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推动心血管病(CVD)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详实、科学的资料为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支持。
近30年来,我国在解决CVD“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我国的CVD负担。由于我国居民中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等与CVD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拐点尚未出现。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20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群层面危险因素的改善对于减少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最大。我国CVD防控应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推进,实施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以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研究和制定可更有效地提高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策略,构建以提升“三高”控制率为核心目标的危险因素控制一级预防体系。针对CVD诊疗质量,要增加应对快速增长的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需求的社会医疗资源配置,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医疗质量;院后要提供康复和二级预防的医疗服务,以降低大量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慧医疗”是新时代CVD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应积极推进以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研究显示,1990—2019年,中国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从150万增至240万,增幅达57.9%[1]。
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可预防危险因素之一,中国人群的吸烟相对死亡危险(RR)为1.23,人群归因死亡危险度百分比为7.9%[2]。
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15岁人群吸烟率为26.6%,较2010年和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为2.1%[3]。
2021年,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中国数据显示,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6.7%,吸烟率为4.7%;职业高中生尝试吸烟率最高(28.9%),其次是高中生(18.9%)和初中生(12.9%)[4]。
2018年,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比例为68.1%,看到有人室内吸烟的比例为71.9%[5],目前正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0.9%[6]。
中国健康素养调查(CHLS)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4 839名参与者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20~69岁人群烟草依赖率为13.1%,现在吸烟者的烟草依赖率为49.7%,约1.835亿吸烟者有烟草依赖,其中男性1.775亿[7]。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461 047名30~79岁成人中位随访11.2年的数据显示,在基线无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人群中,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首次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23%和14%,死亡风险增加40%[8]。
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其中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自2012年起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20%~30%的上限水平(图1),2015—2017年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达到33.2%[9-12]。
图1 1982—2015 年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变化趋势Figure 1 Trends in the energy supply ratio of carbohydrates,proteins,and fats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1982 to 2015
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经常饮用(每日饮用至少1次,或虽非每日饮用但每周饮用≥5次)率为18.9%[11]。
2018年,中国≥18岁居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酒精摄入量较2012年增加0.4 L;饮酒者中经常饮酒(过去1年内曾饮酒人群中,每周≥5 d饮酒)率为19.9%,有害饮酒(男性和女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分别≥61 g和≥41 g)率为8.6%,较201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11]。
中国健康膳食(CHH)研究发现食用28 d中国心脏健康饮食(包括鲁菜、淮阳菜、粤菜和川菜,脂肪供能减少5%~8%,蛋白质供能增加3.5%~5.5%,碳水化合物供能增加0%~5%,钠摄入量从近6 000 mg/d减至3 000 mg/d,膳食纤维从11 g/d增至30 g/d,钾从<1 700 mg/d增至3 700 mg/d),可将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10.0 mmHg(1 mmHg=0.133 kPa)和3.8 mmHg;每降低1 mmHg收缩压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每天0.4元,提示这种饮食策略具有经济、有效的降压作用[13]。
低钠盐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SSaSS)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表明,用代用盐替代普通盐可降低14%的脑卒中风险,代用盐组平均每人多获得0.05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节约费用约110元;代用盐组在预防脑卒中和获得QALY方面占支配地位,以较低的成本可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14]。
覆盖全国12万~1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显示,2017年4~6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分别为38.5%和35.3%,均高于2016年(分别为33.5%和32.5%),高中生身体活动达标率无明显改变(24.4%比24.2%)[15-16]。
中国慢性病及其营养监测(CCDNS)数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县(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18岁成人经常参加身体活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至少3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为12.5%,较2010年(11.9%)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除≥65岁人群外,25~34岁人群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的比例最低(图2)[17]。
图2 2015 年中国≥18 岁成人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的比例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adults aged ≥18 who frequent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in 2015
对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2016年全球168个国家的40~74岁人群身体活动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达到身体活动建议目标可预防我国18.3%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年可避免101.65万40~74岁的人过早死亡[18]。
对CKB队列中48.7万余名基线无CVD者平均随访7.5年的结果显示,总身体活动量与CVD死亡风险呈显著负关联,与身体活动量最低者(≤9.1 MET·h/d)相比,身体活动量最高者(≥33.8 MET·h/d)的CVD死亡风险降低41%;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 MET·h/d,CVD死亡风险降低12%;增加职业或非职业身体活动量均可降低CVD死亡风险[19]。
CKB数据还显示,身体活动量平均每增加1个标准差(14 MET·h/d),与身体质量指数(BMI)降低0.15 kg/m2、腰围缩小0.58 cm、体脂百分比降低0.48相关;业余静态行为时间每增加1个标准差(1.5 h/d),与BMI增加0.19 kg/m2、腰围增加0.57 cm、体脂百分比增加0.44相关;而且,身体活动量、业余静态行为时间与肥胖(BMI≥28 kg/m2)的相关性存在协同效应[20]。
2002—2017年3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图3)。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分别为11.1%和7.9%,≥18岁成人中分别为33.3%和14.1%[21]。
图3 2002—2017 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变化情况Figure 3 Change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ates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2002 to 2017
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中国标准)、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国标准)和≤6岁儿童(WHO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 995万、5 892万和1 819万[22]。
