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国的凛冽刺骨的寒风仿佛迎面扑来,而透过片片硕大莹白的雪花,眼前依稀浮现出一位梳着齐刘海儿,用米色绸条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子。她不是别人,正是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以及“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传奇女作家——萧红。
她拥有一个早醒而忧郁的灵魂:“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了。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她写出这样一首略显伤感又溢满生机的小诗,就如同在描摹这样一个她。
尽管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前后不足十年,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些直指人心的文字横亘时间的长河,熠熠闪光,宛若明珠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坛中。
萧红的作品中,《小城三月》《火烧云》《祖父的园子》被选为小学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被选为初中课文,《饿》则被选为高中课文,这些文章皆被认定是语文学习的范本。
萧红作品以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形成了看似直白又不乏深刻的语言特色;自叙又随性的叙事模式和介于小说、散文、诗之间的独特又悠长的风格。新鲜、自然、质朴、流畅、稚拙、直率,事实与语言都不加雕饰却让人回味无穷,就是萧红的味道。
“直率自然+自叙性”是萧红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学生写作文时可以借鉴的。同学们可以从萧红的创作中学习这些写作技巧:
1.围绕自己的生活去选材,因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才会像手举放大镜般发现细微的不同和感动,才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初中学生写作,可以先理解为“忠实于自己”,将迫切想倾诉的事件、情感直接转换成文字,不必刻意遣词造句,呈现出你的眼中所见、心里所思就好。
3.心无芥蒂地展示赤子情怀。不懂或没有成熟的认知时,写作不要扯虎皮拉大旗,装模作样,即便不解、即便错误,也会因自然纯粹而呈现出动人的美。
同学们,像萧红那样去写作,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与生活,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吧。
【热点美文】
磨 坊
萧 红
磨坊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
那磨坊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1)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上開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2)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3)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地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4)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坊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坊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5)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坊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坊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坊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坊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6)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坊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
【美文欣赏】
萧红写故园、写小城、写昔日的一切,特别是其中的植物与物件,尤为传神,写作的成功源于各种修辞及动词的大量使用。
萧红笔下的修辞,从来都是连续性地铺展开。就像比喻,本体、喻体一旦出现,就会具体而微地深入去感受、去描绘。比喻的展开,恰恰是最精彩的部分。萧红作品还有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拟人语句,给读者一种因无比真切而万分疼爱的感觉。同时,描述中对动词毫不吝啬,而动词会让场景直观而形象,且充满了张力。
下面,请跟随亚凌老师走入萧红的文学世界,以赏析的方式来学习她作品中修辞与动词的巧妙运用。
第(1)句:“竟”表现了倭瓜不管不顾,冲破界限。而“爬上”“越过”“爬到”“向着大街开”一连串动词,展示了倭瓜旺盛的生命力与张扬的精神。
第(2)句:将黄瓜的小丝蔓比喻成“细得像银丝”,既有形又有色。进而更具体地描写太阳下如何、干净程度怎样,观察与感受都很入微。
第(3)句:小孩子得有多么细腻的心,才能以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丝蔓成长的艰辛,同时还想象出丝蔓害怕遭遇不测的恐惧。只有做到融情于物,才会产生如此真切的感受。
第(4)句:在小孩子眼里,丝蔓原来可以从“冷清清”到“温暖”啊,莫非正因为心里都是暖,才呈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人与物,何等相似,有暖才能更好地成长。竟是“眼看着”地长,长都来不及了,是“向前跑去了”。“一天上了窗台”“两天爬上窗棂”“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如施了魔法,一天一个样。读到此处,读者都有了变身黄瓜秧的欲望。
第(5)句:“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一齐把那磨坊的窗给蒙住”,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黄瓜秧蒙窗那隐秘又声势浩大的过程,像有预谋、有计划似的。
第(6)句:房檐上的倭瓜,高高在上,哪里是顆瓜,分明是个很拽很拽的人,坐在屋檐上既晒上面的太阳又看下面的热闹。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去写植物或物件,就可以尝试着借助修辞细致描绘,利用拟人语句注入情感,或者以动词让行文有起伏。当你们把植物或物件当作有思想的人时,你们的情感与思想也就顺势成功注入。
【热点美文】
初夏,楼下栏杆处的搌布瓜拱出了嫩芽儿,长起来真不费劲,一天一个样,一截一截蹿着长。
很快,它们就野心勃勃地向着栏杆进军了。先是胆大的一根试探着,缠绕了一圈。似乎没事?真的没事!呼啦啦,一片就齐头并进地开过来了。不几天,栏杆就被一大片搌布瓜的藤蔓爬满,绿茵茵的藤蔓,声势浩大地张扬着。眼前,出现了一面厚实的绿墙!
