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 王泽伟 徐桐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息息相关,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几代人多年来心向往之的愿望,也是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界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得到了切实提升,这也为我国从体育大国逐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征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回首过去,竞技体操发展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应不断总结前进路上的新鲜经验,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构建竞技体操发展新模式,以促进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施行的管理体制是举国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我国对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是与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统一的、管办分离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这种运行机制可以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统一,有助于竞技运动弱势国家、发展起步比先发国家迟的国家实现迅速崛起,特别是针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更是具有较大优势。举国体制对我国在短时期内把竞技体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起到了巨大作用,使我国竞技体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涌现了如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小鹏、李宁等名将。李小鹏被称为中国体操史上获得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他的职业生涯拿到了4 次奥运冠军,并且获得了16 个世界冠军,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男团决赛,老将李小鹏出场三次。他精彩绝伦的表现,给大家带来了美的感受。他出场的跳马、双杠和单杠三个项目,得分都排在全队第一位,为夺得男团冠军立下汗马功劳,不仅为祖国争取了更多荣誉,还向全世界完美展示了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竞技体操竞赛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会使竞技体操技术动作进一步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竞技体操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创新不仅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征,更是有效提升竞技体操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保证。纵观在重大国际性或全国性体育比赛中优胜者的成绩不难发现,运动员使用难度创新动作是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世界性的重大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如果不能独创具有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和独一无二的技术风格,就难以登上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因此,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应对技巧运动动作编排进行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获得成功。对技术动作进行创新是我国竞技体操取得好成绩和制胜的关键法宝。例如,我国运动员马燕红在1979 年举行的第20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高低杠比赛中,凭借自己的创新技术动作“腾身或腹回环,团身后空翻转体360 下”一举斩获金牌,两年后的世锦赛,她的动作被正式命名为“马燕红下”。此后,以中国体操运动员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有很多,如“王惠莹转体”: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180°;“程菲跳”:踺子后手翻转体180°接前直空翻540°;“莫慧兰空翻”G 组难度:团身前空翻越杠再抓杠;“罗莉跳倒立”:中穿前上成扭臂握倒立;“月久空翻”:分腿侧空翻一周半同时转体90°前滚翻,等等。技术动作创新是我国体操运动员在奥运会体操比赛、体操世锦赛和世界杯体操比赛等大赛上夺取奖牌的关键所在,在助力中国成为被全世界所公认的竞技体育强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练员是一项高水平、有能力、有规范的职业,并拥有完整体系以成功培养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在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竞技体操训练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教练员作为整个运动队的核心成员,其必须具备开阔的眼界、过硬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这也直接决定了教练员是否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自马燕红在第20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获女子高低杠冠军以来,我国已经培养出了81 名世界冠军,这离不开我国优秀教练员的辛勤付出,我国体操主要金牌教练有:国家级体操教练员,也是第一位世界冠军的教练员周济川教练、有着“开创中国冠军时代的领军人物”称号的中国著名体操教练张健教练、曾培养李月久、黄玉斌、许志强、李小平、李春阳等诸多世界冠军的高健教练等。正是一代代优秀的教练团队的努力,不断推进竞技体操训练创新,弘扬和传承着我国竞技体育中深厚的优良传统和奋斗底蕴,才培养出这么多的世界冠军。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过程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综合系统工程,最终的训练目的是使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心理素质、专项水平以及技战术素养取得最佳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投入非常大,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还需要运动员进行长期的刻苦训练、科学训练。也正因如此,如果一名优秀运动员由于多方面原因(如就业、伤病、收入等因素)而过早退役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国家资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一种浪费。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发布,全面推动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了迫切需要。因此,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使竞技体操运动员长期保持高峰状态,使其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进而达到间接降低成本的目的,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除此之外,“以老带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优良传统,是年轻运动员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老运动员将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下去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以老带新”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竞技体操训练水平,使运动员始终保持最佳竞技状态,避免因为大批老队员纷纷退役而出现的年轻队员经验不足的现象。竞技体操一向都是中国代表团夺取金牌的“丰收地”,在历届(1896-2012 年)奥运会竞技体操比赛中,有178 名运动员名列男子竞技体操金牌榜之中,有135 名运动员名列女子竞技体操金牌榜之中。然而,这些曾经站上奥运会领奖台取得优异成绩的体操运动员们,他们的运动高峰期比较短,如我国体操男队有61%的运动员、体操女队有88%的运动员都只参加了一届奥运会就宣布退役,高水平的体操运动员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峰状态,并在各项竞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并不多见。为了更好地了解延长优秀竞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效益,本文统计了参与不同奥运次数的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获单项或全能奖牌和金牌的概率,发现运动员参与奥运的次数与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概率成正比(如图1)。由此可见,通过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来增加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次数,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确保我国体操强国的地位,还顺应了世界竞技体操新的发展趋势。
