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阳子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00
2019年我国颁布了重要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在意见报告当中,我国首先提出了构建出五级三类框架模式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这份意见为蓝本,更进一步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相应的实施工作的具体细节。在这份意见的基础之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相应构成以及相关规划的主要定义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和归纳。而在这其中作为专项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综合交通规划对于当前国土开发的具体落实,以及相关的保护操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探索了基于空间规划构建下的整体综合交通规划编制思路。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交通规划制度的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在当前城市发展当中发挥了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随着当前我们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全面建立,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综合交通规划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方位多角度的变革。
在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体系下,规划的发展方向从原有的加强国土空间内部的具体要素,并进行更进一步的针对性全面保护开发,不断发展成为当前的全要素统筹,对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全面整治以及开发的转变。综合交通规划其关键的重点在于对于城市空间内部发展进行着重强调,而对于非城市空间的内部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则处于抓大放小的态势,只保留了重要的廊道以及相关设施,对于细节问题则处于相对松散的管理状态。但是在改革后的共同环境规划构建下,区域全要素空间管理背景要求在进行规划设置的过程中对于当前城乡全部的国土要素进行不断的平衡和升级,综合考虑到城乡内部的交通规划生态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和城市空间的相关协调度进行更进一步的和谐统一。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交通设施的内部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统筹,避免出现交通设施和生态保护以及基本农田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况[1]。
随着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发展扩张已经逐步趋于平缓,城市的发展从原有的增量态势逐步转变成为了当前的增量和存量共存的下一个阶段。部分城市的发展与存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在我国的角度看来,所有的城市都包含有大量的存量土地,存量资源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交通也即将从原有的快速增量发展逐步过渡为存量平稳消化的阶段。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中心城市的主干道以及相关交通网络都已经建设得十分成熟,无法再次进行增量式的扩张。
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来说,增量规划和存量规划其底层逻辑有着相对较大的区别。无论是技术理论还是相关的方法,两种规划的方式都是存在着巨大鸿沟的,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综合交通规划,其主要的要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
在增量规划阶段,规划人员需要对当前的规划规模进行全面的需求确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对相应的供应设施进行规划和扩展。也就是说基于增量规划构建下,其主要的核心就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并且这些设施以新建为主。但是在存量的规划阶段,原有的交通空间基本处于定型的状态,全部推翻重建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根据当前现有的城市规划情况进行全面的政策调整以及相关的空间配置、全面优化才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之一。除此之外,在进行规划的目标构建下,规划人需要对当前具体的需求变化进行全面的适配和拓展,更进一步的对当前的交通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交通出行内部的体验以及相关服务水平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2]。
城市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的是高污染和高破坏。在城市进行原始的发展和积累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到了城市的建设当中,同时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城市发展也给当前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伴随碳排放量的不断上涨,完全违背了碧水蓝天的思路。高发展高污染的城市扩张阶段是难以长期为继的,因此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构建下,我们需要以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为首要的思考原则,同时对当前城市内部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引导。城市内部的居民需要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清洁绿色生活,因此在进行中和交通开发的过程中,规划人员需要对当前的发展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以绿色交通低碳出行为主导原则,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规划方案。
在以往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构建下,其内部主要包括都市圈的交通发展规划,城市综合性构建下的交通规划,特定区域的交通改善规划等相关类型。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划范围,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进行规划力度最强的地区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地区,而对于下属的区域以及相关的分支区域,则受到的关注度相对比较薄弱。而从规划的法定性来看。除了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以及交通影响评价参数相对比较重要,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比较详细之外,其余的细节如停车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城市道路等内容在进行规划上均不具有相对的法定性,在进行规划之后,后期完全落实的程度相对来说较低。
而从纵向的体系上来看,进行规划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规划的分层分次,缺乏阶梯性和立体性。因此在进行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构建的时候。规划人员需要参考国土空间规划所对应的五级三类分层制度,在进行总体的规划编制的构建下,需要对每一个层级不同的综合交通规划进行全面的组织和整理。在编制相对详细的规划以及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可需要对当前的交通详细规划进行全面的组织,同时根据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规划范围之内的重点地区,并进行针对性的交通详细设置[3]。在进行地块建设的对应阶段,规划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交通影响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来获得项目审批的针对性许可。