居民对肥胖的关注度较低,2018年中国≥18岁居民近1个月体重测量率为59.2%[23]。
根据GBD研究估算,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CVD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CVD死亡归因于高BMI[24]。
广州生物库队列对2003—2008年招募的19 405名50岁以上国人平均随访11.5年的结果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在BMI≥22.5 kg/m2的人群中,BMI每增加5 kg/m2,CVD死亡率增加37%[25]。
对上海女性健康研究和上海男性健康研究中40~59岁的48 377名女性和35 989名男性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BMI≥23 kg/m2的中年人群中,从成年开始到中年,体重每增加5 kg,未来CVD死亡风险增加20%以上(男性HR=1.26,女性HR=1.23)[26]。
一项包含23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中国冠心病住院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为51%,其中0.50%~25.44%为重度抑郁[27]。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指出,约15%~3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20%的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抑郁症[28]。
INTERHEART研究显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为21.66%,明显高于无CVD病史人群(10.36%);虽然中国居民中抑郁症患病率低于全球其他51个国家和地区,但抑郁症与AMI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中国OR=2.27,其他国家OR=1.37)[29]。
一项包含41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症总患病率为26.8%,中国为28.5%,高于其他国家(22.1%)[30]。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CHARLS)对6 810例无CVD居民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后发现,与无任何抑郁症状相比,持续抑郁症状与CVD风险(RR=1.77)和死亡风险(RR=1.63)增加显著相关[31]。
CKB项目针对486 541名30~79岁居民的分析显示,重度抑郁症的整体患病率为0.61%;中位随访7.2年后,与普通人群相比,重度抑郁症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32%(HR=1.32,95%CI1.15~1.53),城镇居民更为显著(HR=1.72,95%CI1.39~2.14)[32]。
1958—2018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见表1。
中国高血压调查(CHS)显示,2012—2015年中国≥18岁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加权率为23.2%,估计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4.35亿[33]。
2018年,CCDRFS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县(区)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179 873名≥18岁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34]。
2015年,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33],与既往调查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表2)。
表2 我国不同研究中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Table 2 The awareness rate,treatment rate,and 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different studies in China
2016—2019年在中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家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钠/钾比值每增加1个单位,血压升高0.46/0.24 mmHg[35]。另一项研究纳入20 995名CVD高危者(72.6%有脑卒中病史,88.4%有高血压病史),平均随访4.74年期间,共4 172人死亡;结果显示,与普通食盐组相比,代用盐组脑卒中风险降低14%(RR=0.86),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3%(RR=0.87),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2%(RR=0.88),死亡和非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事件也显著减少[36]。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干预策略(STEP)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8 51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位随访3.34年期间,强化治疗(收缩压目标为110~<130 mmHg)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收缩压目标为130~<150 mmHg)组(3.5%比4.6%,RR=0.74,95%CI0.60~0.92)[37]。
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显示,由乡村医生主导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由经培训的乡村医生在初级保健医生监督下实施)可显著提高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率:18个月时,干预组57.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30/80 mmHg,而对照组仅19.9%;干预组平均血压较基线下降26.3/14.6 mmHg,对照组仅下降11.8/7.5 mmHg[38]。
截至2019年,全国管理在册的高血压患者约1.09亿,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较2009年增长29.28%,东、中、西部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差距逐渐缩小;高血压被管理人群的血压控制率由2009年的50.88%上升至2019年的67.72%[39]。
采用3个时点的筛查策略有助于掌握中国18岁以下人群高血压的真实患病水平。2012—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CACH)项目[40]及2018—2019年全国六省市调查[41]显示,尽管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筛查标准时,单个时点高血压患病率有差异,但经非同日连续3次血压测量得到的最终高血压患病率比较接近(CCACH项目:3.7%比3.3%;全国六省市调查:8.4%比5.9%)。
1991—2015年CHNS九次现况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地区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8.5%上升至19.2%,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占2/3以上,其患病率从6.2%上升至14.1%[42]。
肥胖是儿童高血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儿童是需重点防控的高危人群。199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针对943 128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数据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独立贡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从6.3%上升至19.2%,对收缩期高血压的PAR%增幅是同期对舒张期高血压PAR%增幅的2倍[43](图4)。
图4 1995—2014 年全国超重和肥胖儿童高血压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变化趋势Figure 4 Trends in attributable of hypertension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2 0 15 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项目(CANCDS)对179 728名≥18岁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甘油三酯(TG)水平较2002年分别升高0.70、0.75、0.74、0.35 mmol/L[44]。
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协作组发现,1980年,中国居民的平均非HDL-C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但2018年则达到或超过了许多高收入西方国家,为4 mmol/L左右[45]。
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分别于2004年和2014年纳入6~18岁北京市儿童青少年1 660名和1 649名,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2014年儿童青少年TC、LDL-C、非HDL-C和TG水平分别升高了0.21、0.12、0.27、0.07 mmol/L,HDL-C则下降了0.07 mmol/L[46]。2002年CHNS[47]、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CNSCKD)[48]、2011年CHNS[49]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50]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定义为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异常,包括TC≥6.22 mmol/L、LDL-C≥4.14 mmol/L、HDL-C<1.04 mmol/L、TG≥2.26 mmol/L)患病率大幅上升,由2002年的18.6%上升为2012年的40.4%。
2012—2015年CHS[51]和2014—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百万人群(China-PEACE MPP)项目[52]针对≥35岁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调查结果相近,分别为34.7%和33.8%。