图1 参与不同奥运次数的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获单项或全能奖牌和金牌的概率
目前,我国社会大众对竞技体操的认知通常来自于奥运会竞技体操比赛直播和体操新闻报道,有关部门在开展体操运动的宣传工作时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竞技体操比赛项目,如自由体操、高低杠、横跳马、纵跳马等在国内的关注度没有达到一个超高的程度。新时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竞技体操力度。首先,对体操健身价值形成深刻认知,加大宣传力度,体操被人们称之为运动之父,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调节情绪,愉悦身心,有效地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突出的锻炼价值。体操是陆地运动项目的重要基础,是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缺一不可的运动项目。器械体操是军事体育传统项目,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激活各脏器功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形成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而由现代竞技体操衍生出来的幼儿体操,不仅可以锻炼儿童各部位肌肉群,还有效增强了儿童身体的平衡力和协调力。为了充分发挥体操运动的综合作用,相关部门可围绕“双减”政策,紧紧抓住体教融合发展契机,在学校教育进一步融入体操运动,充分发挥幼儿体操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其中,持续扩大体操参与群体,发现和挖掘儿童潜在的体操天赋,进一步加大竞技体操宣传推广,以培养更多的体操后备人才;其次,发挥体操明星运动员榜样力量。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后,深刻认识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内驱力的重要性,近年来竞技体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上彻底站稳了脚跟,这必然离不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体操明星是外界了解和认识竞技体操的关键渠道,加大对体操明星的宣传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持续扩大影响力,借助体操明星造势,可以提升年轻人投身体操的热情;最后,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开展竞技体操宣传活动。如以“国家体育专业队+公益类电视娱乐节目”、“娱乐明星+奥运冠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国传统节日”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影视动漫、图书发行、广告传媒、游戏制作、网红电竞等多种途径对竞技体操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对竞技体操赛事进行直播和集纳报道。通过以上诸多途径,帮助大众对竞技体操形成深层次的认知,提升价值认同,从而促进新时代竞技体操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在竞技体操项目发展中普遍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一定的优异性,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与学校共同构建和发展竞技体操事业的积极性,不仅更好地诠释了竞技体操运动的健身价值,还增强了其自身造血功能。“内生型”模式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拥有较高荣誉的运动员在因伤病退役后会相应有良好的保障,也能够为中途退出的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竞技体操传统发展模式迫在眉睫。首先,应在竞技体操传统发展模式的框架外,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如图2),与“内生型”模式相似,主要由三级单位组成,最下层为小学、中学和初中级俱乐部,中间层为学院、高级俱乐部,最上层为国家专业体育队,将全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融合进而构建完善的“双轨制”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要做好有效的顶层设计,对体操运动学校和体操俱乐部给予足够的教练、设备和经费支持,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减免税收、对培养大批优秀体操人才的体操运动学校和体操俱乐部予以丰厚的奖励,针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优先申请到各大重点院校进行就读。“双轨制”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我国体操从业人员的就业渠道,体操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可以从事与自己从事运动相关的职业,为下级体操运动学校和体操俱乐部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资源,为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完善后的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模式:“双轨制”模式
第一,激发竞技体操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心理动机。创新动机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竞技体操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工作者是创新技术动作的主力军,只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才能对创造出更多令体育界瞩目的新技术和高难技术;第二,增强竞技体操运动员技术动作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竞技体操技术动作创新中,国外一些竞技体操运动员身体动作创新自主性就比较强,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特长,并以此为基础对技术动作进行大胆创新。因此,为了缩短我国竞技体操在个人项目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运动员应从动作编排和动作难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三,更新竞技体操训练理念。在素质训练与感统训练的选择上,我国倾向于素质训练,而日本则倾向于感统训练,他们着重于强调“空中感觉”,蹦床基本功训练比较多,因此在比赛中大部分日本选手呈现的体操动作通常给人一种自然、协调的感觉。因此,新时期我国竞技体操训练也要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在加强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也应适当进行蹦床训练和弹簧道的训练,让素质训练与感统训练同时进行,进而为中国竞技体操技术的持续创新提供更大的可能;第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很久以来,在竞技体操人才选拔过程中,我国一直采用的都是三级一体化训练体系,选择的竞技体操队员面窄量少,大多数都是以全能型的选手为首选。新时期,在竞技体操人才选拔过程中应为单项选手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单项选手对每个动作的精雕细琢,使其能够在高难度技术动作上不断创新;第五,技术动作创新不仅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还要做到大胆超越。立足最近几年的竞技体操创新动作,大部分都集中在男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的鞍马项目,以及竞技体操比赛中男子组和女子组都有的自由体操项目上。例如,“托马斯全旋”已是风靡体坛的新潮流动作,竞技体操的未来趋势是鼓励向高难度的大空翻方向发展。
竞技体操是以竞赛争胜为目的的体操,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创下了丰功伟绩。新时期,我国竞技体操还将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中贡献力量。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竞技体操的发展,除了要不断继承竞技体操发展的历史经验,还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增加动作难度,编创新动作,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升训练水平,延长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优化传统发展模式,夯实竞技体育基础等方面做出努力,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以促进现代竞技体操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