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21 世纪初,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为促进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研究制定并发布《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以下简称“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作为世界各国规范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经过十多年的应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充分总结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和医学教育时代发展,对“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5 年发布了最新版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该标准从目标与效果、培养方案、组织计划、考核评价等方面定义了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同时承认差距、尊重不同地区和院校的特点特色,鼓励各地区和院校持续改进。
国内方面,为保证和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和原国家卫生部在参考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的基础上,于2008 年颁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标准是“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要求各医学院校“应参照此标准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同年,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医学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2016 年,教育部在总结2008 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修订颁发2016 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的办学标准。这既是新一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标准,也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同时还是临床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2017 年,教育部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明确提出要把专业认证结果作为评估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进一步推动高等医学院校确立质量保障理念、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20年6 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截至2021 年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已全部完成。2022 年,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发2022 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并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要严格落实该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医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医学人才的职业发展质量,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效果和收益是衡量医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是评价医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但是从当前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等办学基本要素的“硬件”部分高度关注,但是对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医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关注不够。教师的“教”成为资源配置和监测评估的重点,学生的“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质量为中心,高等医学院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所有环节的质量生成和保障过程。但是目前不少高等医学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活动还停留在教务部门或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其他部门和其他人员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和标准不清晰,甚至还游离于质量保障体系之外,还没有形成院校各部门各单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协调配合共同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浓厚氛围和制度基础。
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对人才培养全方位、各阶段、诸环节实施的全面评估、检查和控制活动,目的是持续不断地改进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从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来看,教学质量监控还没有覆盖到医学教育质量生成的全部过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评估比较多,对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考核等环节的监控还不够到位。教学反馈和改进机制还不够健全,“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质量控制闭环没有形成,质量监控发现的问题反馈不够及时,问题整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甚至存在为评价而评价、为监控而监控的现象,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从监控和评估反向促进教学的作用无法真正落地。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其核心要义可以表述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于这个理念设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将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重点由“督促”转向“指导”,关注重点由“教师教学”转向“学生学习”,评价重点由“教学投入”转向“学习产出”,建设重点由“方法手段”转向“质量文化”。
在OBE 理念指导下,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组成,形成由质量标准系统、质量建设系统、监测评估系统、反馈改进系统四个系统模块构成的体系,涵盖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全部环节。质量标准系统是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模块,主要依据是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是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标准的集中体现;质量建设系统是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支撑,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开展教学基本建设的基本遵循;监测评估系统是教学规范运行和考评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是监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反馈改进系统是采集反馈数据和制订改进措施的主要渠道和抓手,是医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终点。
质量标准系统以国家医学教育质量标准和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为依据,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管理标准、教师发展标准等。
①专业建设标准。主要是依据最新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国家关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通过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管理、实践教学和毕业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围绕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知识水平、技能要求等制订具体标准。
②课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对照医学教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技能、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学时数分配、课程考核等进行明确规定。通过制订课程建设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进行分类精细管理。
③教学过程标准。主要是对医学教育涉及课前教学准备、教材选用、理论和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考试考核等人才培养主要环节制订具体标准要求。
④教学管理标准。主要是制订医学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涵盖“教、学、研、管、保、评”等教学各领域、全过程,构建支撑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教学评估、教学奖惩等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
⑤教师发展标准。主要是以医学教师教学发展阶段为主线,建立师资培训、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以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聘任以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等工作标准。
质量建设系统以规范医学教育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流程、主要环节、责任主体和教学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基本建设两个组成部分。
①教学组织实施。主要是遵循医学教育教学规律,涵盖教学准备各环节和教学实施全要素,严格落实标准制度要求,运用创新方法手段,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
②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医学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等。其中,医学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是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条件建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硬件基础和重要支撑。
质量监测评估系统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和教学建设评估机制为载体,是提升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院校“教、学、管、保”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监测评估,实现全面监测、常态评估。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建设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三个部分。
①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是对医学教育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运行状态、教学规范落实等教学全过程的检查监测,重点发挥院校各级领导、教学督导专家的检查指导作用,注重“督”与“导”并重,覆盖主要教学环节,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质量监控,同时发挥医学生的评估反馈作用,对教学运行过程与实施直接监督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教学秩序不断规范、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②教学建设评估。教学建设评估是对医学教育教学建设质量水平进行的综合或专项检查与评价,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科学制订评价标准,全要素、全流程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全面掌握教学过程、关键环节满足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情况,有效牵引教学建设与改革,确保教学内涵建设符合标准规范。
③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是检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指标,也是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建设评估成效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医学教育各阶段各类型课程的考核评估、毕业考核、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临床技能竞赛以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等。
质量反馈改进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教学信息并进行反馈调控,包括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调控两个部分。
①信息收集处理。在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开展监控评估以及其他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类教学信息。
②反馈调控。对信息收集处理中获取的各类信息尤其是矛盾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及时地反馈到院校职能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各级单位根据反馈信息制订整改方案,确保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到位。
基于OBE 理念构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模式,高标准推进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