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小说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2023-09-09 11:02:44刘洁
格言·校园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小说文本

刘洁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小说,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体裁,它不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代表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通过阅读小说并感受其背后的内涵与思想,小学生能够加深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因此,如何切实提升小说阅读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读好小说,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有待提升。小学生感性思维较为丰富,相较于散文、诗歌等文章体裁来说,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更大,这与小说的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有趣有着很大关系。然而,他们对课文中的小说却普遍不感兴趣。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小说课程有着负面情绪,而并非不喜爱阅读小说。第二,小说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都习惯采用理论讲授法,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展开自主讨论和探究活动,很少从小说的文本特点和情感表达等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性教学。第三,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评价体系与一般的文本阅读并无不同,仍然以字词读音、辨形以及回答固定的问题为主,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小说阅读的评价路径。这就导致小说阅读教学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不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教师的小说阅读教学素养不足。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对小说的文体特征认识不明确,容易出现将小说与记叙文混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的小说阅读体验也有待提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普遍以“三要素”为突破口,随后进行主题解读,不能突出小说文本的独特性。这与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足有着一定关系。第二,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有效的指导。从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都不愿意主动了解与小说文本相关的原著和背景知识,对小说文本的阅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就教师的预习作业布置来说,也没有根据小说的具体体裁和文本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预习方法也缺少相应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的预习活动流于表面,不能从更深的角度出发,对小说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学解读,构建高效课堂

1.落实精读细读,解读小说文本

对小说文本展开精读细读要求从小说的语言表达、语境运用乃至空白进行文本鉴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将精读和细读落实到位,深入解读小说文本。第一,细读语言和语境。小说中的人物、环境等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细读中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并感知时代背景。例如,教师可以从动词、副词等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第二,关注空白。小说中的空白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用意,吸引读者反复品读并展开充足的想象。因而,教师应当善于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空白,组织学生感知空白的魅力。第三,找到文本矛盾处。所谓矛盾,指的是语言运用以及情节架构方面的矛盾,是作者刻意设计的结果,能够反映出丰富、充实的内容。

2.开展课前预读,记录阅读感受

正如上文所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缺陷。由教师与学生一同进行预习,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认真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半个课时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共同预习,真正走进学生内部开展沉浸式阅读。在集体阅读的环境下,学生与教师针对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展开讨论,并将问题引出、思考和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身份,将自己视作学生,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摒弃以往威严、权威的形象,允许并鼓励学生与自己展开辩论,反驳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二)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

1.根据文本体式,选择阅读方法

不同的文本体式往往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有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才能够透彻、全面地掌握文本内容。从文本体式出发确定阅读方法一般有以下两个要求:一是进行常态化阅读,即按照普通人阅读文本的方式进行阅读;二是选择符合文体的阅读方法,明确要读懂哪些内容,要挖掘到什么程度。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确定以下学习目标:第一,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第二,能够掌握正、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感受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和特点;第三,做出适当评价,选择《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其他章节进行阅读。围绕上述三个目标进行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层地掌握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阅读思维,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真正把握小说的核心价值。

2.设计测试题目,检验阅读成效

对于小说阅读来说,仅仅掌握故事的大概内容还不足以掌握小说的核心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关键情节,加深对小说的内涵和核心精神的理解和思考。故而,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性的测试题目,帮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梳理好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他们信息检索和整合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盼》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以下问题:本文围绕题目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请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在课上,教师可以将情节概括不够完整或者具體事例欠缺的回答整理出来,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些回答的不足。随后,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要求他们加上表达心情的七字词语来进行概括。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厘清文中的故事情节,也能够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情感与想法。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将每一个情节所代表的情绪,如失望、希望、绝望等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顺序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阅读效果,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往往需要精巧的构思和全局性的把握,为他们后续的小说阅读提供一定思路。

(三)优化教学评价,进行教学反馈

1.构建评价体系,做好自我评价

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小说阅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做题为主”的评价模式,构建全面、多元的小说阅读评价体系,客观地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情况做出评价。一方面,应当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与字词教学、古诗教学等有所不同,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对阅读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当加强对阅读过程的关注。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价。站在阅读本质的角度上来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和情感上沟通的过程。能否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读者自己才能够清晰地感知得到。因而,教师应当将自我评价加入到阅读评价体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发挥出良好的正向激励作用。

2.拓展评价主体,加强家校合作

在小说阅读教学评价活动中,最常见的主体就是教师。然而,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主观偏好、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进一步拓展评价主体,将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纳入到小说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中来。例如,学生在完成阅读活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以诗歌、短文、绘画、演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感受与体悟表现出来。就这一阅读成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引领他们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做好家校合作工作,让家长也参与到小说阅读活动中。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成果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学生一起阅读感兴趣的小说作品。这不仅能够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小学高年级学生小说阅读课堂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不断优化教学思路,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由于小说阅读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把握好小说三要素,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小说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6:50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