或许,搌布瓜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吧,又或许它觉得只是一个劲地绿似乎也不怎么养眼,就想着用花来点缀点缀,让你的视觉不再疲劳。是短短几天吧,又或许是一觉睡醒,黄色的状如喇叭的花儿就活活泼泼开满了绿墙。
这时小孩子们就活跃起来了,站在栏杆下数花朵,数着数着,不由自主地就想伸手上去。或许花们也害怕了,唯恐被小孩子摘了去,那不白来世上一遭吗?就慌忙开始攒着劲儿坐果。小小的细细的瓜儿就探头探脑了,有雨就闹腾,见风就猛长。今天才小拇指般,没几天的时间,就小黄瓜样了。
(节选自张亚凌《温情的搌布瓜》)
【学生范文】
那些年,那些暖心的记忆
曹紫荷
一时恍惚像进错了门:地上铺着图案精美的地砖,墙上贴着色彩明快的瓷砖,房檐上是漂亮的琉璃瓦。我极力想在这个小院里找一朵花,哪怕一棵草,均以失望告终。
我呆呆地站着,往事如风,向我吹来。
小时候,夏天的傍晚,外公经常在院子中间放一把凉椅,旁边点一盘蚊香,一躺便是几个小时。看着他惬意的样子,我待不住了,围着他转来转去,央求着让我也躺一会儿。缠了好久,他终于肯让给我了。我躺在凉椅上面,望着天空,星星闪烁着,几缕晚风吹过,还夹杂着泥土的清香,舒服极了。
那时候的夏夜像一首唱不完的星星歌谣,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童话。而今,会有几只虫儿愿意光顾这个小院?会有哪一缕风夹杂着泥土的清香?
还记得,外婆曾经在院子里支起一架织布机,闲暇时,便坐在那里织布。我蹲在她旁边,看着梭子在两排整齐的细线中间穿来穿去,听着“吱呀——吱呀”的声音,心中无比快乐。一次,趁外婆不在,我悄悄坐了上去,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梭子从这边向那边撇去。可狡猾的梭子直接从中间的缝隙间跳了下去,尖尖的脑袋直接扎向我的脚,疼得我在院子里直跳……如今啊,那架织布机或许早已成了一堆柴火,可关于它的记忆,一直在。
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院里走着。
这儿曾有一个花圃,里面种着外婆最喜欢的几种花,自从我把她心爱的一株月季踩死后,她就再也不让我靠近了;这儿曾放着几块大石头,我和小伙伴坐在上面,唱着各种不成调的歌谣;这儿曾有两棵高大的梧桐,外公为我做了一架秋千,我和小伙伴一起荡着、欢呼着……
而眼前,旧物已不再。宁静依旧,却少了几分自然;晚风依旧,却少了几分清新。
这个小院曾陪着我一起走过了童年,为我留下了满满的回忆,依靠这些回忆,我为自己编织着最后的童话。
评语 小作者取材于儿时实实在在的琐事,跟爷爷争着躺凉椅、学奶奶织布伤了脚、坐在大石头上唱歌、荡秋千,在充满温情的回忆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丫头。作者借助极为细腻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童心的任性与好奇,童真的顽皮与可爱,满纸童趣,形象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