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和发展对策

2023-09-07 02:16朱志明刘庆长张文木章琳俐缪中纬辛清武黄勤楼郑嫩珠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鸡种保种场保种

朱志明,刘庆长,张文木,章琳俐,缪中纬,辛清武,李 丽,黄勤楼,郑嫩珠*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13;2.长汀县农业农村局,福建长汀 366300;3.德化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德化 362500]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随后2021 年和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一定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支持种业发展,为种业发展做了顶层设计。

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1],畜禽种质资源作为畜牧业的“芯片”,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2,3]。要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畜禽种业翻身仗,夯实畜禽种业振兴根基,促进畜禽种业振兴,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是关键[4]。畜禽种质资源的种类、群体数量、生产性能、区域分布和保护利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5,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变,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面临形势越来越严峻,畜禽种质资源的群体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地方品种消失和灭绝的风险逐渐加剧,畜禽种质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5,6]。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地区,面海靠山,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气候以及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畜禽种质资源。这些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等特点,是培育新品种(配套系)的原始创新素材。保护开发地方优质种质资源,构建以地方品种为核心的特色优质畜牧业,对推动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8]。本文基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主要阐述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鸡品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旨在能更好地推动福建省特色家禽产业的快速发展。

1 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丰富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15~22.5℃,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mm。福建省境内峰岭竦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80%以上,因此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9]。全省内河水系密布,河流众多,境内共有29 个内河水系,633 条河流。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养禽传统历史孕育了福建省丰富而优秀的地方鸡种质资源(表1 和图1)。这些地方鸡种质资源大多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嫩、风味好等特性[8]。目前,福建省已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委员会认定的地方家鸡种质资源有8 个[6],包括河田鸡、白绒乌骨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闽清毛脚鸡、象洞鸡、漳州斗鸡、闽南火鸡,其中河田鸡、白绒乌骨鸡、闽清毛脚鸡3 个鸡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国家重点品种资源保护对象。按地方鸡种质资源分布大体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沿武夷山脉从北到南走向,分布着河田鸡、金湖乌凤鸡、象洞鸡;另一条线是沿海一条线,分布着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和闽南火鸡。漳州斗鸡和闽南火鸡是由国外商人、传教士以及海外华侨通过交往而引进的鸡种,然后经当地百姓几百年驯化后孕育形成的福建特色地方鸡种[10]。这些独特的地方鸡种质资源是培育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和创新利用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也是促进福建省家禽业高质量发展的珍贵素材。

图1 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

表1 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分布情况

2 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2.1 保护方式

地方鸡的保种方式主要是保种场和基因库活体保种[11]。福建省因地制宜,结合本省实际出发,现阶段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主要采取活体保种,在原产地或主产区建立以保护本地鸡种为目的的保种场或原种场。当前,福建省地方鸡活体保种有2 种模式:一是依托当地国有企事业单位保种[4]。保种场由财政资金投资建设并下派专业人员负责保种场的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采用此模式的为国家级河田鸡保种场。二是依托民营养殖企业保种。保种场或原种场主要由养殖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并自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福建省地方鸡保种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使用这种模式的有象洞鸡、白绒乌骨鸡、德化黑鸡、闽清毛脚鸡、金湖乌凤鸡、漳州斗鸡等6 个品种。闽南火鸡至今未建立规范的保种场,仍处于合作社、养殖户自繁自养状态,尚未开展系统的保种选育工作。目前承担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工作的单位有7 家:国家级河田鸡保种场、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泰宁县营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平凤奔象洞鸡发展有限公司、莆田壶山养殖有限公司、福建同一农牧有限公司、漳州市芗城区漳州斗鸡繁育协会,分别承担河田鸡、德化黑鸡、金湖乌凤鸡、象洞鸡、白绒乌骨鸡、闽清毛脚鸡和漳州斗鸡的保种工作。

2.2 保护现状

2.2.1 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为了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早在1994 年国务院就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加强种畜禽管理的补充通知》[12,13]。2006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明确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6,14]。2007年,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论证及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咨询工作[15,16]。

福建省历来高度重视畜禽地方品种的保护,2003 年开始福建省将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扶持兴建地方畜禽保种场,使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6]。2005 年,福建省将“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列入财政资助,为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提供了相应的工作经费[6,14]。2007 年福建省颁布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使福建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工作有了法制化的保障[6]。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了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2.2.2 开展地方鸡种质资源动态监测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畜禽遗传资源的数量、分布和种质特性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呈现动态变化。为了掌握种质资源真实状况,福建省多次对地方畜禽种质资源进行过调查。早在20 世纪80 年代,福建省就参加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并于1985 年出版了《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6,10,14]。2005 年,福建省作为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4 个试点省之一,又开展了新一轮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对全省34 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发掘[17]。2018 年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编写了最新的《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志》,翔实记载了福建省8 个地方鸡种质资源最新状况,为制定地方鸡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制定家禽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培育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 年,按照农业部部署福建省启动了福建地方鸡(特禽)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及时摸清地方鸡(特禽)的遗传资源动态变化,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

