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传勇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比较法”是一种应用性广泛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文章中所指的对比法是指通过选择适合的对比对象,引导学生对英语学科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共同属性和各自特性,能够培养和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整理能力,在许多学科都有大量的运用案例。 对于教师和教学改革而言,选择一个高效且适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但不能完全套用和单一地使用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地将教学模式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教学模式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改革,从而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现状,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但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对“比较法”的运用还十分粗浅,难以挖掘英语教学在中英文差异上的特性。 因此,文章基于“比较法”理论基础,分析其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内涵,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路径,对大学英语的当代发展和未来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比较法”是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式,其过程是将互相有联系、本质上有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整体环境内进行对比教学。 通过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异同,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论等方式,使得单一的教学内容实现跨文化的教学发散,帮助学生形成比较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由传统的单一教学转变为分流式和多边化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延伸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形成互动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必须统筹考虑。 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一直占据着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1]。
英语学科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随着对外交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英语学科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辅助。 现如今的教育教学需要国际化、创新化,需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由此,我国大力推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目标。 因此,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具体、科学地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知识进行英汉对比,对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讲授一些依据比喻的形象思维所构成的新词[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求同存异,因此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容易出现片面化现象,出现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全盘西方化等教学现象,忽视了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对比法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中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上,如时间观念、数字范围、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等,由此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词汇掌握能力,还应当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更要注意语言障碍造成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一些比较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明确的、普遍的和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手段之一。 要随时揭示两种语言教育的客观特点,找出异同的原因和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抵制母语的负迁移,根据外语的特点自觉掌握正确的外语技巧,同时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语言学科,从改革开放初期,以一种引入式的方式进入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单一地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记忆,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记忆、死记硬背等现象。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对比法”进行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对比法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英语和汉语中语音、语素等发音区别。 由此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之间存在异同和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知识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产生联想,从而掌握知识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比较、联想和语境学习词汇,可以使学生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具体运用能力[3]。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需要适当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学科的基础语法和词汇等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文化意识等深层次文化内容的学习不能只通过传输和讲授的方式教学,需要学生结合本国文化,通过对比的方式区分异同,对本国文化进行理解的同时,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同时学会尊重和包容外来文化,在文化差异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全面学习水平,展现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英语和汉语属于在形式和本质上都有着诸多不同的两种语系,在语言、语法、词汇和句式的使用上存在不同,在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也很明显。 国内的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之一便是英语文化的背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差异[4-5],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最深的母语的干扰,会出现词汇使用语境错误、翻译顺序出错等问题,但通过“比较法”能更好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例如,教师在词汇方面的教学中,要使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区分英汉表达,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异同,辩证地看待问题。 总之,“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在翻译或书写过程中避免英语词义混淆、语序表述的中式化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英语与中文的不同,明辨英语词汇的细微差别,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思考方式。 在锻炼了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的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适当地结合实际,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在阅读和写作上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贯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教学模式。 在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英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在准确辩证思维下、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不同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比较法”为基础,整合单元材料,形成学习系统上的前后比较,拓展教学内容,形成传统与当代学习内容上的内外比较。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对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开放的文化话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 此外,教师应加快校本英语课程教材的研发,坚持正确的课程理念,采取更多的合作探索和交流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将核心素养渗透课前课堂教学过程中。 认识中英词汇之间存在的共用和互借现象,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负迁移的消极影响,这对大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大有裨益。 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使学生在学习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评价过程中不能单一地从学业成绩角度做出判断[6-8],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9-10],在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上应该适当建立多维评价环节。 例如,从情感态度、基础技能、判断能力等多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法”的运用测评,将评价的重心转变到学生的辩证能力和学生意识形态等方面,基于教育部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借助“对比法”和其他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让大学英语教学在创新教育模式之下实现全面发展,构建大学英语多元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之上进行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已有方法的教学潜力,弥补传统学科动力不足的缺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革的不断深化,能使英语学科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比较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应用需要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 比较方法在英语学科的应用需要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入手,在使用对比法时要注意辩证思维的基础构建。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比较方法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作用和课堂效果。通过深入分析,在以“比较法”为基础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比较法”应用的主体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比较法”之下英语教育改革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对“比较法”的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先进教学的标志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不是教学内容和进度。 教学实施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运用做出及时评价、纠正以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