2013—2014年第四次CCDRFS项目[53]、2015年CANCDS项目[44]、2014年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54]、2014—2019年China-PEACE MPP项目[52]调查结果均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主要类型是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图5)。
图5 中国成人不同血脂异常类型患病率Figure 5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dyslipidemia in Chinese adults
2017年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针对14 395名6~16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TC≥5.18 mmol/L、LDL-C≥3.37 mmol/L、HDL-C≤1.04 mmol/L、TG≥1.7 mmol/L)总检出率为20.3%[55]。
GBD 2019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1%的CVD疾病负担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所致,LDL-C水平升高(理论最低风险暴露水平为0.7~1.3 mmol/L)是ASCVD的第二大归因危险因素,仅次于血压升高(理论最低风险暴露水平为收缩压110~115 mmHg)[56]。
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10年ASCVD危险评估流程的危险分层定义,China-PEACE MPP调查人群中236 579人(占总人群10.2%)为10年ASCVD高危人群,LDL-C<2.6 mmol/L的达标率为42.9%,未达标者治疗率仅为4.5%;71 785人(占总人群3.2%)为10年ASCVD极高危人群,LDL-C<1.8 mmol/L的达标率为26.6%,治疗率14.1%,LDL-C治疗达标率为44.8%[52]。
2014年11月至2018年5月,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善(CCC)项目在全国192家医院入选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此次再发ACS的患者6 523例,发现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50.6%,LDL-C达标(<1.8 mmol/L)率为36.1%,其中≥75岁的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治疗率更低,仅33.9%,LDL-C达标率也更低,仅24.7%[57-58]。
PURE-China研究(47 262名)中位随访11.9年的结果显示,在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非HDL-C升高对CVD的人群归因分数居第三,为7.8%,仅次于高血压和教育程度较低;非HDL-C升高对心肌梗死的人群归因分数居第二,为11.0%,仅次于高血压;与非HDL-C≤3.2 mmol/L者相比,非HDL-C>4.0 mmol/L者的CVD、心肌梗死、脑卒中校正风险比分别为1.26、1.42和1.25[59]。
CCC项目于2014—2019年纳入104 516例ACS住院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标准,其中75.1%为超高危ASCVD人群,入院时LDL-C达标(<1.4 mmol/L)率仅为6.6%;对其中收集了出院处方信息的40 875例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95.1%的患者出院时仍接受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60]。DYSISⅡ-China研究中752例接受降脂治疗的ACS患者6个月随访数据显示,LDL-C未达标者占58.8%,LDL-C水平距离目标值(0.7±0.7)mmol/L,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者占91.4%[61]。这两项研究均提示,我国ASCVD患者LDL-C达标策略亟需优化,联合降脂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不足。
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趋势显著(图6)。2015—2017年,针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5 880名≥18岁成年人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采用WHO诊断标准,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估计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298亿(男性0.704亿、女性0.594亿)[62]。
图6 1980—2017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Figure 6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17
2013—2018年一项对30 693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粗患病率为23.5%,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冠心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9%(男性16.0%、女性11.9%)[63]。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纳入来自33个诊所的577名经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的糖耐量受损成年人,以小组随机的方式被分入对照组或3种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饮食加运动)组中的一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30年随访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糖尿病中位发病时间推迟了3.96年,糖尿病发病风险下降39%,心血管事件、复合微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26%、35%、33%、26%,脑卒中和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岁[64]。
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估了结构化教育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50年)成本-效果,结果显示:与接受常规教育的患者相比,接受结构化教育的患者预期寿命和QALY均有所增加,累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节省的直接医疗费用更多;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构化教育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为100%[65]。结构化教育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极具有成本-效果的选择,有望改善临床结局并降低成本。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全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调查研究入选了47 204名>18岁的成年人,结果显示:CKD总患病率为10.8%,推算中国约有1.2亿例CKD患者,其中肾功能异常[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73 m2)]的患病率为1.7%,白蛋白尿(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 mg/g)的患病率为9.4%[66]。
2015—2016年,CHARLS研究纳入6 706名≥60岁的受试者,老年人肾功能下降[e G F R <60 ml/(min ·1.73 m2)]的总患病率为10.3%。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逐渐升高(60~64岁:3.3%;65~69岁:6.4%;70~74岁:11.4%;75~79岁:22.2%;≥80岁:33.9%)[67]。
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2016年度报告显示,合并CKD诊断的住院患者占该年度总住院患者的4.86%;不同疾病患者中CKD患病率不同:糖尿病患者中为13.90%,高血压患者中为11.41%,CVD患者中为7.96%[68]。
2002年及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纳入48 556名和104 098名≥18岁调查对象,结果显示,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由2002年的6.6%增至2012年的15.4%[69-70]。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针对16 872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依据Cook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3%[71]。
在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和死亡负担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分别位列第3位和第13位。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的总死亡人数下降了72.7%,DALY损失下降了80.2%[72]。
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18个城市室外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为64.3%,比2020年上升了3.5%,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水平均较2020年下降[73]。
基于我国272个城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显示,随着PM2.5、粗颗粒物(直径2.5~10.0 μm)、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暴露浓度升高,CVD、冠心病、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74-78]。另一项基于2013—2018年中国250个县的时间序列研究发现,PM2.5重污染事件暴露导致CVD死亡风险增幅达1.09%[79]。
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污染的死亡人数达3 080万,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由PM2.5暴露导致的总死亡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80]。
一项关注不同碳减排途径的经济成本和健康效益的研究发现,2030年和2050年,碳减排可分别避免约118 000例和614 000例PM2.5归因死亡[81]。我国碳与空气质量污染防治政策对人类健康的收益研究预测,2030年全国与PM2.5和臭氧相关的死亡人数将分别减少23.52万和5.34万[82]。