2.2.3 保护和开发状况

福建省地方鸡种中,多数品种未得到系统选育,生产性能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产蛋量少、生长速度慢,在优质没有优价的情况下,养殖效益较差,导致了部分鸡种饲养数量减少。此外,由于国内外高产、快长鸡种的引进,地方鸡种被杂化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从外观上难以识别,比如纯种饲养量大幅度减少的闽清毛脚鸡、白绒乌骨鸡、闽南火鸡等;漳州斗鸡亦受到东南亚的越南斗鸡、泰国斗鸡等引进品种的影响,呈现被血缘不清被杂化的现象,保种形势较为严峻[6,14]。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种业安全,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福建同一农牧有限公司承担了2021 年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福建省闽清毛脚鸡遗传资源保种场项目的建设。闽南火鸡保种场的建设纳入了地方政府的规划,将由漳州市龙文区洛滨永华火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该项工作。得益于长汀县政府的重视,以“养好一只鸡、撑起一产业、致富一方人”为发展目标,河田鸡列为长汀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振兴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2022 年,长汀县已建成1 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河田鸡保种场),7 家河田鸡扩繁场,20 多家年出栏5 万羽以上的商品鸡场,培育出6 家市级河田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由保种场-扩繁场-商品鸡场构成的河田鸡良种繁育体系[18]。2022 年河田鸡出栏数量显著增加,出栏量达1000 万只,全年出栏数在福建省各地方鸡中排名第一,是福建省地方鸡开发利用最成功的地方鸡种。

2.2.4 种质资源保护逐渐标准化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畜禽标准化养殖。为了使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道路,部分资源保护单位先后制定了相应的品种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省地方标准,为保障地方鸡优质化和打造地方鸡品牌化奠定基础。2006 年,莆田市制定了白绒乌骨鸡福建省地方标准综合体,包括《白绒乌骨鸡 品种》(DB35/T 661-2006)、《白绒乌骨鸡 商品鸡》(DB35/T665—2006)及其相配套的《白绒乌骨鸡 孵化技术规范》(DB35/T 662-2006)、《白绒乌骨鸡 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35/T 663-2006)、《白绒乌骨鸡 卫生防疫技术规范》(DB35/T 664-2006)和《白绒乌骨鸡 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35/T 663-2006)。同年,德化县制定了德化黑鸡相应地方标准综合体,包括《德化黑鸡品种》(DB35/T 695-2006)和《德化黑鸡》(DB35/T699 -2006)及其相配套的《德化黑鸡 孵化技术规范》(DB35/T 696-2006)、《德化黑鸡 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35/T 697-2006)、《德化黑鸡 卫生防疫技术规范》(DB35/T 698-2006);2010 年,德化县完成了《地理标准产品 德化黑鸡》(DB35/T 990-2010)的制定,并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08 年,长汀县制定了河田鸡福建省地方标准综合体,包括《长汀河田鸡 品种》(DB35/T 869-2008)、《长汀河田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35/T 870-2008)、《长汀河田鸡》(DB35/T 871-2008)。这些地方标准综合体基本涵盖了品种、饲养管理技术、卫生防疫、孵化技术规范等,对提高福建省地方鸡产业标准化水平,推动地方鸡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地方鸡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地方鸡近亲繁殖现象,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地方鸡的生产性能指标有所变动,因此,有必要对地方鸡标准进行重新修订。2019 年,《长汀河田鸡 品种》(DB35/T 869-2008)被废除,重新修订了《河田鸡品种》(DB35/T 869-2019)。2021 年,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废除了《德化黑鸡品种》(DB35/T 695-2006)和《德化黑鸡》(DB35/T699—2006),并重新修订了《德化黑鸡 品种》(DB35/T 695-2021)。为了保护象洞鸡,2022 年武平县制定了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象洞鸡 品种》(DB35/T 2079-2022)地方标准。尽管,福建省部分地方鸡种制定了相关地方标准,但仍缺乏对诸如漳州斗鸡、闽清毛脚鸡、闽南火鸡、金湖乌凤鸡等品种的地方标准,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相应标准的制定,促使地方鸡市场的竞争更加规范有序,更好地保护农民、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3 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保种经费投入不足

众所周知,种质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福建省各地方鸡种质资源的保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品种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为主,缺乏地方市、县级财政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尽管福建省在2003 年就将资源保护经费纳入省财政专项资金,但投入的保种经费有限,导致多数保种场群体规模小且单一、基础设施简陋,保种经费的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保种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地方鸡种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生产效益差、经营困难,开展保种选育工作难度很大,开发利用前景受限,多数品种仅能维持最大限度的群体数量保种,甚至出现保种举步维艰的状况。

