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梅,贺文珍,白娟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2.陕西省委党校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茶是世界上除水之外的第二大饮料[1]。中国是最早发现、栽培和饮用茶的国家[2]。秦岭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南麓植茶历史悠久,“茶马互市”“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经过千余年发展,陕茶因“香高味浓耐冲泡、富含锌硒无污染”的独特品质[3],支撑了丝绸之路自唐宋延续至明清繁荣边贸的“茶马互市”。近年来,陕西省人民政府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尊重自然规律、打造生态农业,发展茶产业,延伸产业链。历史上作为茶叶生产转运集散重地的陕南茶区,如今通过产业提质增效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江北茶区主要绿茶生产基地。
地处江北茶区的陕西茶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生产技术普遍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主要是当地茶学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致。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做大产业、促农增收、振兴陕茶,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富民潜力产业[4]。一方面,在围绕满足农民增收致富需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狠抓标准化生产、形成技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新路径上进行多方面探索。上述两方面努力的成效逐步显现,形成以绿茶、黑茶、红茶、青茶、白茶等五大类二十多个品种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在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陕西省共获得22个一等奖,许多产茶大县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名茶百强县”以及“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等荣誉称号[5]。
陕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不小,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诸如从茶园管理入手提升茶叶单产和品质;从茶叶加工入手向清洁化、精细化转型,改善茶叶加工水平;从品牌建设角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著名品牌的带动作用;从消费驱动入手结合销售向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转型,持续提高茶产业的综合效益等。
陕茶产品效益不高、品牌影响力小、科技含量低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指导、资金项目扶持、技术支撑等措施,使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茶产业集中。在技术上,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在机制上,扩大招商引资,通过旅游招商、品牌招商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管理上,着重构建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加强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市场监管工作等。上述挑战背后的重点是人才,学术不立、产业难兴是制约陕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断档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对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入是重要举措。
陕茶天然品质好[6]。茶叶品质是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品种一致且管理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生态环境中气候和土壤因素是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特点形成的基础条件[7]。陕南3市22个茶叶主产县覆盖的茶园隶属我国最北茶区,这里雾气氤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高端名优茶的绝佳生长地。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环境,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茶树生长周期长,有机物积累多,使茶叶滋味更丰富,富硒断裂带和风化片麻岩土壤,使茶叶富含锌、硒等多种矿物质。近年因茶叶内质丰富屡获国际国内大奖,特别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一等奖。
陕茶受关注程度高。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陕期间考察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茶园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总书记的希望,指明了陕茶应走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之路,陕西省也将茶叶作为技术攻关重点扶持作物,接下来如何将陕南茶园蕴含的巨大自然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陕茶品牌知名度上扬。近年陕南3市各产茶县为避免产品同质化引起恶性竞争,纷纷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文化起源制订茶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地理标签的“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和“泾阳茯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并搭建互联网公共营销服务平台。通过安康富硒食品大会堂推介、秦汉古茶第二届中国茶博会专场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特别是“安康富硒茶”和“汉中仙毫”获中国驰名商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不菲[8]。
陕茶因其“香高味浓、富含锌硒、天然健康”的优异品质,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发展前景广阔。能对天然好品质进行科学解读、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以及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加入并共谋发展[9],这既是陕茶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产业欲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成为推动产品升级、占领市场、走向世界的先行者。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闽时提出三茶融合思想,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科技始终是服务产业、助力产业的硬通货,人才是这一硬通货的持有者。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茶学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因高就业率在农科各专业中成为热门。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因种植规模、技术水平等优势就业吸引力更大,导致北方茶区产业发展需要的茶学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因此,陕西省高校培育满足北方茶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走进产业、服务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引领北方茶产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顺应陕西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并获批自2020年起招收茶学本科专业学生,同时依托陕西省重点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以动手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为培养重点,将科研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力争培养引领未来北方茶产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陕南植茶、产茶、饮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陕西不论是曾经的丝绸之路起点还是作为当今“丝茶之路”的要冲之地,都应当肩负起传播与交流茶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国家使命[10]。
