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
(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 新疆阿克苏地区 843300)
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事业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并强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课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传授运动知识技能及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重任,但由于各方面因素,体育课内容开不齐和时数开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受教学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地处偏远的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当前必须认真对待且亟须破解的难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布局在县域内乡中心和村落中学生总体人数少于100人的学校[3]。现阶段,依托教育扶贫的政策优势办好乡村学校体育,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任务,保障乡村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决策部署、思想理念和实际操作等方面全面发力,全方位推进。该文以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治理的现实困境为视点,从精准扶教的视角来探讨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优化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扶贫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运用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际借鉴。
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只是从体育师资、场地数量等方面进行批量补齐,未能培育被帮扶学校可持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学校体育课往往只能在短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致使开齐开足体育课缺乏内生动力。
首先,已有的“流水线”帮扶措施极易导致被帮扶学校和教师难以主动承担“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责任,即一些扶贫高校存在着“一兜了之”或“一脱了之”的短期思维,仅凭完成开课指标便功成身退,当对口支援高校教师到期撤离后,预设的教学内容依旧无法补齐,体育课时也难以保证。
其次,对口高校多采取合作办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但部分学校借此安于现状,习惯性地依赖高校输血式帮扶,体育课也形成贫困代际传递,走不出“等、靠、要”的怪圈。
此外,相当数量的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受制于地理位置等环境因素,帮扶与监管措施未能到位,有限的资源设施条件导致体育课变为操练课、放羊课,甚至直接被文化课所取缔。对此,一些地区尝试采取教育移民、合并乡村学校等方式,以缓解教学所面临的困难。这一集中资源改善教学环境的方式似乎更显完美,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就学困难。
政策要求的实施、课程标准的落实究竟如何,需要对各阶段工作具体运行状况进行如实衡量和及时反馈。然而,与经济扶贫“管办责任到人、帮扶落实到户”的治理模式不同,教育方面的扶贫就显得精准不足、识别困难。由于体育教学所涉及的人员、环境等因素较其他学科更为复杂,对乡村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规定课时的考核与监管就显得更为困难。并且,考核评估工作流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与环节,在实际运作中,各参与方受不同利益需求驱使,在考核评估过程中极易因谋一已之私而忽视其整体目标。对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一线教师和基层政府工作者的访谈结果表明,由于考察时间短、考察内容不切实际、考察手法单一等问题,考核人员对学校的体育师资配置、教学场地设施、课程基本方案等方面都不甚了解,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价流程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从而导致考察工作流于表面。同时,部分学校用两套课表应付检查,导致体育课时和开课内容的检测结果虚化。此外,由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统计口径、检测标准不尽相同,致使一些地区县教育局、市教育局、省教育局的统计材料出现空缺与疏漏现象,同一工作循环往复,加大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也浪费了督导监管的人力物力。
纵观近年来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以输血式教育扶贫[4]为主,从投入办学资金、优化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另一种形式可称为造血式教育扶贫,例如提升教育职能部门政策落实力度,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治理能力,提高其综合办学实力。
显然,从当前学校的主体需要及开课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硬件、软件等基本设施未能有效落实,因此方案在实施时陷入了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局面。在扶教实践工作中,这主要表现为方案预期效果与实际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操作上产生困难。在现有方案被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对口帮扶高校接受并执行的情况下,后期保障不足也必然影响到方案实施的长效机制。虽然方案实施后,各地教育局和对口高校会采取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链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方式进行支援[5],但考虑到新疆南疆地区小规模学校一线教师多为年龄较大的教师,且多数教师身兼数职,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相应信息技术和优秀教学方法难以完整无缺地传至受教育群体,使得现有单一而非组合化的治理方案依旧独木难支。
“精准扶教”的概念脱胎于“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政策。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扶贫思路,“精准扶教”的核心是构建问题与靶向的治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于对“开齐开足体育课”数据信息更加精准的把握和在此基础上政策供给与需求更为精准的匹配。早在2015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6],精准扶贫的思想和政策逐步落地。此后,“精准+V.”(V.指动词)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新型范式,在促进农村发展、社会救助、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治理效率潜力[7]。现阶段,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发展这块最短的短板,亟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有鉴于此,藉由“精准扶教”这一理念,优化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治理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而言,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有着“教育扶贫”的社会背景。依托“教育扶贫”的政策优势,实现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优化,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需要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与更加合理的治理方案。现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系统治理,迫切需要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不仅要从面、线上予以引导,更需要从点、位上加以化解。相对于粗放式教育扶贫而言,“精准扶教”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学校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对扶教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理方式[9]。“精准扶教”这一理念正契合了这一需要,是缓解和根除当前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一把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扶贫必扶智[10],保障偏远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亦是根除贫困的重点工程。“扶智”和“治愚”,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基础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能够反哺和回馈乡村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优化治理,开齐开足体育课,需要利用“教育扶贫”的政策优势与资源条件,做到全局把控与精准施策并重,责任分配与协同治理并行,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配套措施,并在扶教工作中摸清和了解乡村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切身需求,以精准化的政策实施,保证乡村学校体育课优化的阶段性成果,摆脱开齐开足体课方案孤立无援的局面,建立体育课优化治理的长效的后期保障机制。
