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期综合实践”教学探索

2023-09-09 03:29左冕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艺术设计专业

左冕

摘 要: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往往存在知识结构松散、实践意识薄弱、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大,难以促成高年级的主动学习。为此,基于服务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在大二暑期开设“中期综合实践”的集中实践环节,借助设计竞赛引入知识、能力、创新、品行一体化训练项目,帮助学生在运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同时转变学习观念、树立学习目标。中国计量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反思的服务学习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产生了预期的能力叠加效应,能为接下来的主动式、深度式专业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服务学习;中期综合实践;专业基础教育;艺术设计专业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问题

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主要培养既具备审美造型能力又掌握制造(建造)知识的实践型人才,具有技艺共生、知行合一的特点。通常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采用“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的三段式课程体系,造型基础与设计理论构成了最为常规的专业基础课程。然而,在多年教学、实践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种强调知识传授系统性、递进性和完整性的经典教育模式并不适合艺术设计这类需要大量针对“定义不良问题(ill-defined problems)”领域进行高级知识学习的专业。作为注重创新与实践的专业,艺术设计类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记忆、理解、应用”专业知识,更需要依赖“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的能力来实现职业发展。从教学效果看,现行的设计基础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结构松散。形态、功能单一的基础课程将设计专业知识切割为艺术、理论、历史、技术等点状、孤立、封闭和静态的内容,学生获取的知识缺少深层次联系,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低下。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接受与记忆,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存在偏差。

(2)实践意识薄弱。基础课、理论课和设计课泾渭分明各行其是,将专业化的知识点视为一切问题的答案,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行不能合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未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开发,也缺少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经验。

(3)情感体验缺失。教学中未能建构起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之间纵横向的关系与链接,缺少對学生情感的教育和激励,对育人的目标导向和支撑力度不足。由于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对已有设计的重复、模仿和创造中,学生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缺乏专业认同感,导致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方向。

(4)学习依赖性大。学生学习缺少目标引

领,学习过程被动,需要教师不断督促提醒。由于自信心和挑战、创新的勇气不足,学生滞后了自我追寻、架构知识的努力和时机,进入高年级后成为“老油条”,在学习态度、意愿和积极性上不升反降,甚至对专业前景和职业生涯的信心产生动摇。

专业基础教育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基,它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遥相呼应。“设计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设计类专业教育不能囿于单纯的艺术创作或思想实验,而应着重于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应当“以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提高专业适应能力为原则”“推进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的深度融合”[1]。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更渴望在平等互动的交流中学习、在问题导向的实践中感悟,而不是灌输、重复网上随处可查的知识。因此,对于设计类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既需要认知层面上的观念改变与提升,也需要操作层面上的矛盾化解。参照人才培养“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框架,设计类基础教育旨在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造型能力与设计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为高年级的深度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因此,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不仅应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对他们实施创新意识、综合实践、理念融合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的培养。近年来,中国计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服务学习理论作为教学理念,利用大二暑假的短学期开设了“中期综合实践”课程,共4周计4学分。如果说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中期综合实践就是对两年来专业基础学习的融合、演练。作为承上启下的教学平台,中期综合实践以集知识、能力、创新、品行于一体的设计项目为载体和抓手,在乡村建设和发展等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引导和树立大学下半程的学习方向与目标,为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做出了新尝试。

二、服务学习理念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适用性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的融合,即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 把“为了更好的学生”和“为了更好的公民”两个目标结合起来[2],体现教育系统教育目的论的转型与回归[3]。服务学习融课程教学、社区服务和系统反思于一体,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诉求,强调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鼓励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为进行反思,通过“学习—服务—反思—再学习—再服务—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达成真正学习[3]。相比传统的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服务学习具有贴近社会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唤起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等突出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意识,能真实解决因学与用脱节所造成的矛盾和浪费,回归到“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人的培养,达成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完善品格、塑造价值观等更为高阶的教育目标。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服务学习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均强调参与社会的服务,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既不要求服务前专门的技能训练,也不设立具体的学习目标;社会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学习活动,但更着重于“服务”及其效果[4]。而服务学习有着明确的学术培养目标,常运用于高校规范课程教学并具备系统的课程设计、规划、评估,教师需要兼顾学术传授、社区需求、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服务学习的意义[5]。教师有意设计的服务学习项目将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社区,让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参与社会服务进行学习,并借助其对服务过程和经历的反思,进而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这样看来,服务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路[3]。

