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云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
虽然比较文学学者史书美曾质疑凌淑华和伍尔夫二人之间交流的平等性, 批判了伍尔夫显露出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凌淑华的自我东方主义[1],但是本文认为曾经是“第三世界”(中国) 的作家的凌淑华与“第一世界”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范妮莎·贝尔和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虽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文化共同体,凭借女性天生始终如一的默契共鸣、 相互成就、 互敬互助, 彼此之间的情谊即使是在战争时期及后现代的语境下亦无法被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社会文化壁垒彻底割裂,凌淑华在伍尔夫、范妮莎和维塔的指导和帮助下创作和出版了第一部英语自传体小说 《古韵》、成功开办了画展,在跨文化的离散经历中,凌淑华在“第三空间”通过英语写作和书法、绘画传播中国文化,以期让不懂中文的西方读者关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改变对中国文化的固有成见。 换言之,凌淑华的第一部英语自传体小说《古韵》和她的画作画展均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媒介载体, 本着以让那些不懂中文的英国读者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目的,在“第三空间”以英语写作和绘画构建的狭窄的艺术之桥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凌叔华(1900—1990 年),生于北京,1947 年定居伦敦,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机缘巧合下,凌叔华因为与1935 年来武汉大学任教的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 )结识了英国的精英文化圈“布鲁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ian Group)的一对姐妹花——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范妮莎·贝尔(Vanessa Bell)(她们分别是朱利安的姨妈和母亲),自朱利安·贝尔在1937 年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以后, 加上了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凌叔华有了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范妮莎·贝尔通信的契机。根据朱利安生前的嘱咐,伍尔夫向凌叔华推荐并给她寄了自己的三部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岁月》(The Years,1937 年)《海浪》(The Waves,1931 年)[2]。 所以凌叔华在抗战时期有幸阅读了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心里感慨万分, 因为当时凌叔华住在地处四川西边一个最偏远的地方,天天出门看到的是死尸、流离失所的难民,乌烟瘴气,连自杀都没有勇气,她就写信问伍尔夫,假如换作她,该如何处置? 没想到伍尔夫回信了,她在回信中写道:
我惟一的劝告,——这也是对我自己的劝告——就是:工作。 ……,你是否有可能用英文写下你的生活实录,这正是我现在要向你提出的劝告,你的英文相当不错,凡是令人费解的地方,可以由我来做些修改。……请考虑写你的自传吧,如果你一次只写来几页,我就可以读一读,我们就可以讨论一番,但愿我能做得更多[3]。
从上面的信中不难看出, 视写作为生命的伍尔夫一方面开导凌淑华通过写作来排解战争带来的痛苦, 她可以同时自告奋勇地要指导凌淑华的英语写作,并鼓励英语创作自传,以此打消她的用非母语的英语创作的畏难顾虑。 同时还指出了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凌淑华而言用英语写小说的优势:“由于在英国没人知道你, 你的书可以写得比一般的书更自由”“请考虑到这一点, 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消遣,而是当作一件对别人也大有裨益的工作来做, 我觉得自传比小说要好得多”,在伍尔夫看来,当读过一本传记后,把它放在一边,有些情景仍历历在目,某些人物继续活跃在思想深处[4]。
作为比凌淑华年长18 岁、享誉第一世界(英国)文坛的伍尔夫, 其谦逊诚恳得体的建议恰似一位良师的话语使得她们在第一世界(英国) 和第三世界(中国)之间超越了个人、语言、文化和民族的藩篱搭建了一座神奇宝贵的“狭窄的艺术之桥”。 都是渴慕写作的女性作家、 都处在个人和国家民族均遭受法西斯入侵与蹂躏的痛苦挣扎的处境下, 又同样成长于上层家庭, 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情与精神上的默契,从未谋面的凌淑华和伍尔夫就这样通过16 个月的通信往来(1938 年3 月—1938 年7 月)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上面的来信就能看出来伍尔夫鼓励凌淑华的来信可以谈论任何与淑华有关的事情。比如,有关战争的事,或者阅读并评论淑华的作品、特别是评论淑华正在写的自传。在战火纷飞的20 世纪30 年代,在伍尔夫的建议和鼓励下,凌淑华开始用英语创作自传体小说 《古韵》(Ancient Melodies)。她们之间的通信的内容都涉及《古韵》写作与修改,这些都可以从伍尔夫给凌淑华的6 封通信中能看到凌淑华把写好的《古韵》的章节寄给了伍尔夫,伍尔夫“把寄来的各章节都归到一起了”,并多次提到“读了以后很欣赏,认为《古韵》可能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同时还提出修改意见:“大胆写下去、不要太在乎语法问题、尽量保持中国情调”等。“你寄来的大作的第一章,我终于拜读了……我非常喜欢这一章,觉得它很有魅力,自然,对于一个英国人,刚读是有些困难的……请写下去,放开手写。至于你是否从中文直译成英文,且不去管它。 说实在的,我劝你还是尽可能接近于中国情调, 不管是在文风上还是思想上。 ”这样可以解释《古韵》中的《搬家》《一件喜事》和《樱花节》这3 篇是凌叔华以前的同名作品,其中不乏中国特色的风土人情。
