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晖
深圳市城际联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城乡规划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话题。实现合理的城乡规划,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十年来取得诸多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但是由于城乡规划工作较为复杂,部分地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水平。鉴于此,本篇文章就对城乡规划过程中可持续人居环境实现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与探究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探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对社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感知生命价值的重要保证。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把可持续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使城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十分关注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创建,并在逐步完善规划标准、方法、内容等,以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可持续人居环境可以使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发展趋势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城乡空间得到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率最大化[2]。我国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上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已初步建立了发展机制,目的在于打造集约化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人居环境具有公益性质,必须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协同共生的理念,以建立符合人们需求的空间。
某些地区经济水准比较落后,久而久之不利于当地人的发展,坚持创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可以体现出地区特色。彰显地区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得到额外的收获,进而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准。比方说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建造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民居,既可以有效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还可以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
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脚步,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人类尝到了恶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造可持续人居环境,创造这种环境的优势非常明显,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整改过程非常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们的居住现状,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生活的地方生态系统平衡,自然环境美好,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实际开展城乡规划工作的过程当中,直接会对其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制度体系内容,在一些地区已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尽管可以把农村范围中将来发展进行规划,其中包含体系制度内。然而在实际开展城乡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部分农村范围的规划工作相对较慢,甚至部分地区的基本设施工作出现形同虚设的问题。在此种城乡规划体系当中,部分城市乡村建设仍旧处在失衡的状态,相关工作人员很难采取统一标准,建构各类基础设施,最后就会对人居环境的舒适情况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城市乡村规划工作开展期间,发生过于重视城镇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的问题,有关政府会把非常多的财务资金花费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导致城市发展速度跟乡村发展速度出现失衡问题,造成很多农村居住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区域寻找更多就业机会,将城市人居环境的复杂性提高,导致很多农村区域出现闲置空房的问题。目前对于城市乡村规划工作,一些地方也已经建立了很多个试点村,然而由于受到地形条件,自然因素等各项因素影响,各个村落之间出现上大的差距,部分景色很好且适合开发旅游业的乡村区域,乡村建设速度很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部分地形条件很复杂的乡村区域,很多年轻人逐渐向城市地区发展,基础设施比较弱,人居环境很差。
由于当今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非常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部分区域内人们经济收入水平,有非常多居民也获得一些闲置资金,可以盖新房买新车。然而,在实际开展城市乡村规划工作的过程当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工作却缺少预见性,造成城市交通受到阻碍,对人们日常出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致使人居环境舒适度愈来愈低。与一些城市地区相对比,乡村区域的交通压力非常小,然而一些乡村道路有非常多交叉口没有设置人行道以及红绿灯等等设施设备,与此同时乡村区域的居民群众缺少交通安全意识,造成乡村区域的道路交叉路口常常会发生一些交通事故,对其人居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海绵城市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概念,其强调模拟海绵的水资源存储释放原理,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简单来说,可以将此概念阐释为,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样化的配套技术,塑造一个雨水系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存储、净化雨水,然后在有需要时加以利用,在水资源利用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3]。基于此,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可以确立一个海绵城市规划思路,以顺利打造出一个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在此过程中,需建立四个主要的水渗滤系统,即屋顶雨水收集系统、车行道雨水渗滤系统、人行道与广场雨水渗滤系统、绿地雨水渗滤系统,以形成一个雨水收集、存储、净化、释放利用体系,塑造海绵城市功能。在海绵城市规划思路中,需为屋面建设蓄水设施与落水管,利用屋面汇水收集雨水,并借助落水管将雨水导入蓄水设施中备用,同时,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构建车行道路面、人行道与广场,使雨水得以经由透水材料,流入地下的蓄水设施中,达到雨水收集的效果,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还要将绿化景观构建成坡地的形式,让雨水经过此处时,形成跌水景观,再进入地下蓄水池中,最后将蓄水池中的水用于路面冲洗、灌溉绿化等,实现城市人居水环境的可持续运作。
