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中的传统文化与表现力

2023-09-08 01:32李沫璇
艺术大观 2023年23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古筝传统文化

李沫璇

摘 要:古筝和音乐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古筝艺术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展现出了丰富和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古筝音乐表演不但创造了极高的审美标准,更为欣赏者提供了良好的听觉享受。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的传统文化和表现力。

关键词:古筝;音乐美学;表現;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03

古筝独特的形状,构成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不但能展现出优美抒情的情调以及气势磅礴的音乐,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古筝和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犹如盛开的繁花一般竞相争艳、相映生辉,更加体现出了一定的表现力,并且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发扬。

一、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中的传统文化

(一)艺术流派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具有我国民间风格的音乐。在被传入各地之后,它和当地风俗文化进行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产生了各种流派。比如,在我国河南地区,古筝音乐在大调曲的风格基础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牌子曲,一部分是板头曲。陕北地区的古筝集百家之所长,和当地戏曲、说唱、民间音乐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但在广东地区,则将古筝和洞箫、琵琶、三弦一起进行演奏,从而展现出了南方的韵味。此外,江浙地带的古筝演奏技巧则有一些差异,其将江南丝竹与弦索十三套里的指法,全部运用在古筝演奏中,风格非常轻松活泼,展现出了浓郁的江南韵味[1]。

(二)传统品格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古筝艺术,也传承了我国文化中的优良品格。通过曲调和弹奏者将其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产生知情达意、形神结合的效果。古筝和古琴的差异在于,古筝的音域更加广阔,而且表现力也较强,能展现出刚劲有力、铿锵雄浑的声音,以及鲜明独特的美学特征。古筝良好的品格展现在这些方面,第一,乐曲的表现力,因为古筝弦较长,所以在音乐表现方面非常宽广,音色较为空旷,大部分是散音。第二,古筝的弦音明亮纯粹,弹奏过程中要采用义甲,其和弦进行接触时,声音非常清脆明亮,并展现出了一定的气势。比如,《满江红》中的拨弦手法,弹奏出了曲子的悲愤之情。而《高山流水》则展现出了巍峨的高山以及滔滔不绝的江水,将刚和柔结合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弹奏者需要掌握这首乐曲背后的情感,了解知音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欣赏者[2]。

(三)形制层面

古筝的形制层面包括了古筝的制作手法、工艺等,其和音乐美学、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关联性。这是因为材料和工艺会影响古筝的弹奏效果,如果没有美学理念作为指导,那么所制作出来的古筝就无法弹奏出好的效果。古筝的音色包括了筝体、弦以及义甲,筝体相当于共鸣箱,其可以采用桐木、杂木来进行制作,制作的质量对于古筝音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般采用拼版结构制作方法、蒙版制作方法,很少使用整体控制的方法来制作筝体,因为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古筝的弦,则多采用丝、鸡筋、肠衣等作为材料。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古筝,其音响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四)发展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筝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其和各个时代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也包括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分析美学视角下的古筝艺术形式,从中可看出社会生活现状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这不仅仅是因为古筝演奏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关联性很强,更体现出了古筝的受欢迎程度。比如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展现出了一幅安静的海边画面,体现了创作者安静的内心。而在《汉宫秋月》中,体现了对王昭君的同情,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所以,传统文化在古筝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承,而古筝流派风格更是体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格局。传统演奏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新时代的演奏更不断创新和开拓,实现了对古筝艺术的发扬光大。