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开放窗口已经打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示范区在古丝绸之路光环的辐射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格局,从“国际农业示范园”到成立全国“唯一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特色的自贸片区”,再到2021年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打造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成为陕西乃至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未来在更好履行“全面推进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这一国家使命的同时,杨凌自贸片区也将成为农业领域开展制度创新的承载平台。
上合组织国家人才根据地已经建立。杨凌示范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加持下,组织专家主动作为,从10年前承办“国家援外农业培训项目”到如今“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落成投用,培养的大批人才已成为助推示范区高水平开放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强力“引擎”,为杨凌现代农业走出国门插上“腾飞翅膀”。走出国门的不论是推广示范还是培训交流项目,都需要接受过专门理论和技能训练且语言无障碍的专业人才去实现。
概而观之,西安为丝绸之路起点,陕茶是富有悠久茶文化渊源的特色农产品,杨凌又是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茶叶走出国门的各种有利条件均已齐备,“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些凤凰正是那些深刻理解北方茶园特点和茶叶加工技术、懂专业、懂外语、有情怀、可以借助上合农业平台将中国茶推向世界的理想型人才。
当下,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硕士博士阶段人才培养分别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科研训练到创新研究难以实现梯度递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卓越农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北方茶区新时期茶学人才需求驱动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守正创新。
象征农耕部落时代集体智慧的神农氏,据传曾“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000年前武王伐纣得贡赋有茶、汉景帝刘启墓中茶实物样及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和唐宋兴盛的茶马互市,无一不证实陕西自古以茶之光芒傲然闪耀在丝绸之路上。在历史背景映衬下的新时代,作为古老而富有朝气的特色茶区,既要在省内提倡“陕茶进百企,陕人喝陕茶”的情怀,还要在省外宣传“出陕西·走丝路”的路线,要勇挑国家使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让陕西茶及全国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对陕西茶产业,需要大量具有相关文化背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展开工作:第一,做好茶园栽培管理,制作名茶评优,把高端茶做靓;第二,抓好大宗茶销售,简化产品包装,提升供给效能;第三,注重文化挖掘,利用地理优势,把诸如张伯端在紫阳、诸葛亮在勉县、李白在长安、苏轼在塞外等名人与茶的故事做深做透,把茶坊、书院、驿站的茶事做细做实,把巴国贡茶、秦汉古茶、明清贡茶、富硒健康茶的阵地做精做强。围绕技术支撑、产业增收、外贸出口做文章,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扩大对外推介。那么势必需要大量具有相关文化背景、专业知识与技能及示范展示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根据学校开设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长时间基础理论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使学生能够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本科生提前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培养环节,实现两个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效衔接。茶产业发展需要卓越农艺人才,提质增效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走出国门需要国际综合人才,“破旧立新”成为必然选择。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课程体系,供学生辅修俄语、阿拉伯语等。通过科学的系统教育,培养具备卓越特质的人才以满足区域茶产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需求。
另外,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培训,主张农业走出去。以此作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研究生培养也注重以茶文化为媒介,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体会,对饮茶习俗从认可到喜爱,并引起国际学生的共鸣,促进他们结合本国文化,感知其本土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11],感受作为大自然馈赠的茶,对人们健康和精神层面的助益与升华,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大宗茶在供大于求背景下的国际需求度,创新品饮新模式。
人才培养旨在更加灵活地培养地方急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提出的“三茶融合”思想明确将茶文化放在首位,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茶文化也能拉动茶叶市场的消费,茶文化崇尚的自然属性与新时期的品饮理念高度合一,因此,弘扬承载中华优秀传统的茶文化,一方面是为了拉动茶产业的内需,宣传其解渴和保健功效,另一方面是让茶文化成为校园的一股清流,培养更多大学生以茶敬人、以茶雅志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人格。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陕茶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助力产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21年“茶文化”本科课程的教学中邀请西安丽莎贝尔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省级技术能手、西安工匠、花艺大师姚利军和高级茶艺师刘幼妮走进课堂,现场传授插花与茶艺,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茶文化元素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提升。组织本科生参与茶席布置、茶艺表演和现场插花等活动,招募茶学硕士生引导和辅助教学,将本研培养通过茶文化课堂有机统一。另邀请校外学业导师、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马红,为学生身临其境梳理陕茶文化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兴盛而后纤弱、新中国成立后又兴盛的历史,展示获奖的陕西参赛茶艺节目以及对汉阳陵和法门寺出土茶样器的解读,拉近学生与悠长文化、历史文物的距离,感受丝绸之路起点的雄浑与瑰丽带给人们的震撼,提升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研究生教育是进阶专业教育,面向江北茶区发展战略需求,品质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培养茶学复合应用型与拔尖创新型人才,把陕茶推向国际市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专业将以培养具有文化先行的国际视野“特色型”卓越农艺人才和“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为主线,培养基础宽厚、专业精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够促进和引领未来江北茶叶领域科技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