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燕萍
“读整本书”源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1]。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在小学阶段,相较于语文教科书中的单篇课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在长度、宽度和厚度方面都相对较高。作为课内和课外兼顾的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所需阅读的内容也会随之增多。因此,教师应以兴趣为指引,多样化推进教学方案设计和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感悟能力,全面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听、说、读、写能力。
自《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整本书阅读”就成为语文界的一个热议课题。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意在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大量、广泛开展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因此,针对性强又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课内读写和课外阅读的互融共通性,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先引导学生写读写规划,后开展课内读写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语言是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离不开与人的语言交流活动,它是我们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内容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对生命个体存在及发展的重要性[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学生以熏陶,从而使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喜欢某个作者的作品时,他们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也会进行相应的文笔模仿,并产生近似的语言表达方式。实际上,这并不是学生在刻意模仿,而是在长期阅读的积累中不自觉影响。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同时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整体构架和内部的逻辑关系。有了多样的阅读方式,学生很容易便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综合来看,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的根本目的不只在于读,还包括思考。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涌入头脑,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考,甚至能起到代入作用,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启发。此外,整本书阅读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当读到不同的文章时,学生会在头脑中不自觉地形成对比,包括文本人物、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主旨等,这些都是阅读在启迪学生思维方面作用的体现。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教师若能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自主性,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一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这也成为新时期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4]。
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二者关系紧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越大,在交流中的阐述便越清晰,写作越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之后,才更愿意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乐于参与阅读教学的分享活动。打开了主动思考的大门,学生的思维空间才更广阔,看问题时才更加多元,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领悟力才能更深入。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写作风格。
在当前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出现学生课上回答问题不积极、在阅读教学中的思考不够深入等问题。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难以提升语文阅读效率。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类知识的储备和生活经验等均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有一定难度。部分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思路,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经常会事倍功半,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实现了语文教学从传授语文知识向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过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阅读教学课堂,需先使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当前,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阅读范围狭窄、阅读量低、阅读兴趣不强、阅读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均是由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导致的。
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学情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学习问题,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前的小学课堂普遍存在师生交流不足、课堂氛围不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应用价值。
整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通常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教师若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灵活教学,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故事背景、人物和事件等进行直观、具象的展现,能使学生快速理清阅读思路,了解故事情节,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思维导图、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等多种方式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单性转化,帮助学生快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昆虫记》教学中,考虑到科普类读物的阅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同时需要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笔者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做了知识展示,并鼓励学生根据整本书内容拍摄、分享相关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能快速帮助学生理解本书的内容,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注意力和自控力明显不足,所以,在阅读活动中会出现诸多问题,最常见的有阅读速度过快、对文本内容理解不透彻等。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优选高效阅读方法,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提升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积极作用。
教师可根据书籍类别的不同,选取差异化阅读的方法。例如,当阅读的文本题材为童话或小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中的人物特点、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鼓励他们绘制思维导图,把长篇的文字脉络展示清楚,通过阅读语感的强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通过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将书名、作者、插画和目录等著作的基本信息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纸笔等做摘抄记录及阅读批注。这既能有效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又能同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助其成才。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锻炼理解力,提升学习力、表达力,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将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展现特长。例如,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一次主题为“整本书阅读推荐”的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推荐书单,然后在班级中开展自主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欢快的阅读氛围中,互相交流阅读体验。
环境对一个人的言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想提升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展开家校联合行动,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阅读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做好科学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开展“阅读分享会”“微电影课堂”“小小演说家”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享欲,在持续、高效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通过创设“阅读书屋”“读书角”“读书会”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在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7]。
例如,在阅读《小王子》时,教师在班级中组织开展了一场以“读书交流课”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上交流的方式互相分享整本书的读后感,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增进了生生间的感情。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针对“我最喜欢的故事”展开自由探讨,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活动,学生的思想碰撞更激烈,阅读体验更欢畅,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更好,学生都表示很喜欢这样的阅读课程。
综上所述,作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系统工作。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对整本书阅读予以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整本书阅读的基本特点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调整教学思想和方法,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教学方法、营造阅读氛围、重视个性化阅读发展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学生创建阅读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习惯,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