当前的生态文明时代背景构建下,在进行综合交通规划的时候,规划人员需要以强制约束的思维来对生态绿色环保的交通出行规划进行全面落实。在以往的交通设施规划的过程中,尽管规划人员考虑了资源环境的约束,但相对权重较低,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会把绿色环保作为优先的序列进行考虑。虽然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有着交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约束,但是这两项约束相对于其他群众项目来说排序相对比较低,在进行整体的布局和建设过程中,很少会因为绿色环境和土地环保等方面因素而取消原有计划。但是在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构建下的全域全要素空间背景之下,生态相对较脆弱的地区进行交通规划构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外部负性因素,在进行交通设施的相对评估过程中要对绿色环保的因素进行谨慎的考虑,充分评估环保低碳对于当前交通的影响。
在当前的新时期构建下,空间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能源以及环境的关联性还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态势。随着当前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作为对外能源依赖相对较强的部分,原油在我国目前的进口率约为70%左右,道路交通则占据了所有原油消耗的一半左右。如果对交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善,则可以对外降低我国对于能源需求的依赖程度,从多方面保证当前能源的供应安全,使我国的道路安全不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和控制。
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城市内部的主要空气污染源就是当前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在我们国家设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对目标之下,对于当前交通系统内部的碳排放进行全面的优化和降低就成为了我们未来进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国土空间规划相对来说强制性较高,对于绿色环保的约束性较强,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角度,摆脱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思维,对于道路交通的规划进行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考虑,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相关的需求管理进行全面提升和落实,最终让当前的绿色交通以及公共交通等基于环保能源构建下的出行方式权重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让绿色交通的运行空间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4]。
在当前的条件下,交通和用地的耦合协调具体是指的交通和生态农业以及城镇空间相对应构建下的耦合协调处理。在过去的城市规划流程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土地的充分利用和交通的便利性。交通和用地的耦合协调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设置和规划的合理性。在规划的过程中,交通和产业生活空间的耦合协调是规划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但在此基础上,生态和农业相关的空间和交通之间的耦合协调权重相对较低。因此在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农业空间和交通之间的耦合协调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关键要素。
对于生态空间,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位置相对敏感的地区进行区域交通设施规划的过程中,很难不碰到生态保护的红线,因此在进行规划和处理的过程中,规划师们需要尽可能的对这些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全面的退避,即使是无法退避和绕开,也要尽可能采用基于低影响手段构建下的开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对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补偿。
对于当前的农业空间来说,国土空间规划对耕地保护非常重视,尤其是针对于当前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全面性保护更是把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数值。对于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对其定位非常高,而一般来说区域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如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占地相对巨大,并且对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大型交通措施,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选在城郊位置相对偏僻,和城市连接紧密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永久基本农田和这些巨型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因此在进行中型区域构建下的交通基础规划环境当中,规划师需要尽可能的绕开基本农田进行这些区域设施的规划。即使是无法采用全面的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通过紧凑用地的方案进行补偿和改革,对于其他农业空间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避让。
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和城市交通堵塞情况正在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堵塞,多地区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城市道路。但是随着道路的不断增多,在城市中运行的车辆数量也会越多,反而造成了城市更加拥堵的一个死循环。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规划师往往对小汽车的运行需求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满足,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当前生态环境下对于绿色出行的权重进行提升,关注人自身的活动以及相关的体验。
从人的活动出发,对当前的规划关注点需要从原有的交通目的地达到向人际交往的空间转变。一般来说公共交通规划需要生活区为圆心扩展为15分钟生活圈,而公共服务设施则通过生活圈自身的差异化布局构建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来说,不考虑通勤交通这个问题,人们的日常出行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日常工作单位以及居住区15分钟之内的生活圈进行全面的展开,而如果规划师全面和细致的对当前的生活圈交通进行针对性规划,不但可以降低人们自身进行被迫长距离出行的时间频率,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相关出行体验。一般来说公共交通的布局是当前城市布局,尤其是公共交通设施布局的关键单位之一,在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按照生活圈的方式和周边来进行针对性布局。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规划师可以在当前的街道层面、公交站点进行全面的提升和布局,在社区层面充分考虑到公交站点的首站和末站以及相关的物流配送等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环节,在居住区内部进行针对性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交通中心的全面布置。这样就可以把当前的交通服务直接进入到城市的生活圈当中,最终实现城市居民进行交往的空间和交通空间充分的结合,在很短的距离之内满足相关的出行需求与交通供给的针对性精确的匹配[5]。
之外,一些城市最近出现了过度投资绿色交通设施的形象,只考虑到了自行车是否可以上高架,BRT公交系统可以提升速度,而没有完全考虑到 BRT和自行车道是否能够和城市内部进行匹配。规划用地和实际用地的情况出现了脱钩的情况,因此综合交通规划需要以体验为基准,充分考虑到美好的出行感受,而不是单纯为了绿色而绿色盲目提升交通设施的布局。
本文探索了交通设施和用地的耦合,以及人文主义、绿色交通等相关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对当前编制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点进行探索,而如何把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融入到国土的空间规划则是我们未来将要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