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计与研究

2023-09-09 21:34:53王敏灵
小学生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语文

☉王敏灵

在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常常安排抄写、背诵等简单枯燥、机械性强的作业。这些作业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国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减少学生作业负担。故此,教师应结合“双减”背景,转变作业设计的理念,优化作业形式,调整作业策略,让学生既能轻松完成作业,又能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认知心理,谈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

(一)立足文本,做好借鉴延伸

基于“双减”背景,学校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在布置作业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他们的认知情况设计作业。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拓展性有所不足,所以教师要基于这一点,立足教材,设计借鉴延伸类的作业,让他们进一步掌握语文要素,积累人文知识。

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的知识点,设计读写结合的借鉴类作业和拓展阅读的延伸类作业。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点,并沿着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索,有效完善了作业机制,符合“双减”要求。例如在教学《海滨小镇》后,作业一让学生找出描写小镇景物的词句,并回想自己家乡的风貌,仿写一段文字,展现家乡风情;作业二让学生拓展阅读课内外其他写景的文章,感受大好河山之美,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作业,难易适中,紧密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

(二)需求导向,搭建表达平台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注重体现需求导向。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在调查后可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抄写类作业,认为较为枯燥;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抄写类的作业,认为比较简单。教师要综合双方的需求,设计出不枯燥,且有促进性的作业,

结合双方需求,教师设计了“用自己的话抄录故事”这个作业。在学生阅读了《海的女儿》后,教师设置作业,让他们自主阅读其他安徒生童话,选择喜欢的段落抄写下来,但是不能原封不动地抄,而要概括文章大意,融入自己的话语,加入自己的阅读体验,有智慧地“抄”。这样就将抄写积累类作业和创意表达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价值认同,深化人文思想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1]。故此,作业设计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渗透正确的价值观,适当融入人文主义主题。

《掌声》一文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此外,本文的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也很出色。故此,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设计作业。在“看看谁需要帮助”这个作业中,学生观察一系列图片,试着用细节手法描写图中的人物,然后结合其状态猜测其需要什么帮助,写一下自己会如何帮助他们。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指向生本差异,谈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

(一)听,汲取海量信息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这是“双减”政策对作业优化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设计法,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设计作业。“听”的作业相对比较简单,适合能力弱的学生。他们通过听故事、听讲座等方式获取大量信息,并为后续的“说”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将整个单元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围绕单元学习目标,设计集“听、说、动”为一体的一系列作业,让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人文要素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活动。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如果一下子让所有学生都完成写作《家乡的风俗》,则难度过大,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常找不到着手点。为了体现“双减”,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作业。在“听”作业中,安排学生参与到“听民俗故事、听节日诗词、听传统戏曲”这三项活动中。通过“听民俗故事”,学生了解了春节为何要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对传统风俗活动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可以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下主要内容,借此了解如何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在“听节日诗词”时,学生倾听、诵读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体会古人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在“听传统戏曲”环节,学生倾听昆曲、越剧、京剧等传统戏剧,并对比藏戏,体会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二)说,分享个性见解

“说”的作业要在“听”的基础上展开。学生要结合听到的信息,融入自己的观点,整合归纳,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在说的过程中,他们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融会贯通各种语言知识,思路也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

围绕《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这个单元,教师设计了“赏析说感想、总结说积累”这两个作业。“赏析说感想”围绕课本中的文章展开,学生要说说《北京的春节》等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如何安排文章主次、作者的设计是否合理。如,一名学生认为,《北京的春节》详细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几个部分,略写了其他内容。他认为作者挑选了最有年味的几个时间节点详写,能体现出节日风貌。在“总结说积累”中,学生要结合此前“听”作业中积累的知识,说说对“传统民俗、节日诗歌、传统戏曲”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表达。如,有一名学生对节日诗词很感兴趣,他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感受:“节日诗词一般都会介绍节日的习俗。但是这往往并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作者最想写的其实是自己的情感。如在《十五夜望月》中,作者主要写的是自己在月夜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交流互动中,他们分享了个性见解,掌握了如何调整详略,如何结合表达主题选择写作内容,为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动,开阔社会视野

“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动”的作业,让实力强的学生挑战自我。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和“高手”组队,一起探究社会问题,开阔视野,增强挑战自我的信心。