尽管服务学习的定义千变万化,但是大部分都包括学习、反思和互惠[6],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同时促进服务者自身的发展。正因为有这样的立体化教学取向,服务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多个国家和高等教育领域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旅游管理、教育等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产生并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因,是在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消费社会形成后能为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提供富有价值的服务,因而其教育教学必然要构建以专业服务为中心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专业化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对知识和技能反复运用才能形成。不同于经典的“概念—原理—例题(Concepts—Principals—Examples,CPE)”逻辑,设计教育往往以“实践训练”的方式进行,也即“通过练习学习(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7],以培养学生解决定义不良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学生参与设计课题不仅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真实服务机会来进行设计研究,使理论与实务密切结合,将“服务”与“学习”持续连接。院校在遴选服务项目时既要考虑社会需求,也要结合课程目标、促进学习过程,尽量确保服务效益和学习成果达成平衡。

三、“中期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

自2018年起,浙江省提出利用暑期开展“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跨专业学科竞赛,以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将教育链和产业链整合起来。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面向全省高校和全省乡村,为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类问题(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销售、策划运营农文旅项目等)、环境类问题(如美丽庭院打造、闲置空间利用活化等)、文化建设与治理类问题(如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公益活动策划实施等)提供方案或灵感,具有“乡村出题、高校答卷、助推落地”的独特亮点。许多赛题具有尺度小、深度大的特点,适合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低年级大学生实践。

意识到大赛发布的赛题能较好地弥补当前教学中实践机会不足的短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解决乡村真实问题为目标开展“中期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学生先在老师带领下前往选定的乡村现场调研、踏勘,进而构思和完成设计方案。方案经初选入围后,团队将获得一定的调研和建设资金,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利用暑假亲身体验、参与建设,使自己的设计方案真实落地,并为后续的项目运营献计献策。近三年中国计量大学已有数十支团队、70余人次深度参与这类服务项目,广泛分布在金华兰溪、温州泰顺、杭州淳安、舟山定海等地。例如2020年、2021年的师生团队分别为兰溪市渡渎村和泰顺县库村打造了“野有蔓草”和“三杯茗香”商业空间,通过设计赋能将原本闲置的乡村空间进行活化,延续地域文化并融入现代功能;为淳安县洞源村青溪龙砚策划了品牌提升与传播方案,提高大众及市场对青溪龙砚的认知度,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这一浙江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获得村民和大赛的一致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发现和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也为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中期综合实践具备服务学习的两大特征:一是贴近现实需求,开展社会服务。课程以农村发展中需要高校师生帮助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借助设计赋能,激发空间活力、助力产业升级,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二是唤起主体意识,促进深度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积极的自主探究者、学习和体验活动的主角,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会了专业和社會知识、锻炼提升了能力与素质,培养了了解乡村、热爱乡村的情怀。

1.以“学习”为目的,串联知识夯实专业基础

服务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体验,重视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从接受到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服务学习的过程包括策划(计划)、服务(行动)、反思(总结)三个环节。乡村振兴服务开始前,师生不仅要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的计划,也应对所服务乡村的具体情况、真实需求具备较为客观、深入的了解。中期综合实践所选用的课题均来自现实需求,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带着已经掌握的各类知识到真实而非抽象、零距离而不是有隔阂的社会环境中感受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的好机会,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了充分调动和激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明白的事情愈多,想知道的愿望就表现得愈明显,接受知识的敏感性就愈强”[8]。无论是为了服务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环境改善,都将促进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与同伴无间协作,共同探索尚未掌握的知识。

在方案构思和设计过程中,学生将对乡村的区位交通、产业构成、环境风貌、资源文化和发展痛点产生真实而具体的认识,并真正理解乡村振兴的迫切性、困难度及其重大意义。因此,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术学习,反而会促进学术学习,尤其是学生在经济理论、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和学习深度。乡村振兴服务为学生深入学习、综合运用已有的通用或专业知识提供了一个真实、具体的问题情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国情与社会的认识体会,也更有助于他们对专业和行业形成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由于将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对于学生不再是乏味的功课而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或探险”。在解决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主动展开联想、挖掘和利用课内外资源,去探索、理解并巩固规划设计原理和经济、社会、传统文化等各类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服务”为触媒,知行合一提高综合能力