一项基于中国一个样本城市的医疗保险报销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PM2.5浓度每降低10 μg/m3,患者平均医疗费用将减少1 699元,普通工作和生活时间的损失将减少1.24 d;假设全市PM2.5年浓度降至国家标准(35 μg/m3),将带来超过12.8亿元的健康效益,占该市每年环境保护投资的18%[8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截至2020年,我国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区488个,覆盖了全国17.1%的县(市、区)[84],已超额完成了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的国家级示范区覆盖率在2020年达到15%的目标。示范区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重要抓手,正在推动CVD防控策略由高危人群策略向全人群策略的根本性转变。
鞍山市立山区于2013年启动示范区建设,2013—2020年,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社区等健康单元由73个增至116个,增幅达59%;健康单元及其他示范区建设工作改善了人群CVD危险因素,其中超重率下降15.00%(36.79%比31.27%),肥胖率下降40.30%(16.90%比10.09%),吸烟率下降36.27%(30.63%比19.52%),被动吸烟率下降50.95%(75.12%比36.85%),饮酒率下降53.13%(32.73%比15.34%);7年间居民健康行为逐步养成,限盐勺使用率由3.22%增至15.34%,控油壶使用率由1.26%增至12.95%,有慢性病知识需求的人口比例由48.65%增至65.74%;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下降(34.69%比23.51%;16.76%比8.96%),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1.57岁(78.00岁比79.57岁)[85]。
武汉市硚口区在2014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示范区,通过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服务,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分工协作机制;硚口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根据自身特点成立了高血压干预特色门诊。2017年全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自报率由2013年的16.88%上升至23.71%(实际患病率分别为33.71%和33.54%),高血压治疗控制率由2013年的22.22%上升至51.09%[86]。
中国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
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20年CVD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图7)。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8)。
图7 2020 年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Figure 7 Composition ratio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 from diseases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in 2020
图8 2000—2020 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Figure 8 Chang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0
2020年农村CVD死亡率为336.1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71.3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64.77/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291.04/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55.8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5.18/10万。
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05年的286.85/10万降至2020年的245.39/10万(图9);2020年中国CVD过早死亡率负担较2005年下降19.27%;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CVD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87]。
图9 2005—2020 年中国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Figure 9 Ag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0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6.91/10万,农村为135.88/10万;2020年冠心病死亡率延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明显,至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图10)[88]。
图10 2002—2020 年中国城乡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10 Trends in mortality rat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20
2002—2020年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超过城市地区,而且自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3年开始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11)。
图11 2002—2020 年中国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11 Trends in mortality rat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20
2013年中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15岁人群中冠心病患病率为10.2‰,60岁以上人群中为27.8‰;与2008年第四次调查(7.7‰)相比,总患病率升高;2013年中国≥15岁人群中冠心病患病人数为11 396 104例,比2008年第四次调查的全年龄段冠心病患病人数增加了约108万[89]。
China PEACE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家医院的调查显示,2001—2011年,全国每10万人中,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按自然人口数估计,STEMI住院率从2001年的3.7/10万增至2006年的8.1/10万和2011年的15.8/10万[90]。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显示,2013—2014年,中国不同级别医院A 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明显,省、市、县级医院分别为3.1%、5.3%和10.2%[91]。
C A M I 研究分析了2013—2016年80家收治STEMI患者≥50例且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医院,这些医院连续收治了29 581例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6.3%;结合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及美国心肌梗死质量标准计算综合质量评分(OBCS),OBCS较低(<71.1%)、中等(71.1%~76.5%)、较高(>76.5%)医院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2%、6.6%和5.4%[92]。
CCC-ACS评估了中国和美国指南推荐的9种Ⅰ类管理策略在医院层面的应用现状,研究对象包括2014年11月至2019年7月全国143家三级医院收治的57 560例STEMI患者,结果显示,STEMI住院患者的医疗质量基本不符合指南推荐的策略,仅1/5的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9种策略的全部医疗,各医院的医疗质量存在很大差异[93]。
一项研究利用CAMI研究数据,评估STEMI患者发病12 h后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行晚期PCI是否有益,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干预患者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亚组分析一致表明,PCI优于药物治疗;随访2年后,PCI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改善,而药物治疗组无明显提高;晚期PCI在中国临床实践中很常见,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其与心脏功能和生存率的显著改善有关[94]。
一项研究调查了在实施国家注册的质量改进措施多年后中国各地医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质量表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74家三级医院参与的队列研究中66 971例单纯CABG患者数据,结果发现,CABG住院死亡率从0.9%下降至0.6%,CABG术后患者转归在医院间的异质性显著降低,遵循指南建议的循证依据来指导手术过程和二级预防的比例在逐步增加[95]。
20 21年,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注册总病例数为1 164 117例(未包含军队医院病例),较2020年增长了20.18%(图12)。2021年平均每例患者支架/药物球囊置入数为1.48个。2019—2021年,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率分别为6.4%、10.9%和15.0%,呈持续上升态势。手术死亡率从2009年起持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21年为0.38%,与2020年持平。
图12 2009—2021 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Figure 12 Number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peration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1
