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小丽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意境是音乐的“基因”,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存在于音乐表现中,倡导感受音乐意境,体悟音乐。新课程改革提倡生本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体验活动,驱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建构认知。纵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部分教师忽视音乐中的意境,单向地向学生解读音乐的节奏、旋律等,机械地引导学生歌唱[1]。如此做法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体验意境是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表现,是学生认知音乐表现、感知音乐审美的必由之路。学生通过体验意境,可以进入广阔的想象空间中,触景生情,增强歌曲认知,获得审美体验,继而歌唱出最美的旋律,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音乐意境,实施意境教学。
意境存在于歌曲中,而教材是歌曲的承载。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了解歌曲、挖掘意境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走进教材,以歌曲为基础,认真研读,挖掘意境因素,为营造意境奠定坚实基础。
以《阿细跳月》为例,这是一首彝族民歌,表现了彝族人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场景。每到欢庆的节日时,彝族的“阿细们”会在月夜相聚,以“跳月”这种传统民族舞蹈形式,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这首歌曲由3+2 拍组成,旋律鲜明且优美,音色、劲度不断转换,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意境。通过研读歌曲,教师发现节奏、训练、音色、劲度是重要的意境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以这些意境因素为抓手,应用多样的方式营造意境,如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意境,引导学生与彝族的“阿细”们一起在月下翩翩起舞,体验热闹、欢乐的意境,深刻认知歌曲内容,建构积极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营造意境是意境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突破单向灌输的局限。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应以歌曲意境为基础,发挥教学智慧,采用多样方式营造相应的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认知歌曲内容。
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工具”之一。新课程改革关注教学艺术性。现有实践证明,教师应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尤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入具体意境中,自主感知、理解[2]。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无形地受到语言美、意境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艺术性语言的作用,用语言营造意境。
以《打麦号子》为例,这首歌曲营造出了热闹、欢欣的丰收意境。在体验校园种植区活动之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了各类作物,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品尝了劳动成果,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和歌曲意境,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我们在种植区种植了小麦。大家觉得种植小麦辛苦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迁移生活经验,纷纷诉说种植小麦的辛苦。教师把握时机,继续引导:“种植小麦是很辛苦的。经过辛苦付出,我们的小麦茁壮成长。要收获小麦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此时,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如“紧张”“兴奋”“喜悦”“高兴”等。立足于此,教师继续引导:“一群农民伯伯和我们一样,也在收获小麦。农民伯伯割下小麦后,用连枷打麦。一颗颗饱满的麦粒从麦穗上跳下来。农民伯伯看到一颗颗麦粒,脸上挂满喜悦,情不自禁地用力打麦,喊出号子。”在教师语言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想象收获小麦的场景,同时自觉移情,感受热闹、喜悦,初步体会歌曲意境,为进行深入感知做好准备。
色彩是营造意境的“法宝”。亮丽的色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比如,当学生看到大红色的事物时,会不由得联想热闹的场景,产生欢乐的感受。此外,不少歌曲展现了亮丽的色彩,为营造意境提供了便利。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以歌曲中的色彩为抓手,应用色彩营造意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以《春天来了》为例,这是一首欢乐的德国民谣,展现了春天里鸟儿欢乐歌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结合歌曲内容,教师可用鲜艳的色彩在纸卡上绘画小鸟、绿地、蓝天等,营造出春天来了的场景。在课堂上,教师将纸卡展现给学生。学生很容易被艳丽的色彩吸引,自觉在具体场景中与小鸟、绿地、蓝天互动,同时迁移生活经验,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教师则把握时机,带领学生歌唱。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结合想象的场景,唱出喜悦之情。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对歌曲的认知。然后,教师继续利用纸卡,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歌唱,唱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乐器进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同时,乐器是音乐学科的基础内容,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工具”[3]。著名的钢琴家肖邦就曾通过弹奏钢琴,将调皮的孩子们带进宁静、朦胧的意境中,为孩子们诉说大森林的故事。由此可见,乐器在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歌曲内容为基础,选择适宜乐器,精心演奏,营造意境。
以《雷鸣电闪波尔卡》为例,教师在奥尔夫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如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接着敲击乐器,鼓励学生想象。在听觉作用下,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电闪雷鸣的画面。然后,教师播放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倾听。在学生倾听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想到了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例如,有的学生说想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有的学生说想到了人们在欢乐地跳舞。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丰富想象,并继续播放歌曲,引导学生体验意境。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对身边物品加以改造,展现出电闪雷鸣的意境,强化认知,同时锻炼乐器演奏能力。