我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所选择建立和永远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治理”提供了制度优势和政策保障。因此,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路径依赖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实施“精准扶教”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宏观政策层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以确保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尤其要认真贯彻国家第八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略,充分认识“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本定位与治理意义,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根本上保证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要加强“精准扶教”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精准扶教”相关政策,为服务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创造有利的资源条件与良好的治理环境。譬如,要建立完备的精准扶教保障制度,制定各项政策,统筹协调并落实各部门工作任务,以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优化治理的顺利实施;要完善财政扶持制度,从资金端、资金使用端两个方面着手,即在资金投入端构建社会资源投资优惠政策与监管政策的激励机制,在资金使用端构建正负激励机制体系,既包含精准投放、财政贴息等正向激励,也包含与责任追究相关的负向激励等。
最后,要完善“精准扶教”管理制度,强化U-G-C-S治理共同体。所谓治理共同体分别指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企业(Corporation)、学校(Schools)四个相关主体。上述四个主体协同配合,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以取得预期成效。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精准扶教”识别制度,将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纳入统计范围。通过实际调研活动,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方案。要处理好国家规定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的特点,有效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指引下,开齐开足体育课。
从中观层面来看,要注意解决好与开齐开足体育课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尤其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精准扶教”与教育扶贫的关系。教育扶贫是我国总体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教则是教育扶贫的下位概念,精准扶教脱胎于教育扶贫,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要突出精准扶教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补齐那些真正需要补齐的短板,力求资金投入精准、师资配置精准、课时分布精准、内容编排精准、考核识别精准、后期保障精准,以实现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预期目标。首先,要充分认清精准扶教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地位。在教育扶贫进程中,精准扶教扮演着特殊角色,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精准扶教可以从教育扶贫改革中汲取营养,借助教育扶贫的东风,为自身发展精准施策赢得机会。
第二,处理好“精准扶教”与学校体育关系。“精准”的核心是构建以问题为导向和需求为靶向的治理体系[9]。就学校体育而言,“精准扶教”的内涵就在于精准把握学校体育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最为合理的政策措施,并使政策供给与学校需求加以精准匹配。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属于中国学校体育的一部分,精准扶教服务于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也需要对“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数据信息加以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最佳的政策实施方案。
第三,处理好“精准扶教”与高校对口帮扶关系。高校对口帮扶是推动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推手。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促进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提质增效。高校在对口帮扶时,特别要注意培养被帮扶学校的长远发展,激发起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各受助学校在接受帮扶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培养和挖掘自身的现有资源,建立起促进自身发展的环境条件,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在开齐开足体育课上做足文章。
教育部于2012 年组织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方案,其主旨之一就在于帮助农村地区开设有质量的国家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是为被扶教对象提供生活经济资助和学习支持[11]。为实现上述目标,教育扶贫向精准扶教转变已是大势所趋,而教育信息化模式则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平台和实践条件[12]。治理共同体(即U-G-C-S)可通过教育信息化数据平台全面收集教育扶贫信息,将信息集成化后通过系统挖掘与分析,并借助数据源回溯性挖掘手段形成政策供给对政策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避免治理结果的失准[13]。
在精准扶教过程中,为客观、公正、科学地检验实施成效,治理共同体可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精准扶教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不断逼近和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以“开齐开足体育课”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挖掘为支撑,以第三方评估机制监测为手段,以U-G-C-S 治理模式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精准扶教体系,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治理。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精准施策,配齐配足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补齐短板,“不让一所学校缺位”“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快实现“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总体目标[14]。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其学校体育一直是义务教育最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借助“教育扶贫”的政策优势,切实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优化问题,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路径在于坚持上层制度,细化政策实施;促进内外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信息化平台,强化多元治理3个层面。同时,将“精准扶教”理念根植于新疆南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治理模式,不仅要借力于教育扶贫的政策优势,统筹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整体架构,还要着力处理学校体育工作的内生性问题,从而构建出符合当前国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治理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