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雷,陶玉流,李卫东,彭庆文,李奕霖,叶 巍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1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 +1 项目”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中小学阶段,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1]这对于就业意向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本科阶段专业运动技能技术水平和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依旧是当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重点关注的内容。2022 年3 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要求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球类、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在水平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将水上或冰雪运动、中华传统体育运动、新兴体育运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这从侧面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运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的拓展和体育教师对运动项目技术掌握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成为体育教师前,不仅需要有相应的运动项目技术水平作为支撑,更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力。[2]尽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在不断寻求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地强调技能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3]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拓展能力表现乏力,[4]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过于追求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忽视教学经验、教学手段、赛事组织、科研创新等能力对将来就业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5]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回顾,把握改革的切入点,进而借鉴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先进理论,并结合当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内需,提出契合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术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建立在“专业全课程、专业全教师、专业全学生”[6]共同发展大格局的基础上来营造各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的。明确各阶段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所需,寻求改革困境的破解之道,是实现课程改革的深探索和新突破的动力保障。自1955 年9 月教育部发布《体育系暂行教学计划》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变革一:1997 年以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主要以“教学计划”为主导,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将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类型、学时数以及各类课程考察形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目标、内容与结构依然停留在以往的认知当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创新性不足,无法调动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7]变革二:1997—2017 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一直致力于将专业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多所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将《体育教材教法》课程设为必修课程。2003 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方案的重要性。2017 年国家推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细化了更多的课程门类。但这也导致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且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现象频出。[8]变革三:2018 年《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将质量评价贯穿于专业课程改革之中,建立了一系列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9]2019 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观念、目标导向、教学能力……”[10]等7 项建设内容。该文件的颁布为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建立起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抓手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新发展方向。
纵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三次变革,既有优势亦有缺陷。“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教学质量标准”更加鲜明地展现出了我国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精细化、课程模式的科学化、培养质量的标准化的总体发展目标。但在这一系列的专业发展变革之中,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始终局限在“唯问题寻改革”的道路之中,专业课程改革缺少科学理论的引导,改革道路始终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特质的探索,造成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始终难成体系,无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建设是提升国家教育水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桥梁。任何教育形式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理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11]而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始终是通过类似“标准、方案、办法、规划”等形式来指导专业课程改革,显露出改革手段宏观性强,针对性和科学性弱。[12]为此,有学者提出,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不仅局限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且要有科学的、符合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论作为指导。[13]国外课程改革,理论指导是首要因素。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Ward 等认为,学科内容知识理论为职前体育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科内容知识理论对于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指导作用。[14]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Mishra 等在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用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等三个核心元素来支撑课程改革和用于指导课程实践。[15]
国外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用于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反映出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正向引导,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相结合、技术教学与科学教学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逻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这种基础性的改革导向或是定点性的思维引导,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轻易发生变化。为此,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理论薄弱和课程改革与现实需求脱离等弊端,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为改变科学教育难以贯彻科学本质的状况,美国科学教师协会,于2020 年修订出台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2020)》,该标准依旧将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放在首位,强调了将本学科核心观念与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学科教师培养要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专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发展规律等;在制订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规律,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16]同时,全美体育运动协会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颁布《体育教师初始准备标准(2017)》,要求“职前体育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一般性和专门性学科内容知识以及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计划和实施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体育学习策略,确保这一策略的实施能满足k-12 教学效果,同时符合当地、各州和美国体育教育与健康协会对课程的标准和要求。”[17]