生态城市的直接定义可以被阐释为,可以实现能源必需品需求最小化、排放最低化的城市。而此类城市的标志性特征在于,高达100%的绿色建筑标准通过率,也就是说,城市区域内所有的建筑都需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这一系统性的城市规划理念、思路,全面贯彻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作为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对此,在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以基于生态城市,建构相对应的人居环境规划思路,以提高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4]。在生态城市规划思路建构中,可以考虑应用5G通信技术,结合智能化手段,在原有城市设施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规划,以有效控制能源的耗费以及废物排放量,逐渐达到生态城市的标准,例如:在停车场的规划中,设置感应装置,以及配套的通信网络,使得停车场的位置、车位情况,可以通过5G技术以及通信承载网络,传输给车辆驾驶员,然后驾驶员即可借助导航规划停车路线,由此减少停车位寻找过程中造成的交通拥堵等等问题,降低车辆的排放与能耗,为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助力。
现阶段,对低碳社区的定义通常分为多个角度,缺乏直接性的定义,但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社区即CO2排放量少的社区,其在可持续原则践行上的主要作用在于,缓解、控制温室效应,改善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基于此,在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中,可以考虑从多角度入手,对CO2的排放进行控制,构建出低碳社区规划思路,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低碳社区的建设中,考虑到建筑内部空间温度调控设施所释放的CO2量在CO2总释放量中占据较大比例,所以需先从此入手,并设计、推行节能建筑规划,促进自然风系统、环保绝热材料等新兴的低碳材料在城市建筑规划中的应用,降低城市居民对机械制热、制冷的需求,减少此部分能耗以及碳排放量。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要考虑为热电厂等热能产生设施,构建配套的废热利用、传输系统,使居民得以有效利用废热进行取暖,降低机械制热量,控制机械制热过程中碳的排放。但应注意,除了温控以外,交通拥堵也是造成碳排放量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低碳社区规划中,还要将交通网络设计纳入到考虑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改造、规划社区交通线路,减少交通拥堵,以塑造出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社区人居环境。
人具备非常强的环境改造能力,可以通过日常行为活动,为生活环境带来极为巨大的变化,而从现阶段来看,虽然一些居民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大部分城乡居民仍然无法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活动上未能对可持续发展行为原则加以足够重视,这致使在城乡规划中,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此,需要注意增强环保人文建设,并且将这一部分工作纳入到城乡规划思路构建考虑范畴之内,以充分发挥人对环境的改造能力,提高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准。在环保人文建设中,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并且认识到当代居民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积极开拓移动线上宣传渠道,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迎合大众的认知偏好以及理解思维,科学设计宣传片、宣传文案,提升人们对宣传内容的接受度,弱化环保人文氛围的建设难度。除此之外,环保人文建设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执行策略为思想政治工作,所以,还需要以社会团体、企业以及公司为单位,开展以环保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对环保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城乡规划的落实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5]。
为了更好在城乡规划中落实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应将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到城乡规划评估体系中,然后通过评估规划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准确性[6]。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评估体系,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构建评估模型,最终得出精准量化的评估结果,以便于工作者更加准确地开展后续城乡规划工作,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评估模型建设中,应当先以定性的方式,选取能够反映出可持续水平的指标项,并注意,所选取的指标项要具有代表性、具体值计算的可行性,而且应表意清晰、明确,同时,确立合理的指标值计算公式、方法。此后,再以层次分析法、信息熵分析法等方式,进行指标项的赋权,完成评估模型的建设。此外,还要注意,做好基础数据信息收集、校核工作,并找准规划评估周期,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助力。
在城乡建设中,要确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特色,深入理解可持续人居环境内涵,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等等,创造具有特色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需要充分明确城乡规划与可持续人居环境定位方向,紧紧围绕关键点制定实施计划,详细说明建设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结合城乡的实际状况发展旅游产业,使得各类资源可以得到全面开发,为区域经济添砖加瓦。在实施这些举措的过程当中,将城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生活休闲、健身娱乐、观景休憩等额定场所,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以彰显城乡的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城乡规划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统筹整合各种类型的资源,而且还需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始终体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构建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相关方面工作团队的专业实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构建可持续人居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实际需求,能够更好促进城乡地区的稳定发展。鉴于此,上文首先就对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的优势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城市乡村规划期间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最后从多个方面对城乡规划过程中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为相关探究人员提供一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