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3-09-08 17:18于南方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强国体育学校

于南方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济宁 273100)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青少年因为功课繁重,缺少体育锻炼,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身体等问题,这些方面引起政府、学校、家庭等的高度关注。如何开展好青少年体育活动,满足青少年在体育运动方面的需要,使其在提高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身体,这是有关部门一直在探索与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重点研究议题之一[1]。《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努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体,大力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互融合,努力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进行融合,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将体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2]。我国距离体育强国还有一段漫漫路程需要走。对于现在,我国有限的体育资源和人们对体育锻炼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对此,可以总结出群众体育资源的短缺是限制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什么是体育强国,怎样实现体育强国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近年来,我国屡屡在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但离成功建设体育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基础,2019年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对学校体育提出要求,具体可阐述如下:一是强化学生课余锻炼竞赛,协同营造发展氛围;二是发挥学校寒暑假期作用,开展冬夏令营运动;三是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力量,培育高水平运动队;四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五是注重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稳步提升教师素质;六是培养校园体育新兴项目,带动传统转型升级;七是传承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彰显学校精神面貌;八是注重校园体育工程规划,稳固持续发展道路;九是规范校园体育运行制度,促进体育高效发展;十是推进体育产业合作共享,发挥校园辐射效应[3]。

1 强化学生课余锻炼竞赛,协同营造发展氛围

学校体育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门课程。中国学校体育要想长远发展,要分析中国新时代社会矛盾;要理解体育强国梦;要坚持国情为基石。《原强》一文中,反复称体、智、德三育为国昌国荣之基石,要通过发展此三者达到自强自保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的发展。而如今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育观念产生了影响。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它关乎到国民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所必然的。体育强国建设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要协调推进学校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身体健康素养,促进学校体育在新时代的长足发展,时刻把好体育强国梦的发展脉搏[4]。

2 发挥学校寒暑假期作用,开展冬夏令营运动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目前以及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为紧跟新时代体育前进的步伐,从2018年起,国家体育总局便着手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的部署。该项工作是指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空闲时间,集中组织青少年体育强化培训活动,其主要内容为体育项目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活动的实行,构建完整、系统、高效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强化学生寒暑假体能素质与体育精神。为开拓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国家可从大局和顶层设计的角度来推动学校冬夏令营特色体育选拔工作。政府可从政策建立、监测、评估以及政策建议4个方面来建立并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体系,为学校所组织的冬夏令营特色体育选拔工作保驾护航。除此之外,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上百年,所以我国可以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经验,为我国学校冬夏令营特色体育选拔体系添砖加瓦,确保冬夏令营活动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体育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5]。

3 建立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建立运动队、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关乎到体育强国的长远发展。目前可行的培养方式有:(1)美式培养,教育部门管理,从普通学校选拔,培养体能为主的运动员;(2)苏联式培育,开设附属竞技学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管理;(3)德、澳社区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式培养,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在俱乐部进行运动训练,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管理;(4)中式培养,从运动技能半专业化到运动技能专业化,体育部门负责。无论哪种培养的方式,都离不开学校体育,体育强国的建设都与学校体育息息相关。

4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21世纪,联合国首倡“核心素养”,世界瞩目。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体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方面深化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三大维度,以体育技能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终身锻炼良好习惯,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时代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其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旨在提升其个人自信力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6]。体育作为五育之一,也是五育之首,一个人没有了健康的体魄,其他几育也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在人们的日常中也特别的重要,而体育的育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体质棒,反应快

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目标,课程目标,水平目标等要求由教师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的一门学科。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在体育课堂中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还应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2 善思考,有能力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聪明。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支配的神经系统各不相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

4.3 能吃苦,善合作

体育教学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学会。比如学习篮球等技术动作,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会,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熟练。

(1)把体育精神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在各类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穿插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文化知识学习中。(2)把志愿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学校要善于借助大型体育比赛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志愿服务,将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3)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培养大型赛事的冠军,奋勇争冠,为国争光,借此鼓励学生志当存高远,培养其爱国情怀。

5 注重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稳步提升教师素质

具有高素质和高思想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和开好的关键体现。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门在筛选学校体育教师时应该严格把关,做到宁愿量少也要质精。体育教师应在实践中反复地学习,把教研和教改相互结合,增强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的体育教师。学校与俱乐部应强化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尽可能多提供观摩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调动其上课的积极性。扩建和稳定体育教师的队伍,伴随着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各个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行的基本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提高自行的效率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必须增强人文主义的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上作铺垫。建立学期体育教育,有利于学校体育进行外延,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不断融合、渗透,形成了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终身化的网络体系,增强了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健全学校体育的政策和发展的方针。学校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各项体育当中,广泛地开展各种体育训练、竞赛,加强体育教师的文化与技能素质的培养,扩张校园的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形成体育教育的网络化系统。