“学科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由Shulman 提出,他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强调PCK 是一个被忽略的、对理解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的理论。[18]Shulman 认为PCK是教学与内容的融合,是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兴趣与能力所呈现出的运动内容与知识。[19]Ball 等提出了将PCK 视为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的知识,以及内容与课程的知识的综合性概念。[20]Grossman 将PCK 视为由4 种教师知识为基础,构建的综合多元概念,这4 种基础教师知识是构成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石,它们分别是:(1)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具学习价值的知识;(2)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特定教学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与架构的知识;(4)将特定教学内容有策略性地呈现给学生的知识。[21]在普通教育领域的应用中,PCK 很大程度上受CK 的影响。Ball 等提出将学科内容知识划分为3 个组成部分:“一般学科内容知识(Common Content Knowledge,CCK)、专门性学科内容知识(Specialized Content Knowledge,SCK)、通识学科内容知识。”[20]基于上述多位学者对学科内容知识在各自不同视角下做出的内涵阐释,显现出不同学者对PCK 的定义有不同之处,但综合他们的研究发现,PCK 的定义已经从单一知识体嬗变为多元化知识的综合体,并且在学科的应用上也逐渐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领域延伸。
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中,Ward 等将PCK定义为:“一个即时片刻的概念,特指体育教师基于对一系列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教学法、学习、运动发展、学生、语境以及课程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语境下对教学内容作出的即时决定。”[22]
学者Ward[23]将学科内容知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科并解释了CCK 是职前体育教师一项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礼仪、安全、竞赛规则以及技术和战术知识等方面。SCK 是指职前体育教师教授一项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SCK 包括3 个方面:(1)找出学生犯的技术与战术错误并给予纠正的能力;(2)教学内容呈现、讲解和示范;(3)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设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该能够找出学生犯的技术与战术错误并给予纠正,进行正确和准确的讲解,并作出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的任务相一致的准确示范。通识学科知识尚未被体育教育探讨与研究。另外,通识学科知识也是普通教育领域并未重视与探讨的范畴。对其评价的难度较大应是其未受重视的一个解释。
体育教师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CCK,更需要SCK。体育教师的SCK 和PCK 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24]、排球竞赛能力[25],提升了学生在排球、羽毛球运动技术练习中的技术动作准确性[26]。体育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提升促进了体育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递增式成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反馈,设计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技术练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错误动作,从而确保学生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能够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动技术。
俄亥俄州立大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更多地强调该专业的学生以“会教”为主要目标,在师资培养课程的制订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内容知识来设置教学内容,从而保证了该学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师。[27]这些SCK 的教学内容包括:(1)职前体育教师通过录像来分析技术动作,并指出错误动作;(2)与同伴开展反复性的教学来提高教学能力;(3)职前体育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场景进行分析,并解决教学问题;(4)职前体育教师利用录音录像的形式对教学任务的讲解过程反复练习,并通过暂停与重新播放来提高讲解能力;(5)使用网络测试题来评估职前体育教师的SCK 掌握程度。[27]这些基于美国经验所产生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必须树立培养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即如何教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从而能够更从容地胜任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2018 年颁布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分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28],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并通过教学能力的创新,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目标中关于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科内容知识理论相结合,研究提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应立足以下四大核心要素:(1)教学认知能力,即先进的思想理念、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确的教育价值观;(2)教学基本能力,即准确的教师定位,学情分析、纠错、评价等能力,教案教材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能力;(3)教学创新能力,即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创新、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水平、对教学内容的易化程度;(4)教学引导能力,即教学内容对学生素养的促进,情感、意志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
与此同时,运动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学能力提升和运动技能兼顾双向发力。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是促进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1)如果运动技能水平薄弱,那么在实施PCK教学内容过程中,学生会缺少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认知和身体感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则不能建立起准确的技术动作模型,进而很难找出错误技术动作及其纠正方法。(2)为提高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在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确保职前体育教师获得SCK 以后,可以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来提升教学能力,采用同伴之间模拟教学或深入中小学体育课中参与教学实践等方式,来引导职前体育教师理解运动技能课程中运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技巧,以提升职前体育教师对于讲解技巧、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应用等能力。