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不止不休》于2020年制作完成,在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崭露头角,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影迷关注和追捧。该片作为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独苗,一举获得了第七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在蛰伏三年之后,《不止不休》于2023年3月24日于国内上映,一经上映,便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不止不休》因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被业界视为继《我不是药神》后又一部罕有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佳作。该片在剧情叙事策略与选择、叙事结构与模式以及视听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上皆采用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艺术创作方法,旨在真实地反映社会,揭露事件真相,再现民众真实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精神,符合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典型叙事风格特征。同时,运用这种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契合了影片所要大胆表达的核心命题——探讨发现真相并揭露真相和关爱乙肝群体为他们大胆发声哪个更重要。本片在故事表达中所流露出的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体现出的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坚守创新,对当下以及未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和蓬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通过叙事策略与选择、叙事结构与模式、视听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三个方面分析《不止不休》的现实主义叙事策略。
关键词:《不止不休》;现实主义;叙事结构;长镜头;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239-03
(一)再现真实的社会背景
《不止不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3年的北京,彼时中国正经历激荡的社会变革,申奥成功、入世、非典……当时互联网尚未兴起和普及,报纸是当时社会最权威的媒介。在这种媒介环境之下,影片的主角韩东出场,他是个有着极高新闻理想的高中肄业生,因一篇关于污水整治报道的帖子受到知名记者黄江的赏识,被破格录用成了一名实习生。怀有崇高新闻理想的主人公韩东,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撼动并影响整个社会。体现在影片中,一是山西黑煤窑坍塌事件,让他意识到身为新闻人对真相的职责;二是乙肝代检事件,让他沉入揭露真相和为乙肝群体发声的终极反思。这两起事件激发了韩东身为一名记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
所谓的真实事件改编,就是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基于真实生活,真实发生,呈现给观众的是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东西[1]。当真实事件进入艺术话语结构时,会触发人类探寻符号意义的开关,并借具体的艺术形式对当代人的心理结构、认知模式等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2]。
《不止不休》以中国乙肝群体遭受歧视现象为创作蓝本,旨在触及社会隐痛,推动社会现状发生变革。 20世纪初尚未出台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默默承受着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深陷对自身无法认同的挣扎中,只有极少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如张先著、周一超敢于站出来为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抗争。
影片中的人物是有现实生活原型的,主人公韩东的人物原型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韩福东,2003年他在走访调查后,在报纸上写了一篇《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描写了近一个亿的乙肝患者在就业、上学等各方面面临赤裸裸的歧视,而这篇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在3年后改变了这1亿人的命运。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张博的原型是张先著,2003年张先著参加公务员考试,综合成绩名列第一,但因被检查出有乙肝病毒,被宣布体检不合格不被录取。张先著愤而起诉芜湖市人事局,这就是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3]。
(一)单一线性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结构就是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展开,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完整性[4]。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情应契合传统的单一线性叙事结构,以保证影片剧情走向的逻辑性、线索明了。影片以主人公韩东为核心,围绕韩东两次深入社会底层进行新闻调查来展开叙事。第一次前往山西黑煤窑调查坍塌事故,让他明白身为一名记者应负有的揭露真相的职业使命。第二次独自对隐蔽的血液代检的非法行为进行调查,从而牵引出隐藏在代检背后的乙肝歧视的社会现象。韩东开始反思究竟是真相重要还是保护他们的隐私更重要,最后韩东坚定地选择撤稿,以保护乙肝群体的隐私和社会权利。
以韩东的两次新闻思想转变为线索,通过线性的叙事走向和结构,将整个影片的剧情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不止不休》用这种单一简洁的起承转合方式和清晰明了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无须费神便可理解剧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解码需求[5]。
(二)传统戏剧化叙事模式
从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的结合上来看,《不止不休》融合了时空发展顺序的线性叙事结构和传统戏剧化叙事模式,叙事整体上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组织故事情节的时空线索,推进情节发展,以韩东新闻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主要线索,串聯故事链条[6]。影片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戏剧元素,按照戏剧舞台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传统戏剧化进程,分别设置了进入京城时报当实习生、同资深记者黄江前往山西黑煤窑调查、独自深入血液代检事件调查、经过深入思考毅然决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大胆发声这四个关键情节点,每个情节点都伴随着强烈情感的统一释放,将剧情冲突带来的痛感指数放大,制造共情感和刺激感,引发观众与剧中人物的痛彻共鸣,进一步引发观众深入思考。
此外,影片在叙事中加入了大量的卫星事件,它的作用是丰富、填补、推进核心事件,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它与核心事件的关系,犹如衣服饰物和人体的关系[7]。例如,主人公韩东合租的房子失火、韩东的女朋友居住在仓库里、张博借宿在朋友的大学宿舍里等情节,清晰地展现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塑造立体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为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这些卫星事件起到了丰富叙事情节、展现人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和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
(一)运用长镜头再现人物形象与生活