二、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中的表现力

(一)线条方面的展现

第一,单一线条的表现力。诸多古筝曲在乐曲的结构方面,都未采用竖向的合音,而是展现出横向的线条流动,其体现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很多古筝曲都具有浓厚的地区特色,最开始只是地方唱腔,后来演变为演唱的伴奏乐器,以及独奏曲。通过模拟唱腔,其逐渐朝着器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有弹奏者的演奏,更有唱腔的表现。地区民间音乐对古筝艺术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古筝要注重声和韵,在演奏时对于右手拨弦、左手余弦的变化,都要进行巧妙处理。通过表现出轻重缓急的差异,从而形成各种音腔效果,同时也通过各种音韵展现出不同的线条。比如,来自我国北方地区的古筝曲《凤翔歌》,取自民间音乐《凤阳歌》,整首曲子结构优美,弹奏时需用到左手上滑、小颤等技法,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二,多向曲线的律动。左手弹奏并采用滑、颤等技法,因为对琴弦张力采用了不同的力度与速度,从而促使高音和声音曲线产生各种变化,表现出回滑音的效果。这样的线条曲线是先上后下的形态,展现出整个乐曲的层次感,促使乐曲更加富有韵味和特色[3]。

(二)虚和实的结合

在古筝艺术中,“韵”属于特有的声学特点,也就是在“主音”之后共鸣体不断振动,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声音。所以“韵”的变化属于音高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右手弹奏一个音之后,左手通过弦长短的滑动和拉紧放松来展现出各种音效,促使曲调的曲线更加曲折。

而且“音”和“韵”之间展现的是虚实结合的效果,古筝中的吟、揉、绰、注等技法,能很好地展现出乐曲的“韵律”。在进行演奏时,左手的揉、吟、滑、颤、连音等手法,促使虚和实进行结合。“吟”是很多古筝乐曲中都能用到的左手技法,一般出现在乐句的长音处,以及乐段、结尾处,展现出一定的韵味。比如,古筝曲《思凡》便是虚和实的结合。其一开始采用慢吟的技巧,而且各个音的时值均延长了一拍,展现出了静谧的气氛。

(三)神和形的表现力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古筝艺术,需要展现出神和形。其中“形”是表面的,而“神”则是内部的,两者体现出了内外的表现力,形和神要结合起来才有生机。简单地说,“形”代表了演奏者外在的姿态、形象,而“神”则代表了乐曲的内在灵魂,弹奏时由形入神,逐渐深入。演奏者在弹奏古筝时,除了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展现以外,也要渗透内心的情感,从而带给人以良好的听觉效果、视觉效果。

(四)意境的展现

“意境”属于古筝艺术中的一个表现范畴,其超越了实际的场景,比如情境以及事件,创造出了更广阔的空间,能更好地感染欣赏者。古筝乐曲的意境表达和自然物象结合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回归自然,产生“物我如一”的形态,形成“情”和“景”的意境。而且在演奏技法中,通过对“左手表韵”“以韵辅声”进行展现,更好表达出古筝乐曲的意境。

比如,在古筝曲《梅花三弄》中,展现出了梅花的清香以及高洁的品质,也对梅花进行了赞美,所以演奏者采用了抒情和写意的技法。在乐曲中,“三弄”代表了梅花主题的乐曲,通过泛音的形式出现了3次,而且整个曲调悠扬动听、节奏也较为轻快,能使人深切感受到梅花在冬天绽放的情境,感知到梅花不畏严寒的良好精神品质,这就是古筝的意境展现[4]。

(五)文化底蕴的展现

古筝艺术形式也并非单独存在的,其属于一个综合体,和美术、音乐、历史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若想要将古筝艺术更好地展现出来,就需要弹奏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感受作品本身,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促使演奏得到本质的提升,展现出音乐背后的情感。比如,在古筝曲《暗香》中,弹奏者要了解乐曲背后的内涵。其来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咏梅》,作者将自己比作梅花,形容了梅花的高洁品质以及孤独的特性。弹奏者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王安石作为北宋名臣,在推动变法时遇到了种种阻碍,甚至困难重重。在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的同时,掌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为乐曲演奏注入更多的灵魂。

或者在演奏技术方面,要获得更加清脆明亮的音色,就需要了解物理学知识。只有放松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小臂、大臂、手腕、指尖等,才能更好地控制气息,将气息送到指尖,这就是“气动而生发”。也因此,弹奏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展现音乐。