2003—2020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整体呈增长趋势(图13)。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5.18/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30%,位列城市居民全死因的第三位;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64.77/10万,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53%,位列农村居民全死因的第二位;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88]。
图13 2003—2020 年中国城乡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13 Trends in crude mortality rat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20
图14 2009—2021 年中国射频导管消融手术量Figure 14 Number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surgeri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1
GBD 2019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脑卒中总发病例数为390万,较1990年增长了124%;2019年,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00/1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144/10万,出血性脑卒中为44/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11/10万;与1990年相比,2019年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升高35%,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降低53%和39%(表3)[96-97]。
表3 1990 年和2019 年中国不同亚型脑卒中的发病例数和年龄标化发病率及其变化情况Table 3 Incidence and ag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 in 1990 and 2019 and their changes
GBD 2019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 468.9/1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1 255.9/10万,出血性脑卒中为214.6/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81.4/10万;与1990年相比,2019年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上升13.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升高33.5%,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降低31.9%和21.9%[72,96]。
2019年,我国人群脑卒中年龄标化DALY率为2 412.5/10万,较1990年下降41.6%;年龄标化寿命损失年(YLL)率下降了45.7%,但年龄标化健康寿命损失年(YLD)率上升了15.9%[96]。
一项研究利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1 476家医院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1 006 798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资料,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临床结局改进情况,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管理措施得到明显改善,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吞咽困难筛查、心房颤动抗凝药物治疗比例分别增加了60.3%、14.7%、31.4%,院内死亡和非医嘱离院率下降了9.7%,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27.1%[9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迟血管内治疗(EVT)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显示,与其他时间窗相比,脑卒中发作后61~120 min进行EVT最具有成本-效果;与发作后301~360 min相比,发作后61~120 min进行EVT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6 409元/QALY;EVT每延迟1 h,平均损失0.45个QALY和165.02健康天数,平均净经济损失为15 105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EVT治疗具有很好的成本-效果[99]。
决策树和马尔可夫组合模型预测结果显示,CYP2C19基因分型指导急性轻型脑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额外获得0.031个QALY,增量成本为420.13元,每增加1个QALY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3 552.74元;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若支付意愿阈值为72 100元/QALY,基因检测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为95.7%[100]。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和省级质量控制中心上报数据,2021年全国心脏起搏器植入99 306例,较2020年增加15.2%。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和左束支起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在国内进展迅猛。左束支起搏技术源于国内,自2019年起已在国际相关杂志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
无导线起搏器较传统经静脉心脏起搏器可减少导线和囊袋相关并发症。2019年12月无导线起搏器在中国上市,目前国内已有10多家中心开展此技术。
2020—2021年,一项对中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4 039名居民的分层多阶段抽样研究发现,中国≥18岁居民的心房颤动患病率为1.6%,其中男性(1.7%)高于女性(1.4%),农村(1.7%)高于城市(1.6%),中部地区(2.5%)高于西部地区(1.5%)和东部地区(1.1%)[101]。
研究显示,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总体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其中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为26.9%,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为24.2%[102]。
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纳入2011—2014年32家医院7 977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2分和1分的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36.5%和28.5%,0分患者中也有21.4%使用抗凝药物;三甲医院抗凝药物治疗率为9.6%~68.4%,非三甲医院为4.0%~28.2%[103]。一项调查就诊于3家三甲医院的患者入院前用药史的研究表明,在入院后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中,仅24.41%接受符合指南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104]。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在中国6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国家心律失常介入质量控制中心资料显示,2009—2021年,全国RFCA手术量持续迅猛增长(图14),年增长率为13.2%~17.5%。2021年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直报系统纳入的RFCA患者210 609例,较2019年增加34%,百万人口RFCA治疗量154例;其中,心房颤动RFCA比例逐年增加,2018—2021年心房颤动RFCA占总RFCA的比例分别为31.9%、33.0%、32.2%和46.4%。目前心房颤动RFCA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占总RFCA量的60.2%[105],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4%,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1%[106]。
一项对新疆11个地区不同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居民医疗记录的回顾性分析显示,3 224 103名居民中1 244例发生心脏性猝死(SCD),SCD总发生率为38.6/10万,男性发生SCD的风险高于女性[107]。
2021年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直报系统纳入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患者数为6 547例,较2020年增加36%,每百万人口植入量为4例;其中双腔ICD 2 876例,占44%。
一项纳入中国10家医院230例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研究显示,LQT1型(KCNQ1突变,占37%)、LQT2型(KCNH2突变,占48%)和LQT3型(SCN5A突变,占2%)是其主要亚型[108]。
对1 215名竞技体育类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后发现,早复极检出率为35.9%,男性居多,部位以下壁导联最常见,形态以顿挫型最多[109]。
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一项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31 499名≥35岁居民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1 309人患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的加权患病率为3.8%,据此推测中国约有2 500万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瓣膜病仍是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退行性瓣膜病的患病人数近几年明显增加;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55.1%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1.3%为退行性瓣膜病变[11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人员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325 91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诊断为二叶式主动脉瓣的患者有3 673例(1.13%),男性占69.1%,58.4%有明显主动脉瓣功能障碍,52.5%有升主动脉扩张,19.2%有主动脉根部扩张[111]。
