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芳 盛茂 郭万亮 陈萌萌
儿童胆总管囊肿往往是由于小儿管壁存在先天性发育缺损,或存在异位胰腺组织,从而导致管壁处于低紧张状态,又或是先天性胆总管闭锁,导致管内压力增加,引起扩张所导致。患病小儿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体重减轻、寒战、高热,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儿会出现皮肤刺痒发黄、粪便灰白,尿液暗黑色等一系列症状[1-3]。胆总管囊肿患儿的发病往往较为隐匿,进程较为迅速,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根据患儿的胆总管囊肿位置、大小等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4-6]。而通过影像学明确患儿的胆总管囊肿特征,能够更好地提高检出效率,在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相关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MRI 技术在胆道扩张患儿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同时诊断价值较高,但由于患儿存在个体差异,导致会存在相应的误诊[7-9]。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以提供清晰的胆管影像,包括胆总管、肝内外胆管及其分支结构,有助于了解胆管扩张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0],但MRCP 在儿童胆总管囊肿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尚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00 例病例以探讨上述问题,具体如下。
回顾性选取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胆总管囊肿患儿100 例。纳入标准:符合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诊断[11];意识清醒。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资料不全;精神异常;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男25 例,女75 例;年龄1~10 岁,平均(7.01±1.24)岁;以经皮穿刺肝胆道成像为金标准:Todani 分型Ⅰ型88 例,Ⅱ型2 例,Ⅲ型2 例,Ⅳ型3 例,Ⅴ型5 例。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检查前准备:在进行检查之前,患儿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告知他们关于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给他们听磁共振设备会发出一些噪音。对于较小或不配合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镇静药物来确保他们保持安静。(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750w 3.0T MRI 扫描仪,分别行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高分辨T2WI 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横轴位扫描,整体扫描时间20~30 min。T2WI 扫描参数,矢状位:层厚4.00 mm,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4 099.40 ms,回波时间(time echo,TE)120.00 ms,显示视野(display field of view,DFOV)22.0 cm×22.0 cm;横 轴 位:层厚3.0 mm,TR 3 819.74 ms,TE 90.00 ms,DFOV 22.0 cm×22.0 cm;冠 状 位:层 厚3.0 mm,TR:3 646.46 ms,TE:90.00 ms,DFOV 20.1 cm × 20.1 cm。(3)MRCP 方法:患儿在检查前30 min 给予镇静剂,取仰卧位,采用体部线圈加呼吸门控,以及流动补偿(FC)脂肪抑制技术,同时采用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加权成像、三维(3D)数据采集技术,设置TR 1 500~2 500 ms,TE 220~250 ms,DFOV 30~35 cm,矩阵256,层厚1.7~2.0 mm,连续层面32~50 层,成像时间3~5 ms。
100 例胆总管囊肿患儿接受MRI 检查,Todani分型Ⅰ型88 例,胆总管全程呈囊性扩张并累及左右主肝管,其壁薄而均匀,肝内胆管无扩张,囊状扩张的胆管在T1WI 和T2WI 上呈水样信号;Ⅱ型3 例,胆总管外侧壁囊性低密度影,胆总管侧壁与囊肿样扩张的短蒂或狭窄的基底连接;Ⅲ型2 例,胆总管梭状扩张或囊性扩张;Ⅳ型2 例,肝外胆管呈囊性扩张,且囊性扩张为多发性,伴或不伴肝内胆管囊性扩张;Ⅴ型5 例,可见肝内以周围部分布为主的多发囊性高信号灶,与肝内胆管交通。
100 例胆总管囊肿患儿接受MRCP 检查,Todani分型Ⅰ型88 例,Ⅱ型2 例,Ⅲ型2 例,Ⅳ型3 例,Ⅴ型5 例,与经皮穿刺肝胆道成像检查结果一致。Todani 分型Ⅰ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胆总管呈局限性的梭形或囊状扩张,胆总管壁有轻微均一增厚;Ⅱ型表现为胆总管明显扩张,肝管轻度扩张,胆囊下方有明显囊袋样改变,且与胆总管相连;Ⅲ型表现为胆总管末端囊状扩张,胰胆管合流异常;Ⅳ型表现为多个囊状或梭形扩张出现在肝内外胆管,扩张大小不一,胆总管远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Ⅴ型表现为有多个串珠状和囊状扩张,扩张沿肝内胆管树分布,扩张囊腔与肝内胆管交通。
胆总管囊肿以腹痛、腹部包块、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经确诊均需及早手术,胆管空肠Roux-Y 吻合术是当前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术式[11]。有研究指出,MRCP 检查在多种疾病中的诊断效能较好[12],通过MRCP 对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定性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对临床儿童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MRI 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内的氢原子核相互作用,当人体放置在磁场中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会对磁场产生响应,释放出无线电波,接收这些无线电波的设备可以构建出具有高对比度和解剖细节的图像。MRI 可提供各个平面的断层图像,如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通过控制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参数,可以优化图像对各种组织和病变的显示,MRI 图像在解剖结构、组织病变、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MRCP 是一种基于MRI技术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用于检查胆管系统和胰腺的疾病。MRCP 图像主要利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成像,可以显示胆总管、胆囊和胰腺的解剖结构[13-14],通过MRCP 图像,医生可以确定扩张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胆道系统进行评估和诊断,而无需进行造影术,这些信息对于制订治疗计划和手术决策非常重要。
本研究发现,100 例胆总管囊肿患儿接受MRCP 检查,Todani 分型Ⅰ型88 例,Ⅱ型2 例,Ⅲ型2 例,Ⅳ型3 例,Ⅴ型5 例,与经皮穿刺肝胆道成像检查结果一致,提示MRCP 在儿童胆总管囊肿诊断中的价值较高。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可以通过影像学诊断的疾病,过去多采用B 超和CT 来诊断该病,用二维图像来描述胆管的概况。而MRCP 可以看到自然状态下的胆管,并可多方向显示胆管的三维构型,进行多角度观察和识别[15]。相比之下,MRI 是一种更全面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解剖信息,包括器官、血管、肌肉和骨骼等。然而,当涉及胆总管囊肿的检查时,MRCP 通常会比MRI 更适用。这是因为MRCP 专门针对胆道系统进行成像,可以提供更清晰、详细的胆管图像。因此,MRI 虽涉及更广泛的成像范围,但其图像可能包含更多非胆道相关的解剖结构,从而使得胆道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有所减弱。研究指出,MRCP 可显示有无肝门部胆管狭窄、肝内胆管扩张及其形态,可指导手术治疗[16-18]。也有研究指出,MRCP 可显著提高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定性诊断能力[19-20]。
综上所述,MRCP 利用重T2加权技术,使胆汁和胰液等水性结构呈现明显的高信号,而周围区域呈现低信号,由于MRCP 分辨率高,可显示2 mm以上的胆胰管,大多数胆总管囊肿患儿适合做此项检查,MRCP 诊断准确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