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扩张器在肥胖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2023-09-08 07:08吴香竹张菁芸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扩张器出血量剖宫产

吴香竹 陈 慧 姚 炜 张菁芸

肥胖孕妇是在妊娠过程中体重异常增加,在足月分娩时BMI≥26 kg/m2或孕期体重增加≥15 kg。孕妇肥胖或妊娠后体重增加明显提高了孕产妇剖宫产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还可增加新生儿早产、巨大儿风险[1],尤其在剖宫产过程中会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术中视野暴露不充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机会增加。为了减少肥胖孕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应用皮肤扩张器辅助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在我院2021年1—12月分娩的肥胖孕妇100例。纳入标准:BMI≥26 kg/m2,合并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糖尿病等剖宫产术指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宫颈Bishop评分≥6分,有阴道分娩意愿。按入院日期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组产科医师开展,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行常规剖宫产术,观察组使用皮肤扩张器辅助。皮肤扩张器(江西省康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KN9)适用手术切口长度在100~160 mm,在进腹腔后使用,在套入组织切口时,将内卡环捏成小于切口的椭圆形,推入切口,内卡环弹性展开,卡住切口内壁。用双手捏住外卡环外翻或内翻,使管道不断缩短,增加管道扩张力,直至外卡环不能再翻转,帮助暴露手术视野。

1.3 观察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自切皮开始至缝合结束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BMI、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切口感染)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5.3±2.1)岁;BMI在26.3~28.4 kg/m2,平均(27.4±0.9)kg/m2;孕1~3次,产0~1次,孕38~40周,平均(39.3±0.6)周。对照组:年龄21~33岁,平均(24.8±2.2)岁;BMI在26.2~28.5 kg/m2,平均(27.3±0.9)kg/m2;孕1~4次,产0~1次,孕38~41周,平均(39.1±0.5)周。两组年龄、BMI、孕周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16、0.56、1.81,P>0.05)。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从表1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4.0%),对照组9例(18.0%)。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01,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组 别例数手术时间(h)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观察组500.71±0.03486.0±22.45.3±0.6对照组500.82±0.06622.0±23.76.9±0.9 t,P11.60,<0.0129.49,<0.0110.46,<0.01

3 讨论

肥胖孕妇是剖宫产比例偏高人群,由于体内脂肪过厚、可能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风险、肥胖引起肺顺应性降低及血容量增加等因素,导致自然分娩产程延长,而不宜或放弃阴道分娩选择剖宫产[1]。由于皮下脂肪较厚,剖宫产术中会导致手术视野小,暴露不充分,从而导致手术时间相对偏长,有可能引起出血量增多。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使用皮肤扩张器后手术部位视野充分暴露,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关,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术中出血减少及使用扩张器辅助手术后视野暴露良好,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间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有关。手术时间长短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而且肥胖本身也是切口感染发生的诱发因素[3]。由于手术时间缩短及术后情况良好,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间接降低了住院费用。

综上所述,使用皮肤扩张器辅助肥胖孕妇剖宫产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风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扩张器出血量剖宫产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瘢痕性秃发42例
烧伤整形采用扩张器治疗的临床护理
扩张器在治疗烧伤后大面积疤痕性秃发的应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