先心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首位。先心病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多为2.9‰~16.0‰。
一项评估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的Meta分析纳入1980—2019年617项研究中76 961 354名新生儿资料,结果显示,全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持续上升,从1980—1984年的0.201‰上升到2015—2019年的4.905‰;先心病检出率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逐渐上升,从南部地区到北部地区逐渐下降[112]。
2011年8月至2012年11月一项对中国东部12家医院、西部6家医院共122 765名新生儿的调查显示,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为8.98‰,女性(11.11‰)高于男性(7.15‰)[113]。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先心病死亡率为0.61/10万,农村为0.76/10万,农村高于城市[8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收集的全国(包括中国香港)728家开展心脏外科手术医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共开展先心病手术71 693例,占所有心脏及主动脉外科手术量的25.8%,占比呈下降趋势,为历年占比最低,这可能与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及出生率的下降、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的普及相关;未成年(<18岁)患者的心脏手术量为41 985例,占2021年先心病总量的58.6%,较2020年下降1.5%,提示成人先心病矫治手术在我国依然占较高比例,且逐年增加[114]。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信息平台数据,2020年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共36 528例(图15)。在2020年接受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总体医嘱离院率为97.1%,院内死亡率为0.5%,非医嘱离院率为0.8%;30天再入院率为1.1%,与2018年(1.0%)和2019年(1.3%)相比无明显变化;平均总医疗费用为68 601.0元,较2018年(49 779.8元)和2019年(57 943.1元)增加[115]。
图15 2013—2020 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量Figure 15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0
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一项针对中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 080名居民(男性4 064人、女性4 016人)的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显示,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粗患病率为0.16%,男性患病率(0.22%)高于女性(0.10%),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患病率为80/10万,据此估计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例[11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国内42家医院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全年段10 714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3个时间段的DCM比例分别为6.4%、7.4%和7.6%[119]。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调查显示,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其中以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635例(12.75%)];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120]。
一项覆盖我国3家大型三级医疗中心的回顾性纵向队列研究于2010—2019年共纳入564例HCM患儿,中位随访2.6年期间,149例(26.4%)患儿死亡,死亡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5年、10年生存概率分别为71.1%和57.1%,其中有先天性代谢缺陷、在婴儿期诊断为HCM的患儿预后最差,5年估算生存率分别为16.9%和56.0%[121]。
国内一项研究对529例HCM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后发现,43.9%的患者有明确致病突变,以MYH7和MYBPC3基因突变最多见[122]。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人员发现,常见基因变异也是导致HCM发病的重要原因,提示存在非孟德尔遗传模式,且具有种族特异性[123]。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 C M)主要由编码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国内研究显示,63.3%的患者可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以PKP2基因突变最常见[124]。纯合的DSG2基因f ou nder变异p.Phe531Cys是中国ACM的患病因素,占比高达8.47%,且外显率高[125]。PNPLA2基因的纯合变异c.245G>A/p.G82D与ACM的表型外显相关[126]。
根据上述调查,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CM)患病率为19/10万[117]。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北方非克山病地区DCM患病率调查研究实际调查7省120村共49 751人,共检出DCM患者6例,估计患病率为1.2/万[118]。
2022年我国学者通过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解析了HCM患者心肌组织及血浆中的代谢轮廓,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鉴定出精确诊断HCM及预测HCM患者预后的代谢物集合,并利用一致性聚类方法发现具有不同心功能和预后的三类HCM代谢亚型,最后整合代谢组与蛋白组数据,提出干预磷酸戊糖及氧化还原途径作为HCM潜在的治疗靶点[127]。
2012—2015年,基于CHS 22 158名居民的一项分析显示,≥35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病率为1.4%,中/重度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为2.7%[128]。
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全国113家医院33 413例记录院内转归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显示,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2.8%[129]。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北京14家医院因急性心力衰竭于急诊就诊的3 335例患者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发现,5年全因病死率为55.4%,CVD病死率为49.6%,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130]。
根据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7±14)岁,男性占60.8%,心力衰竭患者中瓣膜性心脏病占比逐年下降,高血压(56.3%)、冠心病(48.3%)是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感染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心肌缺血和劳累。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中间值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分别占40.2%、21.8%和38.0%[129]。
中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利尿剂使用率变化不明显,地高辛的使用率受国际临床研究影响呈下降趋势,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使用率呈上升趋势,但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问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降低[12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和省级质量控制中心上报数据,2021年国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装置植入量达5 333例,较2020年增加37%,百万人口植入量为3.6例;其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比例逐年增长,2021年占比达66%。
根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66所医疗机构具备心脏移植资质。2015—2021年,中国各移植中心实施并上报心脏移植年手术量依次为279例、368例、446例、490例、679例、557例和738例,7年共完成并上报3 557例。
2021年,在中国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75.2%;在儿童心脏移植受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80.3%。2021年,中国心脏移植受者院内存活率为91.0%,多器官衰竭和移植心力衰竭占早期死亡原因的40%左右。2015—2021年,全国心脏移植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4%和79.9%;其中,成人心脏移植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9.5%,儿童心脏移植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和84.8%。
