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3-09-09 13:59薛鹏飞曹景川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体育学校

薛鹏飞,,曹景川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2035 年远景目标,并指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2]。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3]。因此,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有学者提出,大力推进体育中考或高考成绩分值的提高、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思想和精神、推广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有效实施是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4]。也有学者基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背景,提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师资配置建设、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5-6]。还有学者提出,实践并进引领高质量发展、制订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制度、增强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等我国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举措[7]。同时,在实践中,国家通过法治与政策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双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以法的方式确定了学校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8],充分体现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国家意志。“双减”的出台为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5]。基于前述背景,本研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为什么要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及怎样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究,以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为切入点,分析实践困境,提出推进策略。

1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1.1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最终依靠的是人,特别是要依靠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同时,将“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予以推进[9]。不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青少年都将肩负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任。学校体育贯穿于整个受教育过程,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鉴于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基础也是关键。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重要支撑。强国必先强身,健康的身心是实现“体育强国”乃至“健康中国”的根基。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强体”,亦在于“强魂”。此外,学校体育并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整体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2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仍为弱势学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弥补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与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10]。该条法律鲜明地指出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与“德智体美劳”相呼应,并需要依靠高质量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育”,对于培养什么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重视体育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11]。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五育并重”,给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同等的地位,不能有所偏颇。由此,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应得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其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为了推进学校体育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学生健康纳入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纳入学校教育质量标准[12]。《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大格局,学生健康成为国家战略[1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14]。特别是《意见》的出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是对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最具指导意义的文件[15]。该文件中将“到2035 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定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现实层面考量,在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得以增加,学校以及家长开始逐渐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重视学校体育。此外,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高于外语(6%~8%),排名第三[16]。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显示出了国家对于学生健康的重视,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弥补高质量教育体系短板,推动整体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3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学校体育地位逐步得到提升,育人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育人”成为了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的价值导向,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长期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这与高质素时代新人的培养亦是一脉相承的。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更是喊出了“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时至今日,清华体育已成为我国大学体育的一面旗帜[17],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时代标杆。总而言之,学校体育具有多元化功能,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方式,还是一种育人载体,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塑造完整人格,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一条可行路径。

2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创新驱动方面面临的困境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坚持创新。尽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从现实取得效果来看,创新成效不够显著。其一,虽然经历了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但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在实际上仍然存在问题。大中小体育课程体系脱节,甚至3 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处于割裂状态的现象仍旧存在。同时,部分学校将学校体育课程设为“规定动作”“以考定教”现象突出,即“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无法享受运动乐趣,难以融入体育课堂。其二,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创新不足,结果评价的比重仍高于过程评价。当前对于学生体质多为结果性评价,将体测是否合格视为评奖评优的必备条件。虽然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得到了保障,但从现实来看,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明显提升,体育教育学科边缘化的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善。在最终的考核环节,多以统一性的考试要求进行打分,并根据这一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而忽视了体育态度、提高幅度、综合表现等过程性因素。

2.2 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困境

2.2.1 协调发展中优质资源缺位

体育教师资源方面,有研究[18]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仍然高达15 万人以上。根据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8 亿人[19],而专任体育教师人数仅为67.4 万人,生师比约为234:1。可见,体育教师人数还存在巨大缺口。如此一来,基层体育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有限的精力被过度消耗,也因自身能力等方面问题成为了制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因素。同时,面对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现实,招聘退役运动员成为充实教师队伍的一种途径。虽然有《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的支持,但从现实要求来看,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招聘体育教师的门槛不能过低,这就要求退役运动员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对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当中的运动员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中退役运动员为数不多。

场地设施资源方面,随着“双减”政策出台与实施,可以预想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这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场地设施资源投入。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 min 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20]。面对急剧增长的学生体育运动需求,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问题愈加突出,部分学校不得不采取分批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且进行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甚至为了开辟临时体育场地而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这与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2.2.2 应试教育倾向突出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但现实中为了提高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不得不“强迫”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并不罕见。学生被动进行体育锻炼,“享受乐趣”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在“双减”政策驱动下,课外体育培训火热,按照规划布局,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应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发挥着弥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各培训机构专业性水平参差不齐,在“应试体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课外体育培训更是以考试项目为主,进行着“培训费用”与“提高考试成绩”之间的利益交换,更多地遵从着商业逻辑,虽然冠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之名,但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国家实施学生体质监测,将体育纳入中高考考试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体质,考试分数的提高能否与学生体质水平提高之间画等号,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2.2.3 封闭发展痼疾犹在

一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中的封闭性。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一再强调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实践中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中,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封闭性。特别是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依旧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学生全面发展中体育的价值展现是极其有限的。这也就在客观上造就了体育属于边缘学科的地位,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运动间的封闭性。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根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反观现实,能够通过学校体育步入竞技体育行列的人数少之又少,如何做好体教融合,为竞技体育输送更多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拓展和延伸,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社会力量支持,特别是需要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不足。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引导,但在执行中,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度不高,学生离开校园后终身运动、自觉运动难以保障。

2.3 共享发展方面面临的困境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共享主要指学校体育发展成果的共享。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缺少顶层设计。学校体育发展成果共享是一个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巨大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与学校间共享,还需要学校体育社会共享,如何合作、如何管理等系列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回应。其二,联动机制缺失。实现共享需要多方联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建立协同共育机制。相对而言,三者在学校体育的共享发展中呈现了一定的割裂性,学校未能将“五育融合”贯彻执行,削弱了学校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的价值。家庭和社会作为学校体育延伸的载体,对学校体育仍旧存在偏见,质疑其价值和功能,割裂了学校体育校内外持续育人的生态链条。其三,资源短缺的限制,无法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体育资源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尚未解决,比如面临由伤害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部分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制约。而社会层面的体育资源层次不一,使用效果难以评估。