3.2 保种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除了国家级河田鸡保种场、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德化黑鸡保种场是近几年建设外,其余5 个鸡种依托养殖企业保种,这些养殖企业的保种场所属于早期养殖场改扩建,从场地选择、场区布局、栏舍设计等均存在落后和不足,且使用年限较久,舍内设施设备严重老化,难以满足保种育种工作新要求[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养殖技术和养殖设备不断更新升级,保种场改建、扩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3.3 保种技术力量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方法主要是活体保种,保种效果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水平、群体规模、留种数量、性别比例、配种方法、世代间隔等,特别是技术水平的影响[4]。人才缺乏严重制约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由于待遇低、条件差,难以引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保种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且流失严重,全省7 个地方鸡种的保种场专业技术人员均保持在1~2 人。保种人才的缺乏和老化,导致了如漳州斗鸡、闽清毛脚鸡的性能测定、系谱登记等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成效和产业发展。

3.4 开发利用力度欠缺,创新机制不足

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优异种质资源和优势性状基因的研究不够深入、发掘利用滞后,创新机制不足[14]。大部分地方鸡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仍旧停留在纯繁供苗、活鸡售卖或冰鲜售卖的自产自销初级阶段,特色禽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产品附加值没有体现。地方鸡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种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利用地方鸡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配套系)的良种培育工作严重滞后,目前福建省还没有一个地方鸡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

4 福建省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畜禽种质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展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吸取福州黑猪和平潭黑猪灭绝、福安花猪濒临灭绝的教训,意识到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制定地方鸡种质资源保种扶持政策和相关配套法规;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财政专项保种资金,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资金投入充足;积极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承担种质资源保护任务,参与保种场的建设,完善保种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高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保种场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提升资源保护安全;加快建立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表彰奖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参与种质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成就感。

4.2 引进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是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的关键。当前,福建省从事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的基层工作专业人才很少,且年龄偏大,缺乏年轻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难以推进地方鸡可持续发展。保种场大多远离人口较为集中的市区(县城),通常建在较为偏僻的山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待遇低、职称晋升难,难以引进人才。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引进年轻的专业人才力度,壮大并优化种质资源保护人才队伍,提升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人才老龄化问题,比如制定具体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和待遇补助、津贴,对从事种质资源保护的人才在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给予适当倾斜,在政策允许的项目中提取间接经费作为奖励。此外,选派长期从事畜禽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对各保种场进行现场指导,不定期组织畜牧兽医专家多渠道、多方式对保种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实用技术讲座、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等培训工作,提升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4.3 加强科企合作,提升科技支撑

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深化科企合作。立足地方鸡种质资源,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技术含量,进一步加强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创新、高效养殖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探索保种新方法,积极开展地方鸡的分子保种研究,构建分子系谱,制定科学的选种选配计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分子辅助保种策略;深度开展地方鸡耐粗饲、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种质特性研究,开展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挖掘影响地方鸡优异性状的调控通路、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助力种业创新,为福建省地方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4 加快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

俗话说“无鸡不成宴”,保护好优良地方鸡种,才能吃到美味的鸡肉。种质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和利用,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地方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地方鸡养殖利润低,市场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多数地方鸡生产性能较差、养殖方式传统落后、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这些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地方鸡的开发利用。

在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上,需要加快地方鸡的开发利用。一是要充分认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性,大力提高地方鸡的生产水平。地方政府、养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要开展长效合作,建立健全地方鸡良种繁育体系,在不影响地方鸡特色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化高效养殖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切实促进地方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地方鸡保种场的建设和改造,扩大地方鸡的饲养规模,并有计划地在保种场开展提纯复壮、性能测定、种质评价及开发利用。三是加快传统养殖方式转变,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四是各地市县成立地方鸡产业协会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加速供销一体化经营,在总结推广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农村分散饲养的养殖户采取形式多样的联合经营机制,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五是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鸡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电子商务生态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支持各地方鸡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河田鸡、白绒乌骨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闽清毛脚鸡、象洞鸡、漳州斗鸡、闽南火鸡等地方鸡种商业化、产业化开发。

5 小结

福建拥有丰富的地方鸡种质资源,是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了解福建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才能更好的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推动福建省特色家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猜你喜欢
鸡种保种场保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保种育种场种牛编号方法与应用
从鸡种识人
CENPA基因在不同鸡种上的序列比较分析
山西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现状与对策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不同鸡种DM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利用MHC B-L基因外显子2分析部分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态性
罗非鱼保种越冬三个方式
200万元保种选育里岔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