4.9.1 肺动脉高压 我国最大规模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登记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先心病是我国PAH最常见的病因;2009年8月至2019年12月,该研究纳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家三甲医院经右心导管确诊的PAH患者共2 031例,平均年龄(35±12)岁,女性占76.2%,45.2%为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HD);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占38.8%,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TD)占13.1%,其他亚类PAH占3.0%[131]。
2006年前中国没有治疗PAH的靶向药物,IPAH及家族性PAH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8.9%和20.8%[132];进入靶向药物时代后,IPAH患者的生存状况明显改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和75.1%[133]。
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一项全国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140例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高压(TA-PH)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41.4岁,女性高发(81%),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83.2%和77.2%[134]。对于部分解剖形态适合经皮肺动脉介入治疗的TA-PH患者,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可将死亡风险降低82%(HR=0.18),且安全性高,提示经皮肺动脉成形术有望成为部分TA-PH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135]。
4.9.2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中国香港的一项登记注册研究纳入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新诊断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住院患者2 214例,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 444例(65.2%),肺栓塞患者770例(34.8%);13年期间,VTE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8.1/10万人年上升至48.3/10万人年[136]。
中国VTE住院率和病死率研究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纳入中国90家医院105 723例VTE患者,其中43 589例(41.2%)为肺栓塞合并DVT患者,62 134例(58.8%)为单纯DVT患者;2007—2016年,年龄及性别校正后的住院率由3.2/10万升至17.5/10万,住院病死率由4.7%降至2.1%,住院时间从14 d降至11 d[137]。
2 0 0 9—2 015年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CURES)共纳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 438例成人急性症状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结果显示,高危(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中危[简化的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1]和低危(sPESI=0)患者分别占4.2%、67.1%和28.7%。CT肺动脉造影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87.6%),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83.7%);初始全身溶栓治疗比例从14.8%降至5.0%,急性肺栓塞病死率从3.1%降至1.3%[138]。
2016年3月至9月中国住院患者VTE风险特征研究(Dissol VE-2)在中国60家三甲医院入选因内科或外科急症入院、住院时间≥72 h的患者共13 609例(内科6 623例、外科6 986例),根据第9版CHEST指南进行危险分层,低、高风险内科患者分别占63.4%和36.6%,低、中、高风险外科患者分别占13.9%、32.7%和53.4%;外科住院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开放手术(52.6%),内科住院患者是急性感染(42.2%);所有患者接受任何VTE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4.3%(外科19.0%、内科9.3%),接受第9版CHEST指南推荐的VTE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0.3%(外科11.8%、内科6.0%)[139]。
4.10.1 主动脉疾病 基于2015—2016年中国超3亿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显示,中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约为2.78/10万人年,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96/10万人年比1.59/10万人年)[140]。主动脉夹层注册登记研究(Sino-RAD)显示,中国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患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左右[141-142]。
Sino-RAD研究显示,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治疗率为89.6%,药物治疗率为7.8%,腔内治疗率为1.4%,杂交治疗率为1.2%,住院死亡率为5.5%[143]。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药物治疗率为21.3%,死亡率为9.8%;外科手术治疗率为4.4%,死亡率为8.0%;腔内治疗率为69.6%,死亡率为2.5%[144]。
2009—2019年,Sino-RAD研究采用多中心、病例交叉设计方法,纳入中国11个城市14家三级医院的8 18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现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且在平均气温低于24℃时存在统计学差异;与28℃相比,在-10℃和1℃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分别增加1.84倍和1.36倍;与气温无变化相比,气温降低7℃在随后6 d内的主动脉夹层累积发生风险增加1.66倍[144]。
在不同类型的胸主动脉手术患者中,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各不相同。HQMS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5 d,平均住院费用为17.06万元;单纯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1 d,平均住院费用为21.55万元;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 d,平均住院费用为27.31万元。
HQMS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3.1 d,平均住院费用为15.15万元;2021年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1 d,平均住院费用为18.83万元。
HQMS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主动脉疾病腔内和开放手术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HQMS纳入医院主动脉腔内手术例数由2017年的21 320例增至2021年的46 651例(增幅118.8%),Bentall手术由3 105例增至5 901例(增幅90.0%),全弓置换术由3 707例增至9 400例(增幅153.6%)。
2017—2021年,HQMS纳入医院TEVAR院内死亡率从2.0%降至1.3%,院内死亡和非医嘱离院率从4.9%降至4.0%;EVAR院内死亡率从1.7%降至1.3%,院内死亡和非医嘱离院率为3.7%~3.9%;Bentall手术院内死亡率为1.5%~1.9%,院内死亡和非医嘱离院率从4.4%降至2.5%;全弓置换术院内死亡率为5.9%~7.4%,院内死亡和非医嘱离院率为11.2%~14.6%。
4.10.2 外周动脉疾病
4.10.2.1 下肢动脉疾病 一项中国大陆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5岁自然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LEAD)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中国约有4 530万例LEAD患者;其中1.9%的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据此估测中国实施血运重建的患者有86万[145]。2型糖尿病患者中LEAD患病率可达21.2%[146]。
4.10.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分析106 918名≥40岁社区居民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后发现,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患病率为0.5%[147]。
2017—2019年在中国北方和南方两家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共入选38 642名受试者,其中位年龄为46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SD)患病率为30.0%[148]。在北京市8家社区医院筛查的9 215例[平均年龄(60±9)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中,CASD患病率高达74.7%[149]。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9年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上报例数为6 600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开展18 649例[150]。
4.10.2.3 锁骨下动脉狭窄 臂间收缩压差≥15 mmHg是预测锁骨下动脉狭窄(SCAS)>50%的一个指标,可用于SCAS的流行病学筛查和诊断。一项纳入上海社区3 133名≥60岁居民的研究显示,臂间收缩压差≥15 mmHg者占1.8%[151]。单中心住院患者病因构成研究显示,40岁以上SCAS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占95.9%,≤40岁人群中大动脉炎占90.5%[152]。
4.10.2.4 肠系膜动脉疾病 肠系膜动脉疾病(MAD)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闭塞或栓塞。MAD缺乏流行病学资料,但临床上发现急性或慢性MAD诊断不足,误诊率、致死率较高。基于1994—2006年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个案报导的Meta分析显示,111例确诊病例中误诊率为61.3%,病死率为60.6%[153]。另一项针对1998—2008年缺血性肠病误诊文献的Meta分析发现,误诊率为63.4%(312/492)[154]。