巴赞曾提出,电影应该是现实的“渐近线”,为了无限接近现实,应当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这样才能保证事件过程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富有真实感[8]。同时,长镜头的加持和运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影片画面呈现的纪实风格,丰富影片现实主义题材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影片开头部分便运用长镜头展现韩东女友所居住的小仓库,同时通过这种缓慢的移动长镜头记录韩东和女友用水桶去接屋顶塑料布积水的画面,用镜头语言再现了北漂青年的生存环境。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长镜头是韩东随记者黄江前往山西矿井后,用长镜头展现了矿井工地的恶劣环境和山西的环境风貌,具有一定的纪实美感。长镜头作为一种特殊的镜头语言,不仅不会破坏整部影片时间、空间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有利于观看者代入角色和理解剧情[9]。“摄影的美学潜在特性在于揭示真实。”[10]揭示现实同样离不开手持摄影的记录方式,影片基本不使用固定镜头拍摄,而是采用手持拍摄,拍摄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镜头晃动感,加强了影片的现实主义纪实风格影像气息。此外,摄影师在拍摄中经常转换焦点,根据画中人物间的关系、对话转换焦点,以表达一定的情感内涵。
(二)影像档案式的“逼真性”段落
真实的影像资料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影片的纪实感,最大限度地展示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原始状态[11]。合理适当地在影片中穿插影像档案资料,可以满足观众对影片纪实美学的期待,增强影片现实主义的纪实美感和人文格调。
《不止不休》在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了大量影像资料式的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采访段落,这些采访影像并非过去那个年代的真实采录,而是在后期创作时刻意营造的一种风格影像,以追求纪实主义的美感。这些采访段落区别于影片其他部分,极具影像资料独特的纪实风格。这些采访片段采用4∶3胶片拍摄的画面尺寸,同时画面上附加颗粒质感,降低画面的清晰度和饱和度,呈现出一种褪色的胶片复古感。在人物声音处理上也降低音频音质,经过独特处理过的画面和音频结合,就形成了极具逼真性的影像资料式的独特段落。适当穿插这些逼真性的采访片段,造就了《不止不休》这样一部极具纪实美学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三)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传达
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指出超现实主义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形成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12]。在《不止不休》中有两处超现实主义的剧情片段。第一次是韩东手中的那支笔漂浮起来了,那个飞起来的笔又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画面连接在了一起。导演王晶在一次采访中对这个超现实主义镜头解释道:“当我们决定要拍一个以2003年为时代背景的故事的时候,必然要从我们的集体记忆里去选取那些典型符号。我隐隐地觉得杨利伟先生成为中国第一个太空人这件事情,承载着一种宏大的集体梦想的叙事。它又好像跟我们电影的主角的叙事是相关的。”不难看出,杨利伟与韩东的笔相连接这一超现实主义意象表现了韩东的新闻理想的伟大,他们在宏观意义上是相同的爱国主义本质,也更生动地塑造了韩东这一时刻充满正能量的新闻媒体人形象。同时,引用杨利伟这一伟大的时代标志作为这一超现实镜头中的历史符号,可以唤起观众的集体时代记忆,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代入式体验。第二次是影片末尾,刊登着韩东发表的“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的报纸,漂浮在充满阳光的空中。飘浮的笔代表着身为记者的韩东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与坚持,而飘浮的报纸则更是他对正义与善良的意象体现。
超现实主义電影不像现实主义艺术那样追求现实世界的真实表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目的在于对真实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表现[13]。虽然这两处超现实主义所营造的场景和逻辑并非真实,缺乏真实性传达的纪实思想,但从情感真实性表达来看,这两个片段所流露的情感尤为强烈、真实自然,观众可以深刻感知韩东的昂扬情绪与高尚精神。两处超现实主义镜头相互呼应,深化了影片《不止不休》的中心主题:“总有人为世间不平事,一腔热血,不止不休”。
现实主义电影的追求是展现现实社会生活,批判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运用简单的视听语言,来还原最本真的世界[14]。
影片《不止不休》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髓在于以社会中的小人物为出发点,以平民视角展现社会底层真实的生存空间,为的是消除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歧视,不仅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所面临的歧视,也延伸到学历、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广泛的社会歧视,这些歧视现象在当今仍是社会的一大隐痛。《不止不休》想借对乙肝歧视这一社会问题的重新回溯,引发社会各界展开广泛讨论,就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集体反思。同时,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观众,更在于其达到一定思想深度的同时做到了艺术精湛与制作精良[15]。
《不止不休》从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事件着手,将社会新闻事件转变为文艺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紧扣社会与民生痛点。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止不休》有清晰深刻的主题意蕴传达、简洁完整的叙事结构模式、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思,从而引发社会对乙肝歧视这一社会不良现象的重新讨论和思考。《不止不休》进一步发展延伸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内涵,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艺术美感和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定静琳.关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创作策略的几点思考[J].今古文创,2021,93(45):87-88.
[2] 赵禹平.论当代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的二次叙述[J].符号与传媒,2023(1):165-177.
[3] 黄毛旺.张先著:乙肝制度歧视因他止步[J].法制资讯,2008(12):79-82.
[4] 付文静.《我不是药神》对当下现实主义电影成功的启示[J].艺术评鉴,2021(22):165-167.
[5] 郁轩,孔璇,肖涛.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分析: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新闻传播,2020(17):27-28.
[6] 刘丽媛.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取向:对比《我不是药神》和《江湖儿女》[J].视听,2020(9):104-105.
[7] 薛佳鹏.初探电影《无人区》中的叙事语法:由“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识别及关系说起[J].视听,2015(8):145-146.
[8] 孙宜君,陈家洋.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109-113.
[9] 刘禹尧.浅析长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J].北方传媒研究,2022(6):61-64.
[10] 崔君衍.电影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
[11] 段建国.“影像资料”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和价值[J].记者摇篮,2013(12):57.
[12] 魏松云.“超我”与“本我”:当代电影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实践[J].电影评介,2022(10):55-57.
[13] 余懿.浅析超现实主义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和意义[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3):47-51.
[14] 宋依利.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发展的引导性探究:以《少年的你》为例[J].采写编,2022(3):161-162.
[15] 苏漾.现实主义电影与商业元素的新结合: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声屏世界,2020(10):50-52.
作者简介 肖起航,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