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晨, 李 刚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综合作出的强国战略[1]。全球产业链在研发生产、资源整合、协同办公等环节面临的变化,暴露出传统企业在全球化变革面前的脆弱性。传统的企业转型模式不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难以指导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转型升级,无法为企业提供普适性的改革建议。因此依据传统企业改革已经更加普及的事实,结合考虑技术进步使得企业能实现高协同、低时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价值共创理论。借助价值共创的有力抓手,有利于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针对企业改革的痛点进行精准打击。以期通过借助价值共创理论的高灵活性、高互动性、高资源整合性、高协同性的内生特点,帮助企业实现研发与生产精准匹配,资源与生产灵活调控,供应与生产同频共振,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提高企业整合性。缓解边际利润逐渐降低的趋势,重建处在已趋于成熟的产品和行业的竞争优势,获得新的机会。
价值共创是指企业未来的竞争将依赖于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以个体为中心,由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随着发展格局的变化,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消费者不再是消极的购买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供应商不再是机械的参与方,而是活跃的合作方[2]。消费者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供应商协同企业打造更高效率的供需链,这些都说明价值不仅仅来源于企业自身,而是由企业、消费者和供应商三方共同创造的。以价值共创视角研究企业问题,改变了基于价值链的传统价值创造的单一思考方式,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和资源整合,注重提高企业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宽了问题研究的视角,揭示了价值共创的本源。价值共创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都会对最终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以网络化视角探索了不同行动主体之间如何进行价值共创,其认为价值共创的源泉是主体间的互动活动和资源整合[3]。根植于核心能力理论与资源优势理论的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所有经济性和社会性行动者都是资源整合者,代表着价值共创的情境是网络化的,价值共创所需资源超过了企业与客户界面,所以还需要将供应商、员工、联盟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价值共创参与者。
面对价值链的整合和发展格局的转变,企业在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可以借助价值共创手段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加强内部管控,提高互补资源的整合程度,优化企业价值链协同。企业推进价值共创可以挖掘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创新潜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发展问题。推动价值工程还有利于企业培训国际产能,加大对国际客户需求的挖掘力度,助力企业国际供应链的打造,进而实现从规模和速度的发展转向高效益、高协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国内大循环现阶段强调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但仍存在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比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企业内部供给和需求不畅通的问题,产能过剩的问题等[4]。这些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深化改革,推进价值共创,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竞争力,才能激发新的经济活力[5]。
在新发展格局下,任何企业都不能独立存在,企业生产综合能力低下,互补资源矛盾的中心问题是供与需的矛盾。找准企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加强互补资源的整合效率,必须依靠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间的价值共创,才能更好挖掘企业结构梯级间的潜力,同时发掘我国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多层次结构的市场需求潜能,完善要素互补资源的有机配置。实现数字化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要求产业链上各个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协作,积极参与到产业链协同中,在协作体系下实现各方价值创造[6]。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通全价值链数据流,实现数据驱动共享信息新业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进行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实现网络协同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应该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提高协同发展质量,加速数字制造。加强企业的经济体系和供需链体系建设,进而健全和完善我国产业链和供需链,提升防范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
新发展格局下,全球企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的趋势明显加速,国际产业链重构在所难免,企业面对国际产能培育的问题说到底是产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7]。价值共创正是供应商参与国际供应链打造,挖掘国际客户需求的关键手段。借助价值共创聚焦于解决企业国际调节渠道不畅通的环节,提升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效率和频度,才能快速适应新发展格局。
企业在打造国际供应链方面,应推进国际产能和供应链的价值共创合作,督促供应商参与国际供应链的打造环节,找出企业目前打造国际供应链的隐患问题,制定全面提升国际化供应链的企业规划,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推动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输出。
在挖掘国际客户需求方面,企业应以满足客户显性需求为出发点,更关注于高质量、稳定性好的产品制造,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延伸服务来弥补产品质量的短板。加大数字投入要素,适当整合国际资源,伴随服务化程度的深化,通过与国际客户主体间互动实现价值共创。
“双循环”现阶段主要聚焦于解决增长和发展的动力问题,经济循环的关键点在于核心技术方面,而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创新才是第一动力,企业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引领。只有通过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推进价值共创,挖掘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创新潜能,为企业注入新鲜创新力。
价值共创模式中,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的方式是指消费者积极主动地贡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用于企业创新,实现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价值共创,这种顾客参与创新的方式除了会影响到参与创新过程的消费者群体外,还会影响第三方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的认知度[8]。对于参与创新的消费者,企业可以从他们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动力,鼓励消费者与企业合作创新,拓宽了创新渠道,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多样性,加速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对于第三方消费者,在受到这种顾客参与创新模式的影响下,有助于提高这类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的意愿,可以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最后,通过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作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产业链生态为平台的系统变革,围绕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来培育产业链,建立新型创新联合体,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以跨领域开放式创新平台为核心,构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形成“政产学研”协作共生的创新生态模式。
在总量方面,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39.2 万亿元,2021 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5 907 亿元,同比增长14.1%。当前我国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新一代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占比方面,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高达38.6%,对我国数字经济贡献不断提升。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持续推进,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力,影响最为深远的新经济发展形态,成为国民经济核心增长极之一。
推进价值共创的关键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灵活性。因此加大数字经济要素投入是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所在。
目前企业未能有效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在于数字经济要素投入环节存在许多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要素不匹配,资源配置不畅通等方面。为了提高数字信息的准确性和数据流通的时效性,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应建立起完备的数据经济平台。基于数字经济平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数字要素整合,确保生产与供应同频共振,优化各方之间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9]。此外,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数字要素挖掘方面,企业可以精准捕捉市场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数字经济要素加以分析,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挖掘更多潜在消费者,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充分体现数字经济要素提高决策能力、丰富治理手段的作用,助力我国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发挥价值共创的强大优势。
从企业层面揭示出企业在“双循环”背景下价值共创的本质,勾画出企业价值共创升级的可行路径,为转型中的企业提供实践性指导,助力企业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的价值共创契机,实现升级发展。助力各种规模的企业及时定位企业现状,及时调整改革方向,把握关键要素,寻找对策,把握时代机遇实现更大程度的价值共创以及更大契合程度的供需匹配,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创。另外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企业价值共创,积极推动企业转型,有利于我国需求结构的提升和供给能力的提高,推动供需在更高层面,更高程度上实现动态均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内刺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对外加速国际价值链的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价值共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