1949 年因为范妮莎的推荐,凌淑华在伦敦还结识了伍尔夫的好朋友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Vita Sackville-West),维塔出身名门望族,是诗人,美丽、优雅大方,也是伍尔夫的传记小说《奥兰多》中奥兰多的原型。 《奥兰多》从1928 年11 月—1933 年2 月在英美出版发行了14 950 册。定居在伦敦的凌淑华偶然读报,见英国《卫报》有一篇写“中国药草花园”的文章,作者是以写《大地》获英皇颁桂冠诗人的女作家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 她就写信去表示有兴趣参观,维塔很客气地请凌淑华到她的城堡里喝茶,闲谈中,她知道与伍尔夫通信的事后,代淑华出面找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这样才找到凌淑华《古韵》的手稿,并给《古韵》作序。 该序言于1954年1 月22 日被登载在著名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 与此同时,《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同期刊载了伍尔夫对凌淑华及她的《古韵》早期的评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部最了不起的书, 因为它是由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家对写作艺术进行了最生动的探索的书。 ”[9]维塔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总是情不自禁地书写童年时代,但是在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倾向于变得自我,同时又惹人莫名可笑、稀奇古怪,这对读者的思考是一种伤害, 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而痛苦万分。 庆幸的是,伍尔夫曾写信告诉过淑华:不管是在文风还是意义上都要尽可能保持中国风格大胆放手去写,详尽地描写生活、房子、家具陈设的细节,就像为中国的读者写一样。 而淑华也是根据伍尔夫的建议来写的,从而使得《古韵》富有浓郁的中国情调, 最大程度地规避了维塔所提到的中国人用英语写作时带给外国读者的痛苦, 以至于英国著名的报纸《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刊载了维塔对的《古韵》的评论,“这是一本写作技巧娴熟、 令人难忘的一本书——一位北京市市长的女儿对童年的追忆。 它们是对已逝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方式的快乐描写……读者们将为之着迷, 就连伍尔夫曾经和我都为之倾倒。 ”[10]凌淑华用平静、轻松的语言将西方读者带进了那座隐蔽着古老文明的院落。 现在这种文明已被扫得荡然无存, 但那些真正热爱过它的人不会不感到快慰, 她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人情感的新鲜世界。
1949 年范妮莎对定居伦敦的凌淑华后给予了很多帮助,鼓励她继续写作和绘画,建议她要用“中国眼睛”去画英国风景。用“中国眼睛”的建议去创作既使得凌淑华1954 年在欧洲的绘画事业达到顶峰,1954 年凌淑华在法国巴黎塞努奇博物(Cernuschi Museum)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同时也让凌淑华遇到了艺术创作上的困惑, 她在给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1956 年2 月的信中提到了这种困惑:“能画但是又不能继续工作,仅仅只是因为不被需要。这个国家的人们大多数不愿意接受新思想、 新的艺术形式,除非他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所卖掉的大多数中国画都是中西方的混合物, 必须符合西方人的口味,一想到这种不可避免的失败,我厌恶极了。 可我又能怎么办呢? ”
刘兴策老师留校任教时被安排在语言专业,很幸运地随即得到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进修的机会,亲聆李荣、丁声树等多位学界巨擘讲课。本书中《李荣先生学术思想简论》一文,以深挚的情感回顾了李先生几十年中对他的教诲、指导。刘老师在汉语研究的几个方向上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其《宜昌方言研究》等著作的学术价值,被同行老中青学人充分肯定,在推广普通话的理论和实践中,也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由此,凌淑华成了伍尔夫唯一的学生,因为伍尔夫从未收过任何一名学生[5],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及两人之间的通信让正处在遭受日本侵华战争煎熬和苦难的凌淑华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古韵》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凌叔华扮演着作者和译者的双重身份,而伍尔扮演着批评者、目标读者、 译者、 现代图书出版机制策划人四重身份;伍尔夫和凌叔华之间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西方和东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6]。 