3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3.1 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激发学校体育创新活力

“教会、勤练、常赛”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教会”,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教了没教会、学了没学会的问题;“勤练”,从根本上解决过去练得不多、练得不好的问题;“常赛”,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赛得不全、赛得不到位的问题[21]。“教会”不是指教会学生几个单个动作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学会运动。“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和保证[4]。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切实让学校体育回归育人本质。对于学生而言,“教会”就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勤练”就是让学生巩固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常赛”就是让学生发挥运动技能,塑造完整人格。因此,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必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之于教师而言,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需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教会、勤练、常赛”的落实将与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紧密相关,使得教师不得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在最大化程度上激发教师活力,为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推进大中小课程一体化,解决课程体系脱节问题。有学者指出,学校体育课程要遵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基本理论,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难易层次入手确定课程内容体系[22]。按照上述科学规律,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必须要充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众所周知,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差异化需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对于已经具备运动基础与技能的学生,重点在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强化运动技能,提升技术水平,锻造高水平竞技能力。对于普通学生,重点在于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普及体育知识,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推进大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有三个主要发力点:一是课程目标一体化。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布局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实现学段间目标有效衔接;二是课程内容一体化。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具体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有序推进,切实达到“掌握1~2 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三是教材体系一体化。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统筹规划,逐步统一教材名称,调整教学内容,逐步理顺基础、提高、拓展之间的衔接关系,并在教材知识结构的设计中予以明确,重点解决教材知识结构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对于学校体育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23]。因此,要逐步健全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具体评价要实现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将更多的过程因素融入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唯一指标的做法。

3.2 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3.2.1 以“协调发展”为抓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高中、初中、小学3 个阶段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最低比率为92.60%,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最低比率为96.79%[19]。总体来看,学校体育场地基础教学资源的配备已经具备较高水平。因此,“补调相济”是一种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路径。所谓“补调相济”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补”即是要补充短缺,补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必备资源;其二,“调”即是调整优化,将已有资源进一步优化。除了学校层面的“调”,还可以“调”社会资源,以供开展体育活动使用。

“补调相济”中“补”要重点关注教师资源的补充,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根本。虽然诸多文件中均提及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对于如何加强,加强到什么程度,需要补充哪些资源还缺乏进一步明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退役运动员是体育教师队伍的潜在资源,因其具备专业性强、技能水平突出等特征,备受学生喜欢。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退役运动员数量接近3 000 人,全运会年退役运动员数量最多达到3 500人,其中高水平运动员占比大约50%[24]。如此优质的潜在资源需要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在聘任方面,还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引导。此外,加强对体育教师面临的政策、待遇以及未来晋升空间等问题的关注程度,依法、依规落实体育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体育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发展的好”。

“补调相济”中“调”主要是对场地设施的优化调整。信息时代,数字化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而在课堂教学中,亦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例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实时收集学生运动强度与负荷指标,对学生运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评估学生疲劳情况和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伤害事故;另一方面,通过对运动数据的分析研判,可以反映学生运动效果,为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提供现实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精准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提升课程实效,从而实现高质量体育教学。

3.2.2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回归教育本质属性

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突出表现为育人的可持续性以及育人质量的提升[6],这与教育本质相互契合。绿色学校体育亦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绿色教育”为导向最为关键的是剔除“应试教育”色彩,推动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评价向多方向、多层次角度发展,实现学校体育全过程育人。继而,实现学校体育、自然环境、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堂,让“和谐发展”与“提高身体素质”同向并行,使体育回归育人本质。其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公平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其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教育自然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同时,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其四,注重“人自身的和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需求。

3.2.3 以“开放发展”为指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改变故步自封局面,走“开放发展”道路。一方面,切实推进“五育融合”。“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体育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关注点,是“五育融合”育人的基础,亦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在“五育融合”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就建立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间的必然联系。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融合其他学科成果,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开放发展”必须重视学校体育的本身价值与延伸价值,充分认识学校体育除“提高身体素质”之外的价值。提升学校体育地位,严格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体育课专时专用,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质量与数量,让学校体育中拥有更加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3.3 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搭建学校体育发展成果共享平台

“共享”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学校体育共享包含多层含义:一是教学理念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5],“健康第一”即是学校体育应当始终贯彻的教学理念,具有共识性。二是师资共享,由于地域差异,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均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公现象,师资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三是教学场地共享,一方面指学校与学校间教学场地的共享,如某些地区的游泳场馆较为短缺,可以共享该区域内其他学校的游泳场地进行教学,既满足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提高了场馆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学校与社会间教学场地的共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中指出[26],引导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等专业力量进入校园开展课后体育服务,促进“双减”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多方聚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社会力量进入学校后,仍旧依靠学校场地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当然,此方面也包括学校借助社会上体育场地开展体育教学,如某些高校在开展休闲体育课程时,可借助大型体育广场、体育公园等场所进行教学实践。四是其他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

如何实现共享?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搭建好共享平台。首先,梳理好共享关系,明确提供方、共享平台及使用方应当承担的职责。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并综合考量建立学校体育发展成果共享现实环境和体制需求,建立相对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提供方主要职责是保障供给,并及时更新共享内容,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共享平台主要职责是建立共享资源数据库,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进行针对性资源共享。使用方的职责是科学、合理使用资源进行教学,并提供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资源。其次,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将社会层面能够供学校体育教学使用的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优化,缓解学校自身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保障学校体育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最后,以体育文化为引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家-校-社”共建共享格局。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育学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