无论是人居环境改造还是旅游产业规划,抑或是农特产品开发、乡村文化建设、品牌策划传播,在服务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整合运用前期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建构并积累属于自己的设计经验。初选入围后,团队将再次奔赴各自的场地点位深化设计方案,指导并参与施工建设、助推设计方案落地实施。在此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既要解决材料、结构、施工组织的问题,又要面对理想效果与造价控制的矛盾与挑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在设计细节完善、市场渠道拓展、宣传媒介选用、经济成本核算等方面下苦功夫。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平衡多个合作伙伴的不同利益诉求。乡村振兴服务涉及各方角色、多重视角:学生不仅是专业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主动的学习者、未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人,也是学生服务的协助者;村民及政府既是服务的接受者,也是服务的参与者,还是帮助学生开展服务学习的积极咨询者。此外,项目所关联的施工方、制作工厂、游客、消费者等群体也都有各自的目标和需要。服务和学习的顺利开展既需要合理的协作机制,也有赖于各方的真诚信任、通力合作。在这样具体而现实的环境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设计和技术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强化了合作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下自主运用知识和技能,服务中的实践学习将显著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意和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必须立足、产生于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乡村振兴服务并非单纯的知识运用,而是借助服务过程对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借助专业学习提供、积累服务经验,服务经验反过来也充实、改造专业学习。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学会了跳出专业的局限用辩证和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冷静地思考我们每个人在团队、社会、国家等集体中所承担的分工,进而提高了对于乡村、城市、经济、社会乃至全球问题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大设计”观。例如,为了保护一个历史传统村落,学生们首先需要分析梳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决办法、设计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在资料收集、访谈调研、方案构思、效果表现、汇报交流、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学生的行动能力和创造意识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激发,对专业前途的信心也逐渐增强。

3.以“反思”为途径,树立新的学习和人生目标

众多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学习是行动和反思的结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在实际的活动中进行而不能采用语言灌输的方式。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动手实践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立足社会服务与学术学习链接融合的优势,服务学习将凭借“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持续循环,最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智慧的获得和启迪。在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中,学生们主动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建设乡村的青春力量,实现了自身价值、满足了情感需求,也陶养了乡土情怀和担当精神。在服务学习中的升华环节,师生不仅可以在总结反思中巩固知识技能、发展和完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还将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乡村振兴的服务学习中,一旦学生对乡村和国情产生了兴趣就自然会将身心投入其中,在劳动、创造、奉献中感知和体会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继而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树立起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和奉献的抱负与志向,并以此为方向进一步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中期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中,学生成绩不再仅仅依据图面效果,而是将出勤、方案设计、汇报答辩、同行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结合,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态度和责任心等。在课程评价时,学生不仅需要提交参赛成果,还需要撰写1500~2000字的心得体会,并在经验分享会上与老师和低年级同学面对面交流,反思自己的目标、过程、结果。在设计服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规律性、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明的深厚底蕴,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确后续校园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许多学生在课程组织的服务、劳动、创造、奉献中感知和体会了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继而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树立起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和奉献的抱负与志向,并以此为方向进一步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成效与价值

自2020年起,中国计量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以服务学习为理念,以竞赛真题为平台系统开展“中期综合实践”教学,具有高阶型、挑战性、创新性和立德树人的引领性,对专业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服务为中心促使专业基础教学重实际、重实战,赋予设计类专业真实的教育教学感知与体验,避免了空对空、为设计而设计的流弊;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脱离生活的枯燥教条而是施展专业技能与展现青春梦想的现实机遇。新课程主要的价值有:

(1)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中自我构建知识系统、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实现方案设计、专业表达、沟通汇报、团队协作以及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

(2)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初步尝试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发展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和促进终身学习意识。

(3)满足情感需求,幫助树立人生目标。参与社会服务激发起学生深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无论最终是否获奖,都增强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性格的形成、目标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效果。受到鼓舞的学生会思考和树立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因此立志考研深造并获成功。

(4)凸显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应。课程建设和教学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在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产学研合作的机会。

(5)形成了新的教学观。“中期综合实践”课程既是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从宣讲到启发的技能提升过程,不仅促进了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也建立起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使整体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本位转化为师生双主体。

五、结语和讨论

服务学习是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正如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指出的:“服务学习不是‘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做事情的另外一条途径”[2]。中期综合实践课程基于服务学习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服务项目为载体,将“立学”与“立德”有机串接,在巩固专业基础的同时将学生导向更广、更深的专业领域。这不仅为设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做出了有益探索,也为高校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目前基于服务学习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定困难:对于高校来说,不仅真实项目的获取有相当的难度,设计任务的时间要求也不容易与实际教学节奏相契合;在开展服务学习教学时,还应注意保证“服务”与课程学习的结合度,避免课程变成单纯的志愿服务;同时,也应充分挖掘提高“服务”的社会认可度,给予学生和老师充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服务学习对教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由“演讲者”转向“教练”,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也是不小的挑战。尽管如此,基于服务学习的设计专业基础教育还是能够针对“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仅仅通过高科技与网络学习而要去上大学”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3] 石林.以服务型学习为导向与基础的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19(11).

[4] 陆根书,李丽洁,陈晨.服务学习与学生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9(3).

[5] 陈龙山,蔡君.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5(1).

[6] 陈志忠.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内涵与特质[J].高教论坛,2019(3).

[7] 王毅,王辉.转型中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兼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J].世界建筑,2013(3).

[8]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34.

[基金项目: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全域融通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116)、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环境设计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立项编号:KT2021080)]

[责任编辑:杨裕南]

左 冕,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艺术设计专业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中以项目教学促产学研结合的策略研究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