因为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可看作是《古韵》的姊妹篇,都是自传性小说, 主题都是书写女性主义, 诗意化的散文风格,多重视角的叙事技巧,它为凌叔华提供了一个西方自传体小说的写作模板,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凌叔华在创作《古韵》时,既内化了伍尔夫的建议,汲取了《到灯塔去》 中能触动读者心灵和精神的元素, 同时再创造性地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 凌淑华和伍尔夫的通信虽然因为曾有精神疾病的伍尔夫不堪忍受法西斯战祸的苦痛于1941 年自杀才中断了,可是这在整个人类文化与文学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桩个案[7],更是中英女性文化史上所构建的第一个女性文化共同体, 架起了跨文化的女性文学桥梁,助力了华裔女性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舞台[8],因为在1947 年凌淑华和1946 年出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丈夫陈源定居伦敦。 1953 年通过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的霍嘉斯(Hogarth Press)出版社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古韵》。
朱利安生前曾写信和他妈妈说过:“她(凌淑华)唯一个可以做你儿媳的人”。虽然范妮莎无法忘记朱利安在去西班牙参战之前因和凌淑华的婚外情所产生的焦虑和悲伤,在朱利安牺牲后,凌淑华的来信仍然让她很高兴,在视艺术为生命的范妮莎看来,作为画家、书法家、诗人和收藏家的淑华是朱利安和范妮莎共享的艺术世界的一部分, 能排解她所遭受的丧子之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痛。 因为怀着对儿子的深深的怀念, 范妮莎和伍尔夫一样多次在信中鼓励凌淑华“必须工作,写书和画画,浪费你的艺术天分是很可怕的。 我认为写书、绘画会带给你幸福。 我很喜欢你描述的带有水果树的花园和门前的两棵高大的古树。 我想看你的家和西山。 ”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人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徒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国,直至1771年渥巴锡率部重返故土。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所建立的土尔扈特汗国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语境:大可和女朋友罗佳刚坐完长途大巴回到家,和大可的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大可不顾父母在场,准备给罗佳喂面条。
凌淑华创作的《古韵》在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和维塔、范妮莎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出版发行,一方面, 是因为当时凌叔华拜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师,用英语写出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由桂冠诗人萨克威尔·威斯特作序,在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发行《古韵》,以最为直接的方式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 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形式, 写下了中国现代出版发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页。
凌叔华从小师因为绘画天赋异禀有机会让他父亲给她找机会师从名师宫廷画师缪素筠、 花鸟画家王竹林、齐白石习画,而后凌叔华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学画, 为她日后的绘画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以在《古韵》的第一部分《凌叔华的画簿》收录了17 幅水墨画和正文中配合小说情节的应景的8 幅插图,山水画和插图彰显了中国画的魅力作者“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凌叔华的主张),同时结合文字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个“古韵犹存,不绝于耳”的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无论小说的工笔还是写意皆为画界名家所称道,《古韵》由水墨画所展示的雅风秀韵,恰与《古韵》叙事相呼应, 在英国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诗意的古老文明的国度。正文中的7 幅自画的白描插图:封面插图是我和义母放风筝;第一章自画插图:每天早饭后,马涛都带我出去逛;第三章自画插图:许多头戴草帽的人弯腰在田里劳作,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黄水仙花;第五章自画插图:我们北平的家;第七章自画插图:爸写完两个条幅,把他们贴在墙上。 他走远一点看了好一阵,然后把它们调换位置,又看了好一会儿。 我不止一次看他这么做,可又不知为什么。 第八章自画插图:五妈帮妈梳头,妈也帮她梳;第九章自画插图:我和贲先生;第十二章自画插图:老周带我去隆福寺。