在“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参与社会调查。学生要搜索信息,了解本地有哪些独有的风俗活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与其中。此后,他们要模仿《北京的春天》《腊八粥》等课文,创作一篇展现当地风俗的文章。由于该活动有一定难度,为了体现“减负”,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同时还给他们一些启迪,推荐他们搜索网页、咨询社区工作者、拜访民俗博物馆,通过这种方式快速获取信息。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主要模仿《腊八粥》的方法,写一下自己参与活动的具体场景,写一下内心的感受。由于学生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这项作业相对更容易一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要整理资料,从习俗的起源、历史发展、群众基础等角度,综合分析,然后模仿《北京的春天》,选出需要详写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创作一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作业,参与热情都得到了激发。

“听、说、动”这三种类型的作业,形式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且难度逐步提升。中等生和后进生可以选择前两项,从简单的作业开始练起,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完成全部三项,获得全面提升。

三、聚焦学科整合,谈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迁移综合,发展思维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研究如何能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让学生学有所成。在优化作业设计策略的时候,教师要基于学科整合的视角,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作业展现出综合性、实用性。运用迁移综合的策略设计作业,能让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到语文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等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综合性作业——“整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教师采用迁移综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要通过“构思大纲、知识整理、融合创作”这三个环节,完成该作业。在“构思大纲”环节,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各自说说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世界遗产,创作的时候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写,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如同样是对“江南园林”这个主题,学生的构思角度不一样,需要的学科知识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希望从江南园林的美学构造入手创作,所以他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建筑学知识;有的学生想重点写园林的发展历史,那么他需要了解历史知识;还有的学生关注角度比较独特,想要探索园林中的各种楹联,那么他需要积累古文知识和文化学知识。在“知识整理”环节,学生各自上网搜索,寻找有用的知识点。在“融合创作”环节,他们筛选信息,调整详略,思考如何才能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文章中。如,有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介绍了拙政园的历代主人,并着重介绍了它在太平天国年间曾经是忠王府。

(二)开放时空,提升审美素养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还要采用开放时空的策略,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调动多元感官,完成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觉更轻松,符合“双减”特点。

学习了《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等课文后,教师设计了“看美景,抒心怀”主题活动。该作业分“赏析美景仿句子、拓展阅读促审美、自主创作写景物”这三个环节展开。在“赏析美景仿句子”这个作业中,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之美,并模仿课本中的精彩句子,自主仿写。如,有一名学生模仿“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运用拟人创作句子:“低下头仔细看,树下是一朵朵红色的蘑菇,在晨露中撑着小伞。”在“拓展阅读促审美”环节,学生拓展阅读其他描写景物的诗文,并思考写景类的诗文除了要写出景物的典型特点以外,还可以加入哪些内容。如,有一名学生发现:“不少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通过这项作业,他们拓展了阅读面,提升了审美赏析水平。在“自主创作写景物”作业中,他们要试着将审美素养转化成文字创作。如,学生创作《XX 即景》一文,不仅要运用修辞手法,展现出景物的特点,更要运用借景抒情、托物咏怀等方法,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学者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则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两者都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性作业让学生感到更亲切,参与热情更强,符合“双减”特点[2]。故此,教师可以采用联系生活的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教师设计了和辩论有关的作业。该作业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内容。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说说有哪些彼此矛盾的观点,选择一个具有可辩性的话题,如,可以选择“是否要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这个主题。然后,学生要回顾如何提出论点、寻找论据等知识点,并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辩论活动。最后,他们要结合辩论结果反思两个问题:一是看看是否解决了问题;二是反思如何提升自己的辩论水平。如,有一名学生在总结中提出:“对方辩友提出轮流当班干部能锻炼大家的能力,还举了具体的例子,证明人的能力会随着实践而不断提升。我认为他说得很好,说服了我。所以,我们双方一致认为,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利大于弊,所以决定执行该制度。”还有一名学生提出:“我发现对方辩友不仅提出观点,而且还举了很多例子,这样就更有说服力。这是我所欠缺的地方。光讲大道理很难说服对方,用例子作为辅助,论证会更有力。”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切实提升了辩论水平。

基于“双减”背景,教师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设计出以生为本的高效作业。这样才能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他们的休息权利,让他们通过完成作业,切实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