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阳
(武警海警学院机电管理系,浙江 宁波 315801)
随着舰船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吨位船舶的数量越来越多,船舶辅助动力装置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给轮机部门带来了更多的管理工作量。船舶舱段作为船舶轮机部门的一个重要分组,其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满足需求,船舶舱段成为了职业教育专业之一,迫切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从而使船舶舱段专业的教学过程得到有序规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专业教学标准作为院校单位专业建设的具体成果,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它明确了包含专业名称(代码)、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岗位导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设置、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内容[1],并对上述内容进行拓展和具体描述,其中重点需要描述清楚的是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
教育部于2012 年组织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其中包含了18 个大类410 个专业教学标准和英语课程教学标准,使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过程、课堂教学和训练实践等得到了规范。目前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教学标准体系,它既包含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等顶层的文件,也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实施层面的文件。其中,专业教学标准对于院校来讲,指导作用十分突出,为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及教学条件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船舶舱段职业人才培养标准,是指学生经过船舶舱段专业培训后,应达到的岗位任职能力标准体系。包括岗位通用能力、舱段设备操作使用能力、舱段设备维护保养能力、舱段设备故障排除能力、专业组训能力、专业要素管理能力等。经过研究,基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形成了主要的人才培养标准,具体内容见表1。
以上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提出的,也是职业能力标准。院校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与需求岗位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时进行动态更新,才能构建与专业能力相互适应的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关键环节就是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工作[3~4]。根据专业教学标准的定义,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船舶舱段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并投入到了院校的专业教学实践。船舶舱段专业教学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为基于“2+1”模式的培养目标、教学基本条件、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而专业名称(代码)、录取要求、修学年限、面向岗位等要素均有明确的规定,不作具体阐述。
船舶舱段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掌握舱段设备和管路系统的构造原理、操作使用、维修维护、故障分析判断与排除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舱段专业的组训能力,能够达到相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水平,胜任船舶行业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
在业务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如车,钳,焊等;具备船舶安全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船舶安全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船舶舱段设备和管路系统的结构原理、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能正确且以独立身份履行船舶机舱值班任务,并能分析排除船舶舱段设备和管路系统存在的一般性故障。
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模块化的方法进行划分,主要有:政治理论模块、通用技能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岗位模块等四个主要课程模块。
政治理论模块课程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等。通用技能模块课程设置方面,将体育、航海基础、海上求生救生等列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分为科学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类别,科学文化课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国家法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有机械基础、机械识图、热工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船舶舱段专业教学标准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专业岗位模块课程的设置,设置的数量、内容、学时等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按照课程的性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可分为专业岗位主干课程、专业岗位拓展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等三个方向。
其中专业岗位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支撑,具体见表2。
表2 船舶舱段专业岗位主干课程
3.3.1 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应当在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行业发展需要,保持专任师生比约为1∶10。其中,60%以上的专业教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岗位经历,具备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
设置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其中专业负责人应当明确条件,开展竞争性选拔任用;专业带头人根据方向设置2~3 人,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负责人应具有专业领域内的高级职称,能较好地把握舱段专业的发展动态,能广泛接触行业,熟悉舱段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本专业领域承担科研工作,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另外,设置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要求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应当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术职务,通过临时聘任、交流任职、交流合作等方式引进,能独立承担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指导任务,重点是结合自身经历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5]。
3.3.2 教学设施
专业教学设施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学生实习专用实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等,这些设施要能够满足所有设置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
多媒体教室一般配有安全可靠的教学环境设备,校内实验实训室应具有常见的辅助机械设备及管路系统,具有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场地、材料、专业设施和设备。实习船具备稳定的航行能力,能够保障舱段岗位顶岗训练,具有完成专业技能练习、专业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的教学保障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可接收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合作关系连续稳定,并且要有足够的专门进行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的带教老师以及严格的实习制度,从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实习的正常实施以及实习效果。
3.3.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员专业学习、教员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选编教材的基本要求:国家级规划教材应当优先选用,坚持选用和自编相互结合,成立教材选用和审定组,对教材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质量差的教材进入课堂。
图书文献基本要求:一般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能提供师生查询和借阅服务,具有能够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科研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料,具备船舶辅机、制冷与空调新技术、管路系统以及船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文献与图书资料。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本要求: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与教案、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院系建立船舶舱段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评估提升机制,在教学基本状态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估等方面发力,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不断促进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联动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相关文件实现动态更新,确保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顺利对接。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行业联动、严肃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的听课、评课、评学、实践教学环节督导等制度,强化日常教学组织运行管理。
学院层面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和考核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由专门部门具体负责。专业系和教研室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专业教学标准的可持续发展[6]。
结合船舶舱段专业实际情况,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主干课程设置及学习标准、专业能力培养标准、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船舶舱段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全面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船舶舱段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专业岗位深度融合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融合,教学环境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研究成果为船舶舱段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