三、音乐美学视觉下的古筝艺术审美属性

(一)包容之美

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筝也来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逐渐传到了其他国家。经过各个地区的改良,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古筝乐曲。在这个过程中,古筝艺术不断汲取精华,结合现代音乐和西方演奏技巧,如音乐家王建民所创作的《幻想曲》《西域随想》等乐曲,除了在古筝演奏和表现力方面有所创新以外,也融合了西方乐曲的特色以及演奏技巧。所以,古筝艺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不断吸收各地区和国家的音乐风格,所以也展现出了包容性的特点。

(二)时代之美

古筝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逐渐体现出了新时代的美感。很多音乐家根据社会发展的特色,和流行音乐进行结合,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古筝乐曲,迸发出了新的力量和美感,展现出了朝气蓬勃的气息。如果古筝不具备时代美感,那么就无法得到一定的发展,更不能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正是因为古筝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以及在沉淀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所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和创新。

(三)民族之美

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乐器,古筝也具有民族之美。因为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都不同,所以也赋予了古筝一定的民族美。这种美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古筝外形、演奏技巧、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等,均展现出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比如,我国广东潮汕的古筝不但采用工尺谱记谱,同时也采用独特的“二四谱”来记谱,而且创作题材也来自当地民间,如《芙蓉雨》《寒鸦戏水》《出水莲》等,所以也融合了民族的文化精髓,更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此外,我国贵州地区有古筝乐曲《黔中吟》,新疆地区还有表现当地风光的《西域随想》,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5]。一些地方的古筝在弹奏风格方面,不但吸取了各种乐器的特色,而且还和琵琶的弹奏进行了结合,产生了古筝中的“轮指”,散发了独特的民族魅力。

(四)技术之美

比起西方的弦乐器,我国的古筝在演奏时需要采用更多的技巧,难度也非常高,而且很多弹奏古筝的技法非常复杂,对于弹奏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古筝的指法包括左手、右手,其中左手包括按、滑、颤,而右手则包括了挑、勾、抹、打。在弹奏过程中,通常会用到这些指法,而且指法的轻微变化,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演奏效果。所以,这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古筝演奏只有在把控好音色、力度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呈现整首乐曲。在古筝弹奏的技术方面,也包含了一定的审美属性。不管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能通过其弹奏技巧感受到乐曲之美。

(五)悲情之美

古筝音乐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属性——悲情美学,其主要体现在曲调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宣泄工具,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悲情乐谱,更衍生出了诸多独特的情感。宽阔的悲情美学基调中,包括了悲伤、悲愤、哀伤等一系列的元素,而且其在古筝乐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最经典的古筝乐曲包括《林冲夜奔》《姜女泪》《孔雀东南飞》等,表达了浓厚的情感。在渲染的过程中,悲情美学逐渐成了古筝音乐美学中的一部分。早在战国时期,古筝乐曲便开始展现出一定的悲伤情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悲情美学。比如,在乐曲《满江红金陵怀古》中,展示了岳飞的悲壮人生。乐曲开头慷慨激昂的一句,将古筝的基调定在了悲壮方面,但后面则越来越含蓄和内敛,却进一步展现出了岳飞的悲情[6]。将悲情美学和音乐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古筝独特的风格与审美属性。

四、总结与体会

古筝属于我国的传统乐器,音色清脆、旋律优美,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不但能展现出悠扬的音乐,更能抒发慷慨激昂的情感,因此在我国乐器领域和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美学的视角下,古筝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古筝艺术还将展现出创新和包容的特性,和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不断提高内在和外在的表現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南.由筝曲《蕣》的艺术特色引发对当代筝乐发展的思考[J].艺术品鉴,2022(30):164-167.

[2]王肖肖.怎样提高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2021(10):104-106.

[3]刘雪琳.浅析中华传统美学元素在当代古筝音乐实践中的运用与表现[J].明日风尚,2022(03):29-32.

[4]杨柳.音乐美学视域下古筝演奏意向美学——评《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142.

[5]张昕渝,阴明娟.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曲《长相思》与同名古诗的关系[J].戏剧之家,2023(06):62-64.

[6]高川舒.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古筝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艺术大观,2022(18):23-25.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古筝传统文化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