6 培养校园体育新兴项目,带动传统转型升级

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可以把传统的体育项目多元化发展,如在田径项目中,增加街头田径、趣味性田径等项目;如在篮球项目中引入街头篮球、花式篮球趣味性篮球;如在足球中增加室内足球、街头足球、花式足球等项目。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把体育产业培养成为具有针对性的新型产业,优势产业。把传统的项目和相关产业相结合,培育出一些具有带较强辐射的新型项目。紧抓三大球后备人才培育是为体育强国建设贮蓄能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及“三大球”,肯定了人民群众与学校师生对三大球广泛开展的期待。体育强国梦同中国梦呼应,中国梦内容丰富,其中就包括三大球的崛起,它是几代人的心愿。要想推广三大球,体育强国是必走之路。三大球运动既体现了集体智慧,又有利于个人发展,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三大球的开展,确保每年定时定量校内自行组织比赛。良好的文化基础是训练和比赛判断、分析的重要前提。因此,教育、训练两手都要抓,保障运动员既有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也有高素质的文化修养。那些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进入学校后,学校给予各种专业的训练,加强学生基础锻炼。

7 传承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彰显学校精神面貌

文化是社会前进和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培育出特色文化精气的学派,通常都能够形成特别大的吸引旋涡和发展势头。体育是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我国现代体育运动起源于学校,因此,体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讲究诚信、重视规则、合理竞争、团结奋斗、超越极限的体育精神早已深入学校的骨髓。体育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是体育文化的架构。要以长远的目光、广阔的襟怀和发散创新的思路来培养和发展体育文化,不但要兼容历史文化的精华纳为己用,还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积极开发校本课资源、开展体育新项目、举办体育文化节等,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积极增进与各校的体育文化交流,积极传承与创新体育文化,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彰显校园魅力。让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有益于体育强国的构建。

在中国国情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内传播,二是向外传播。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体育整体能力向外传播的一种方式,体育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覆盖面积,以及社会的效益,如在校园里,举行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如篮球、足球、田径运动会等等,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来让校外人员了解。这对于宣传学校体育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再如,社会举行一些大型赛事,也可以通过媒体让全国人民和外籍友人都能迅速了解到现状。这可以增强体育在国际传播的能力和话语权,提高其竞争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8 注重校园体育工程规划,稳固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在场地数量、场地建设面积、场地种类以及场地质量等方面呈迅速发展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场地的结构不太合理,不同学校之间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体育活动后备力量的稳固,可以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外开放,提高其利用率。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体育设施缺乏的现状,也有利于健全学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大有裨益。

体育场地建设与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联,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体育场地建设的规范化与多样化;另一方面,体育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学校乃至社会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做到在建设开放的过程中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体育场地的建设还应注意与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既要做到保证体育发展的需要,又要避免体育场地资源的闲置,最大程度促进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9 推进体育产业合作共享,发挥校园辐射效应

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学校体育为基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教育机关系统内部的体育场地,逐步实现对社会的全面开放,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大力鼓励学校,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把空余场地逐步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体育公司进行出租,采用这样的模式,不仅使空余的场地得到合理利用,也可以实现双赢的场面。

加强市区两级的体育设施建设,明确体育设施是城市建设的支出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各区县要根据城市的规划,力争在2022年之前合建“一场一馆一池”的多功能体育场地建设[7]。城市应积极加强体育市场、体育消费和多元化新媒体对全民健身的宣传,采用各种政策加强体育俱乐部扩建及相关投入,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组织各种的竞技比赛。培育学习型的体育消费市场,并使其不断规范化,以点带面,辐射周围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确实有效的鼓励、培训与考核机制,保证学校体育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增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加快学校体育硬件建设,实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现代化,合理投资,积极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创造更高品质的学校体育基地。

10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在发展上,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并对自身资源及学生需求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发展的经营思维,寻找一条合理的路径或合作模式来破解利益分歧。如可通过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各项需求,将其分为技能提升类、强身健体类、团队合作类、竞赛训练类等需求,为学校提供多种“合作菜单”。中小学校则可根据自身需求与其他合法单位合作开发相关课程,以此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利益分歧的最小化。

猜你喜欢
强国体育学校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