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菘坚
在宿舍忙里偷闲,我花了两个夜晚才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对由导演许鞍华所制作的于2014年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的观看。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时长171分钟。电影中以纪录片的形式回顾了著名作家萧红的一生。纪录片的形式毫无疑问地指向了纪实性。因此这部电影基本上由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对作家萧红的生活的记录,第二部分则来自萧红友人的口述与回忆。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影一方面复原了萧红的真实生活,给人亲近感和代入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接地气”;另一方面,通过让演员扮演萧红的友人们向观众客观地陈述某一时期人们眼中萧红的状况以及做总结性的发言,使观者走出角色代入,得以全面地公正地看待萧红。毋庸置疑,纪录片这一电影形式对于萧红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它不仅使这部电影具有节奏感,免于成为流水账式的生活重现,同时也为作为观影者的我们提供了多个了解萧红的角度。因此,在观看电影时,我们每个人既是观看者,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萧红。
萧红享年31岁,她的人生由上万个三小时构成。那么在这部时长约三小时的电影中,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呢?在观影前,我曾对电影进行了大致的了解,百度百科中关于《黄金时代》的影片简介是这样的:“影片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恋爱经历为引子……”看罢电影,我认为百度百科的介绍是翔实的。这部电影中的确是主要通过展现恋爱中的萧红让我们来了解她——影片中,从陆哲舜到汪恩甲再到萧军最后是端木蕻良,这一个个男人分别带着他们的爱在萧红的人生中客居,又各自一一离去。
在这些男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萧军,萧红的前夫,他也是萧红的几任恋人中与之相爱时间最长的人。我认为萧军是一个具有十足讽刺意味的男人。在影片的开头,到旅馆中来给萧红送书刊的萧军和萧红谈及彼此的家庭,萧军对萧红说起了自己没有印象的母亲:“她是被我父亲毒打一顿之后,吞鸦片死的。”说这话时,他间或抬头看一眼此时尚在孕中的萧红,更多的时候他眼神飘忽,轻微地前后晃动着上半身,逆光的侧脸无法向我们展示更多的面部表情。“他现在是什么心情呢?”思及在萧红萧军结婚以后,萧红略带窘迫地在友人面前为萧军对自己的施暴做辩解的场景,我很难不抛出这个问题。这个曾经无不悲怆地回忆起自己母亲的死亡的男人,在婚后也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妻子扬起了施暴的手,他甚至不无泄愤地在大庭广众面前毫不难为情地承认自己的恶行。观影时的我不禁凄然:“在施暴的时候,萧军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自己那位无情冷酷的父亲和他几乎没有印象的不堪凌虐而毅然自杀死去的母亲呢?”
但暴力似乎没有消弭萧红对萧军的爱。我们如今仍能通过一些书籍看到萧红在日本期间写给萧军的信,信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无助与寂寞。这些信同样出现在影片中——萧红伏在低矮的案上,剖开自己那一颗孤单的心,写下一封封单给自己的爱人的饱含深情的信。正如许广平先生所说的,萧红在爱情上的确是“情感胜过理智”。所以她默默忍受着同床共枕者萧军对自己才华的嫉妒与不满,默默承受着来自语言和肉体上的施暴,默默接受了萧军的精神出轨。在爱情里,她无疑失去了理智。
数年后,萧红缠绵病榻,她这样对骆宾基说:“你曾经把我当作一个私生活很浪漫的作家来看过吧,你是不是在没有和我见面以前,就站在萧军那方面不同情我?”萧红此时所指的应当要是指她最终决意与萧军离婚,并在怀有萧军孩子的情况下再婚嫁给了端木蕻良。在那场简陋而不失喜庆的婚礼上,她挺着略微显怀的孕肚,带着笑意与柔情将许广平先生所赠的相思豆作为定情信物转送给了端木蕻良。她坦然而充满希望地对着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与端木的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的期盼。端木蕻良的关爱温暖和帮助了才从一段感情中艰难解脱的她,萧红很快就再一次理智溃退,一头扎进了这段新的爱情中。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爱,追求那在旧家庭中缺失的爱,冷漠的父亲,早逝的母亲,重女轻男的祖母,这些重要的亲人都没有给予童年的萧红关爱,只有慈祥的祖父是年幼的萧红的生活中唯一的光亮。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萧红穷其一生都渴望被爱,她渴望得到童年时候所缺失的关爱,渴望离开束缚自己的封建家庭——她在祖父去世后挣脱了家庭,最终她的一生也在一段接一段的恋爱中走向尽头。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萧红以外,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民生民情有了模糊的了解——萧军就是社会洪流中的一员。在电影中,萧军是一个具有極大的讽刺意味的人物,他一面追求革命追求进步,却又一面活成了父亲当初的模样,粗暴而无情。他对待婚姻对待家庭的态度以及他的个性自然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而这种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又被萧军恶性循环般地传递到了他与萧红的家庭中。当下我们都有必要思考应当如何隔绝身边的乃至上一代上几代的陋习,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更优秀的自己。
《黄金时代》以恋爱为引子向我们重现了一个鲜活的萧红,她充满激情、富于才学。通过认识这个形象,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去爱如何更好地生活,在影片中,我们也透过萧红这个个体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其在交友恋爱方面的经历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状况;电影中所运用的纪录片式的形式赋予了电影新的活力;其中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营造是贴近现实并极易引起共鸣的,观众可以轻易地在或激烈或文艺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代入并产生共情。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关于汪恩甲的交代方面有所缺失;且局限于时长,电影在情节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跳脱,在关于萧红的几段感情的开始与结束方面的交代方面显得有些草率与仓促,难免会引发观众的疑惑。
看罢《黄金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恰如不同的人有各异的人生。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