既生动又形象。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