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饶建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索力、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重任,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减”政策的落地又给予数学课堂新目标:彻底突破理论性、练习性的数学课堂形式,为学生打造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综合性的数学新课程,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可以说,“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过程本质化的改变,减的是负担,增的是质量。鉴于此,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束缚,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探索的重点。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生本理念。“双减”政策是新课程改革的持续与深化,凸显了素质教育理念和要求。“双减”政策倡导的教育本质是不再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是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时,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综合性的数学课程学习,获得数学能力、素质的深度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减轻作业负担,将“快乐”归还给学生。一直以来,学生都面临着沉重的作业负担,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双减”政策聚焦学生这一学习现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倡导积极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促使学生在互动、探索等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能力,感悟数学学科的魅力,逐渐找回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三,聚焦数学课堂,切实做到提质增效。课堂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场所,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的内涵,在促进该政策落实时,聚焦数学课堂,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教学创新,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更加侧重于数学知识的输出,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品质的发展。同时,在传统数学教学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枯燥、机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浅层阶段,存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根本无法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鉴于此,在促进“双减”政策落地时,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教学观念,运用新的视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不只聚焦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还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等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数学知识是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的,而并非被动习得的。在这种新型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高效、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以往,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在“双减”背景下,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唯有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寻找、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双减”政策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构建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一方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研究显示,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在教学中借助友善的态度、趣味性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等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例如,在“认识圆形”的教学中,为了激活课堂氛围,教师就可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片,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提问,并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灵活融入教学游戏。针对小学生来说,游戏具备极强的吸引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开展游戏活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在构建趣味性课堂时,教师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超市为载体,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划分水果区、零食区、饮料区、蔬菜区、生鲜区等,并利用卡片将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标出来。然后,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购物情景。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数学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中,对小数形成深刻的认知。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必须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高效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努力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平等交往,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深度互动中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一方面,设置互动情境。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已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探究积极性比较低。鉴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学情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唤醒学生的互动学习动机。例如,在“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负数”研究之旅,教师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为其创设互动情境: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0 是最小的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比0 小的数。尤其在冬天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常听到“零下5 摄氏度”,那么这个“零下5 摄氏度”与“0 摄氏度”相比,是更冷一点,还是暖和一点?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的互动欲望也随之提升,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互动学习[2]。
另一方面,科学设计数学问题。问题是互动学习的方向,也是影响互动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构建互动课堂时,教师应聚焦教学内容、小学生学情,科学设计与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数学问题,以此引领学生参与互动学习。例如,在“长方体”的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教师借助问题式教学法,从学生已学知识“长方形”出发,为学生展示了常见的长方体,接着提出问题:“长方体共有多少面?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其中哪些面是一样的?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相同?”在渐进性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学习中,在研究中经历知识生成、发展过程,高效达成了学科素养下的学习目标。
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的成绩与分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将他们培养成综合性人才。鉴于此,在落实提质增效教育目的时,教师应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深挖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育人价值,促使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第一,基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例如,在“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基于本节课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预习视频,并将预习任务单呈现给学生。接着,教师通过视频的引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四边形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自主学习视频的结尾,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在教学视频的引领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达成了“双减”背景下的学习目标[3]。
第二,基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以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应用。例如,在“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放学之后以学校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其睡眠时间,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条形图、扇形图等表示出来。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也促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落实了“双减”要求。
第三,基于合作培养探究能力。在“双减”背景下,为了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教师还应精准把握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精准设置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获得全方位发展。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知识,以小组为载体展开探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习小组采用拼接的方式,将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习小组将三角形进行折、剪、拼等,最终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完成面积的探究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从不同维度完成探究任务,并在探究中获得了综合性的发展。
第四,基于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双减”政策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倡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所有层次学生的发展。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为了满足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层次化的问题:“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三角形内角和是否有规律可循?”教师借助层次化的问题,可满足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推动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
教学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具体来说,教学评价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也是教师持续完善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唤醒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大动力。鉴于此,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观念,明确教学评价并非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教学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评价时努力扩充评价范围,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纳入评价中,包括课堂参与情况、讨论情况、思维发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结果等,力求将学生的真实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创新教学评价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对自身形成清晰的认知,并由此明确学习的方向[5]。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表面是减负,实则是提质增效,赋予了数学课堂教学新目标。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并为学生打造一个趣味性、互动性、综合性的课堂,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真正践行“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