这7 幅插图分别对应《穿红衣服的人》《搬家》《中秋节》《一件小事》《阴谋》《贲先生》《老花匠和他的朋友》 《义父义母》等章节,这些章节都描述作者孩童记忆中比较亲近或印象最难忘的人, 如义父义母、贲先生、马涛、地里劳作的农民、父亲、五妈、母亲、老周、我,插图巧妙地配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房四宝、园林庭院、节日习俗、田园风光等插图,图文互文,呈现出旧北平浓淡相间的风貌风俗,直观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北平文化,帮助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除了7 幅插图, 凌叔华在《义父义母》 中通过“我”义父义母的交往的个人生活经历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深层文化——古典音乐及古典音乐背后的故事和古诗词对“我”的人生影响和治愈的魅力,义母为了让“我”理解“音乐是表达感情最美的方式和好的音乐都是发乎人的真性情”给“我”讲《高山》和《流水》和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广陵散》和嵇康、《普安藏》和《彻堂藏》与普安的故事。 从而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诗文传达中国人乃至人类所有的大美、至善的形象,在“我”的北平记忆中鲜活且动人, 也让读者有种种完美生命喷薄而出的感受。 在《老师与同学》中凌叔华通过“我”的个人学习的经历向西方读者将贲先生教的“印在脑海中”的六首古诗“和四篇古文”的英语译文一一列出,让中国古典诗文的丰富情感、 自由心灵在英语的声音中继续打动西方读者。 此外借他们的老师张先生之口讲述了先秦诸子的重要性以及对凌淑华自己产生的影响,以此向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中“水下冰山”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
目前围产医学技术迅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逐渐增加。但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而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其发生脑瘫可能性越大。其中甲状腺激素对脑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在早产儿甲功异常中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最为常见,但国内外学者对THOP是否对早产儿神经系统有影响暂无定论。故本实验研究THOP与脑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和神经行为相关性研究,进一步探讨THOP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中国人特别是当时的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不宜盲目吹嘘西方,瞧不起中国的一切,不能忘却了与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齐肩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哲学家,铭记他们的成就;张先生说《孟子》中有许多类似于现代民主国家的政策,孔子叫人尊老爱幼,而孟子提出“社会应该赡养老人,施教青年,衣食足而后知礼节,国家的功德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现代观念。同时凌淑华提到以她当时的年龄还不能完全理解孔子孟子的学说, 可是因为钦佩张先生的学问、见识而能牢记老师他所讲的,并痴迷地悦读张先生送给她的《庄子》,并终生难忘《庄子·外物篇》中的文字,苦思冥想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 而且说服了同学也悦读《庄子》。
伍尔夫曾在她的随笔《三枚金币》中以一位局外人的口吻说:“‘我们的祖国’ 长期以来把我当奴隶;褫夺了我接受教育的权力, 也剥夺了我拥有国家的权力;如果我和外国人结婚,‘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我的了。 ‘我们的祖国’ 剥夺了我自我保护的方式……事实上,作为一个女性,我没有国家;作为一个女性,我不想要任何国家;作为一位女性,全世界就是我的国家。 ”这和父权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言说是背道而驰。 伍尔夫以为一个英国女人在表达爱国主义之前应该问问自己,“实际上到底有多少‘英格兰’是真正属于她的”。 据此观照,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延展了女作家们的视域, 使凌淑华和伍尔夫、范妮莎·贝尔和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跨越空间、 国界和不同民族间的藩篱构建女性文化共同体的狭窄的艺术之桥,在凌淑华和伍尔夫、范妮莎·贝尔和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所架构的跨文化的女性主义文学的桥梁,助力凌淑华走向世界文学的舞台,进而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反观当今全球化时代,伴随着知识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无中心的状态, 这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登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加上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话语在世界的缺席状态渐渐得到弥合,凌淑华通过英语写作和书法绘画凭借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范妮莎·贝尔和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搭建的狭窄的艺术之桥使得《古韵》挤进世界文学,并获得认可和褒扬, 为21 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诉求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输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