4.10.2.5 肾动脉狭窄 一项18年连续纳入2 905例肾动脉狭窄(RAS)患者的单中心研究发现,中国人群RAS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82.4%)、大动脉炎(11.9%)、纤维肌性发育不良(4.3%);动脉粥样硬化比例由1999—2000年的50%增至2015—2016年的85%;≤40岁患者中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更多见[155]。
一项纳入71万例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18%的癌症患者有CVD危险因素或患CVD,其中13%至少有1种CVD危险因素,5%有1种CVD;在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所接受的治疗后,合并心力衰竭的肿瘤患者预后最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9%,其次合并心肌梗死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0%[156]。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医院心脏康复工作的现状调查覆盖中国七大地理区域的124家三甲医院,结果显示,仅30家(24%)医院开展心脏康复服务,平均1亿人口中仅2.2家医院能开展心脏康复;在13家完成36项调查并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中,3家(23%)开展了院内Ⅰ期康复,3家(23%)开展了Ⅱ期康复,7家(54%)同时开展了Ⅰ期和Ⅱ期康复[157]。
中国医疗机构康复科床位数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医院康复科床位数为246 907张[88]。康复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2009年调查显示,国内康复医师1.6万人、康复治疗师1.4万人、康复护士1.2万人;2018年国内康复医师增至3.8万人,康复护士增至1.5万人[158-159]。
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有研究显示,与早期康复(发病72 h~7 d)相比,进行超早期康复(发病72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和3个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均显著增加[160]。另一项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48 h开始康复治疗,相比发病后72~96 h康复治疗者,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并且在脑卒中发病后第一周患者下肢FMA评分显著改善[161]。
一项纳入82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显示,与发病后3~4周进行康复训练相比,在发病后2~7 d开始进行早期干预训练更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162]。
中国的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从2005年后开始起步,通过Cell、Nat Med、Circulation、J Am Coll Cardiol、Eur Heart J、Circ Res和Nat Commun等期刊的数据,可以观察到近几年国内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在快速发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通信作者和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以探索心脏和血管解剖和以发育与功能/发病机制为对象的基础研究论文共74篇,涉及AMI、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病、心脏重构、心律失常、动脉瘤/夹层、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重构等方面,其中热点研究包括心脏保护与再生、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基因治疗等。
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59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26项为心血管类产品,说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44.1%;而且,国产原创产品有52项,占比88.1%。
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心血管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89项,其中130项为国产产品,有4项产品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对比去年同期数据(获批142项注册证,国产产品101项,其中11项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可以看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心血管器械审批方面的速度继续加快,中国目前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130项国产产品中,介入类产品115项,成像类产品3项,血流测量系统7项,开放手术类产品2项,AI软件1项,诊断类产品2项。
2020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428.83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4.68%;其中,CVD患者出院总人次数1 289.94万人次,占7.80%,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1 138.89万人次,占6.89%。
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798.99万人次)和脑梗死(761.02万人次)为主,占比分别为32.90%和31.33%;2020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为407.39万人次。
1980—2020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2.60%,脑梗死为11.36%,缺血性心脏病为10.44%,脑出血为8.65%,高血压为6.35%,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为5.63%,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为0.01%;1987—2020年,AMI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0.88%;2018—2020年,心力衰竭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28%,心绞痛为7.15%,肺栓塞为5.63%,心律失常为-4.45%,急性风湿热为-7.07%。
2020年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为2 709.01亿元。其中,CVD住院总费用为1 652.22亿元,包括缺血性心脏病1 169.59亿元(其中心绞痛431.35亿元、AMI 346.85亿元)、心律失常170.82亿元、心力衰竭144.61亿元、高血压132.60亿元(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24.96亿元)、肺栓塞18.49亿元、慢性风湿性心脏病15.20亿元、急性风湿热0.91亿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为1 056.79亿元,包括脑梗死747.70亿元、脑出血309.09亿元。糖尿病住院总费用为316.41亿元。AMI、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住院总费用变化趋势见图16A。
图16 2004—2020 年中国3 种主要心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总费用(A)和次均住院费用(B)变化趋势(当年价格)Figure 16 Trends in total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A)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B)of three maj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20 (current year prices)
2 0 2 0 年,缺血性心脏病次均住院费用为14 638.22元(其中心绞痛15 369.94元、A MI 30 159.06元),脑梗死9 824.93元,脑出血20 397.61元,高血压6 235.41元(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8 589.18元),肺栓塞17 528.28元,心律失常17 587.40元,心力衰竭9 416.21元,慢性风湿性心脏病9 806.14元,急性风湿热5 941.20元。糖尿病次均住院费用为7 766.69元。AMI、脑梗死、脑出血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变化趋势见图16B。
扣除物价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AMI、脑梗死和脑出血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4.65%、16.81%和12.79%;自2018年以来,心力衰竭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14%,心绞痛为6.45%,肺栓塞为5.82%,心律失常为3.52%,缺血性心脏病为0.10%,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为-2.12%,糖尿病为-4.34%,急性风湿热为-5.29%,高血压为-12.64%,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为-16.64%。
扣除物价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AMI、脑出血和脑梗死次均住院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32%、4.36%和1.11%;自2018年以来,心律失常次均住院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34%,缺血性心脏病为3.60%,糖尿病为-2.10%,急性风湿热为1.92%,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为1.33%,心力衰竭为0.74%,肺栓塞为0.18%,心绞痛为-0.66%,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为-2.01%,高血压为-2.73%。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编写的专家,编写组名单详见参考文献[163]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