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李竹华
“柳编是一门技术活儿,受天气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在家里也方便设立工作坊,并且可以传帮带,一人会带全家,是一个顺手、灵活的致富门路。”说这番话的是吕梁市临县三交镇曹家峁村村民高奴友,他是村里柳编技艺的传承人之一。
临县三交镇曹家峁村的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日子里,通过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使这门传统柳编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到20世纪80年代達到顶峰。8月8日,记者在“曹家峁村柳编园区”看到,小到盛放针头线脑的笸箩,大到能容得下上百斤粮食的柳筐等等,品种繁多的柳编制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曹家峁村村委主任曹虎儿向记者介绍,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簸箕,家家都有,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柳条种植品种一般选用白柳中的青芽、红芽、白芽。这些品种种出来的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在内销方面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外销方面,经过开拓和设计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狗窝、猫窝、鸟巢等多种,在外贸中形成低档商品变成高档的升值效应,很受外贸部门的重视。
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的柳簸箩、柳簸箕、柳圆篓、柳花篮色白质柔,光润匀称,为人所称道,是农村家庭常用的生活用具。其原材料取自天然,用纯手工编制而成,在精湛的柳编师傅手中每一品类都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曹家峁村的曹谈大今年68岁,是临县曹家峁村公认的柳编高手。据了解,由于编柳活非常辛苦,收益太低,年轻人没人再学做这门技术了,临县原来有6个编柳专业村,现在只剩曹家峁村几个老人仍在默默坚守着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活。
因为经济拮据,曹谈大选择在家柳编,然后拿到集市去卖,以贴补家用。他表示,编柳的程序包括锄草、收割、剥皮、晒柳、破柳木、编织,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据了解,即使像曹谈大这样的柳编高手,从早晨5时开始,用最快的手法一天最多才能编两个簸箩或三个簸箕。
曹家峁村村民曹斌善于搞经营,孝义有个展销会,他每年都要参加,通过展销会推销一部分。此外,他还利用网络联系外面的客户。“外头销路广,现在柳编在同类商品价格上提高了5~10元的样子,今年就比去年卖得高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下传统的柳制品逐步被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所取代,导致从事手工柳编的人越来越少,致使这项古老传统的手工柳编技术即将面临失传。”作为村委会主任的曹虎儿和村里的柳编老艺人为此很担忧,“如何留住柳编技艺?我们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我们逐步把这些纯手工打造的工具慢慢向工艺品的方向发展。”
2019年,曹家峁村从山东请来了专业柳编技师为当地村民开展柳编培训,希望能够通过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模式,打造特色课堂,带动柳编事业的发展。
相比于当地的柳编,山东的柳编更注重工艺性和美观,对外销售渠道和产品运营发展得更早。而要把当地的柳编制品当成一种产业来做,学习是第一步。“村民们对培训很重视,都积极报名参加培训。老师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学员们在下面认真学,学习气氛融洽。”大家积极,曹虎儿也增加了信心。
今年50岁的康军平在城里开了一家饭店。得知村里开办了柳编培训班,她把手头的饭店托付给自己的亲戚,专程回乡来学习柳编技艺。“回来以后一看,就想学这个,来了几天了,比较喜欢。学会这个自己在家里也能编,这也是多了个顺手挣钱活儿。”
传统的柳编手工艺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然而局限于老百姓的思维和地理位置,当地的柳编制品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市场。现在与来自山东的柳编企业相对接,通过开展柳编课堂现场教学的模式,一方面能够学习先进的销售经验和模式,提升当地柳编技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感觉新技能柳编销量广,可以在全国各地销售,还可以走出国门。有了目标和市场可以提倡在各个村发展,比如我们曹家卯村可以把邻村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培训,培训好了,有个正常的标价,村里的人们自己编,统一收回去,然后出口,走这个销路。”通过培训,曹虎儿感觉柳编这条路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据了解,除了曹家峁村,临县三交镇还组织多个村落开展柳编课程的学习,并借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柳编事业,为老百姓谋求一条致富之路。曹家峁村“两委”也借此有利时机,依托村内杞柳种植优势和深厚的柳编文化基础,借助“曹家峁村柳编园区”的产业集群优势,助推柳编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让古老技艺再次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