(3)应积极培养职前体育教师尽早积累教学过程中发现以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能力,可以利用更多的教学媒介,结合互联网和视频呈现技术,助力职前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形成直观感受,进而在实践教学中提高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在教学模式的优化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在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过程中都应具有更加科学的操作流程,结合现有的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中CCK与SCK 的梳理,同时引鉴美国“知识包”[22]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改革的基石。“知识包”课程教学体系应该包括:(1)对运动项目的分析。包括项目背景知识、项目资源获取、技战术关键要素、体能训练、渐进式的练习步骤、运动项目对意志品质及情感的影响等内容。(2)建立与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29]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地选择相应的技战术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教学。(3)技术分析与教学内容的自我认知。对运动技术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纠正错误并提高技术水平。[30](4)构建运动技能课程教学的知识图谱,[31]从而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步骤。知识图谱是通过设计图表来展示SCK 中的练习任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一系列任务练习;明确各练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横向练习内容上呈现某项运动技能所包含的技术和战术或者技术动作组合。在纵向内容上呈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任务,并通过连线来显示各个练习任务之间的关系。(5)探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融合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以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发展为中心,探索“授课模式创新、授课内容创新、授课环境创新、授课方法创新”的新型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发展目标。(6)教学单元与课时计划的设计。制订一学期内各单元教学计划,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时间安排、竞赛规则、裁判法、场地与器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共同组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分析模式[30]是一种主要针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分析模型。体育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此同时,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基于运动分析模式,采用准备、观察、评估、诊断、干预等手段能较好地提升职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以动作分析模式为实施规范标准,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理论指导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上课之前,做好以下问题的科学合理解答,并在授课过程中将解决策略不断补充和优化,例如这个运动项目包括哪些技术和战术?对于一个技术动作,它的动作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项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的模型是什么?[32]如何准确和正确地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常犯的错误动作是什么?如何提供反馈意见?如何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来进行纠正?针对这个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有哪些?是否做到对学生以前运动经历的完全了解?有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或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如何设计循序渐进的练习步骤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能力?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做到科学全面的了解和合理准确的解答。在实践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运动项目的实践教学要更加趋于真实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例如:在跨栏实践教学中,学生跨不过去,究竟是心理恐惧,还是体能不足,或者是动作技术错误引起的,需要深入地分析。如果是心理恐惧造成,那么下一步就要针对如何克服心理恐惧来设计;如果是体能造成,那么下一步的干预就要针对性地加强体能训练;如果是技术动作的问题,那么需要分析导致学生错误技术动作的原因是什么,并针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干预。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得到递进式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由于职前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模式的经验不足,他们会在积累改进教学模式经验的前期受到各种挑战,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职前体育教师转变观念,引导职前体育教师增强耐心,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励职前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学科内容知识包含了CCK 和SCK,将CCK 与SCK 中具体内容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评价相结合,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力评价流程,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例如,在特定的篮球教学过程中,首先对篮球运动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篮球运动发展历程、发展特色、发展趋势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其次是对篮球运动基本技术以及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评价,评价可以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写出篮球运动中各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基础战术配合的练习方法、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基本内容。以上内容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所必须要掌握的CCK。
教学评价中更为重要的是SCK,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安排。首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对篮球运动基本技术拥有系统性的认知,这类评价可以采用由易至难的原则,让学生写(画)出篮球运动教学知识图谱来进行评价。其次,教师可以拍摄篮球教学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观察到的相关技术动作,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错误动作,并针对错误动作找到相对应的纠正方法。第三,考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篮球教学能力的掌握情况,可以利用分组实施基本技术讲解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在特定的教学场景、年级、特定的人数下,根据所给出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练习方式、教学编排与实施等内容,同时进行5 min 内的教学演示,教学演示过程主要对学生讲解内容和示范动作的准确性、教学步骤的合理性评价,同时针对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生物力学等知识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策略。基于上述教学评价内容,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认知、教学互动以及教学诊断等要素上提升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保障。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国家未来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有助于准确解决当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将成熟的理论基础用于指导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促进体育教育专业良性发展的科学保障。学科内容知识理论凸显了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应更加趋向于融合性发展,强调理论、技术、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将教学能力提升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未来体育教育专业在不断实施改革的进程中,理应及时掌握更加先进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时代国情,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改革经验,确保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才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