形体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往往在与直观形象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认知。形体表演契合小学生的上述思维特点,便于他们想象,有助于他们在美的意境中建立认知,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以歌曲意境因素为着手点,进行形体演示,引发学生想象,体验歌曲意境。
以《野蜂飞舞》为例,这首乐曲用上下翻滚的音流,描绘了野蜂在海面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乐曲,同时化身为野蜂,伴随着歌曲“飞舞”。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想象,自觉走进具体的场景中。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欢乐。甚至一些学生模仿教师,自主模仿野蜂飞舞的动作。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展现内心的欢乐,初步体会歌曲意境。教师则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继续倾听,深入体会歌曲意境,为建构深刻认知打好基础。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做出野蜂飞舞的动作,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作及场景,呈现乐曲意境,增强认知。
演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活动,同时,演唱歌曲是一项艺术性活动。教师演唱歌曲,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倾听的时候,会自觉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摹具体场景。同时,一些学生会自觉迁移自身经验,产生相应情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演唱歌曲,以便营造意境。
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是人们在圣诞节滑雪橇时所唱的歌曲,表达了喜悦之情。同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其建构了认知。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挥专业能力,动情演唱歌曲。在演唱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大家认真倾听老师演唱的歌曲,想象画面,然后讲一讲你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积极想象,尤其迁移已有的经验,将歌曲内容转化为具体场景。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介绍场景及自己的情感。教师要及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出情感。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联想场景,用歌声赞美意境,从而受到音乐的熏陶。
音乐教学处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阶段。在此阶段,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已有实践证明,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会积极发挥形象思维作用,切实体会歌曲意境,增强对歌曲的认知,同时发展审美能力。
以《江南好》为例,这首歌曲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基础,歌颂了江南美景。在语文课堂上,不少学生了解了古诗《忆江南》的内容,体会了古诗意境,感受了江南美丽的自然风光。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可结合古诗内容,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直观展现美丽的江南风光。同时,教师播放歌曲。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进入美丽的江南,欣赏远山、溪流等,顺其自然地产生向往和热爱之情。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呢?”“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呢?”在已有认知的作用下,学生积极作答,对古诗内容建构认知。教师把握时机,继续提问:“刚才我们听了《江南好》这首歌曲。大家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怎样的特点?”提出问题后,教师继续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和歌曲,使学生借助歌曲意境感知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增强对歌曲的认知。最后,在学生整体建构歌曲认知后,教师再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伴随视频动情歌唱,自主展现歌曲意境。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音乐实践力。实践是学生迁移学习认知,展现自我的方式。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对歌曲的认知,顺其自然地发展音乐实践力,增强自我展示的信心。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多样的意境,建构了歌曲认知,体会了意境之美。学生的学习所得,为自主实践提供了便利,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认知。基于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所得,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音乐意境。
以《水草舞》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表演动作,营造意境,使学生感知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感受了水草的清秀和柔美,建构了积极情感。尤其,在教师可演示动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把握时机,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化身为“水草”和“海水”,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展现出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歌曲内容,把握歌曲旋律、节奏、情感等。然后,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出各种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动作,形象演绎歌曲意境。最后,教师鼓励小组轮流上台合作表演。在小组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在具体意境中反复品味,强化认知。不少学生因亲身实践,发展了想象力和实践力,提高了音乐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音乐意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歌曲的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时机,以歌曲意境为抓手,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歌曲意境因素,发挥教学智慧,灵活应用多种方式营造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感,品味歌曲之美,还能使学生迁移认知、积极实践、创造意境,加深对所学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建构积极情感,达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