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要: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有较大变化,“常见的量”等相关内容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安排在“综合与实践”中。因此,用新理念指导旧教材的使用,体现教学新思路值得教师去探究。以“欢乐购物行”为主题,以“人民币学习”为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大单元整体规划设计,值得一线教师去探索。从实践角度来看,将活动、作业作为课程中的主要环节,实现作业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是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欢乐购物;整体设计;作业实施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我们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吹响了开展新实践的号角。数学新课程内容从整体视角上没有变化,仍然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贯穿各学段。相比较而言,我们发现“综合与实践”较之上一版变化最大。它不仅增加了每学期的课时数,更是将之前“常见的量”等相关内容,如“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认识方向”等知识的学习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计在“综合与实践”中,体现了教学的新思路。
在新版课标中将主题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另一类是“運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根据“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内容特点来看,此内容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新授课中,显然属于第一类内容,这也是学生首次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开展学习人民币知识的尝试。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开展大单元整体设计是结构化教学的体现,而主题活动也可以看成是大单元教学的具体体现。如何用旧教材来体现新理念,上出“综合实践”味呢?我和我的团队开展了探索。
1.原教材设置。
“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在现有教材中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之后,结合生活,进一步体现数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简单计算,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十进”关系的理解。
2.现实问题及调整措施。
我们开展基于现实的购物活动,就需要给物品定价。如果仅仅局限于20&以内的加减法或整十数加减法计算,都不符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活动受限。人民币计算常常涉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而“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这部分知识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鉴于此,我们建议调整教学顺序,延后人民币的计算教学,也就是调换五、六单元的教学顺序。这样的设想也可以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得到验证。该版教材的“认识人民币”要实现的知识目标与人教版教材基本一致,但呈现的时间不同,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进位、退位)”这两个单元之后进行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学生具备这部分知识,就会消除计算难度的牵绊,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子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少会看到人们使用纸质人民币,这为这一单元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甚至,在备课初期,有的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什么要安排在这一册,以及这一内容学习的现实意义产生了质疑。
深入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会发现:人民币的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人民币的单位与十进制计数单位具有一致性,人民币计算法则与数的运算法则相通。虽然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少了,但设计货币时所运用的“十进制”原理,以及币值背后所承载的数学思想等仍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学习“认识人民币”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这一层面,教师应从“智慧”的高度重新思考“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无疑为我们开展大单元的主题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在保留现有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我们以结构化思维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业标准”建议,我们设计了“欢乐购物行”的单元主题及整体课时规划(见表1)。
任务一:为基础课程,也可称为“种子课”,因为它是学生开展自主、自由购物重要的知识储备。本课时重在引导学生据“需”而“学”,即产生辨认人民币面值的需求,学会关注人民币上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给人民币进行分类,认识人民币单位。同时,借助计数器,沟通“元、角、分”与“百、十、个”的内在联系,感受“数”与“量”十进关系的一致性,体会“1元=10角”“1角=10分”。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初步渗透“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代数思想。
本课时,主要分成三个板块:
(一)引出活动主题,开启知识储备
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跟随爸爸妈妈购物的经历吧!如果让我们亲自来做收银员和当小顾客,在售卖或者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增长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理财能力,你是不是很期待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即将打造“欢乐购物街”,我们的“欢乐购物行”主题活动也即将开启。你觉得要购物,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什么准备呢?
生:要准备钱。
师:对,付出与货品价值相等的钱,才能买到我们需要的货品,因此,“钱”也叫“货币”。每个国家的货币名称都不同,你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叫什么吗?对,就叫人民币。
【设计意图】提炼出人民币是货物交换的必要媒介,渗透等价交换的道理,引发学生探究热情。
(二)分类聚焦面额,彰显数学本质
1.交流分类中,聚焦按面额分类,掌握辨别方法。
展示学生课前预学作业,讨论:你知道这些同学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吗?对比观察,谁的分类标准最有“数学味”?
结合按币值分类的情况,认识人民币的3&个单位并交流怎样区分不同面额的方法。
2.梳理完善,了解不同货币单位包含的面额。
分币:有几种面额?1分2分5分
角币:有几种面额?1角5角
猜想:元币有几种面额?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3.观察发现图片中这些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在不同分类选择中,引导学生发现决定人民币价值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和数值。初步体会辨认人民币面值的方法,不仅要看人民币上的数值,还要看它的单位。这样不断精炼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建构过程。交流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三)沟通币值关系,感受方法统一
1.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回忆旧知:同学们想一想,借助计数器,我们是怎么数数的呢?
生:个位上一个一个数,10个珠子,可以用十位的1颗珠子表示。10个一=1个十。
生:十位上一十一十数,10个珠子,可以用百位的1颗珠子表示。10个十=1个百。
师:10个一可以换成1个十,10个十,又可以换成1个百,那1个百可以换成几个一呢?1个百=100个一。
师点拨: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计数器变成人民币计币器,从右侧起,每一位的珠子分别表示1个一、1个十、1个百。相应的,从右侧起,每一位的珠子也可以分别表示1分、1角、1元。(在计数器上贴上“分、角、元”三个单位。)
教师与学生一同1分1分数,感受10个1分是1角。10分=1角;再一同1角1角数,感受10个1角是1元。10角=1元。
点拨:&同学们,通过刚才一个一个数数,和一分一分数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满十进一10分=1角,10角=1元。
师:那1元可以换成多少分呢?10个10就是100,1元=100分。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来突破难点,发现人民币的单位与十进制计数单位具有一致性。运用数的组成来转化人民币单位,实现结构化迁移。
任务二:为发展课程。有了“基礎性课程”做铺垫,在“发展性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施展身手”。“购物小热身”一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气球店”中购物,由于是自主选择,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自然会遇到例如5角+8角的问题。在探究怎么付钱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带来的方便,借助计数器进一步沟通了人民币量的计算与百以内数的运算之间的关系。
“翻转大变身”一课时中,学生准备好自己想售卖的商品,贴好标签,在4人小组内购物,分别感受收银和顾客不同身份,进行人民币计算方法的强化,突出对“找零”问题的处理。
“购物大智慧”一课时中,将在班级打造“欢乐购物街”,学生将进行流动购物,上下半场互换角色,进一步体会“买”和“卖”不同的思维过程,并且在小组中核验自己购物总金额(2~3样物品)与初始金额50元或100元(学具人民币)是否吻合。在反思购物体验过程中,增长实践智慧,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
新课程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课上课下应实现联动。所以,作业设计也是单元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强调“大课程”,教学活动、作业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在本次主题活动中,这一点得到很好的凸显。我们制定了单元作业总目标:在分类整理中认识人民币单位,增强对常见商品价格的直观感受;理解人民币与物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原则,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初步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代数思想;在购物中能进行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人民币“量”的计算与“百”以内“数”的计算的联系,能进行人民币简单的计算,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初步了解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及部分现代国家的货币及货币单位,促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及科技发展意识,增强国际视野。具体课时规划见表2:
任务三:为拓展课程。这样课程的设计,更离不开单元作业的整体配合。因为主题活动中很多方面仅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手段实现会略显单薄,更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联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在货币博物馆课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自主或和家人一同了解货币发展的历史,学生知道了很多“货币之最”。同时,学生在了解货币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了时代的进步,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形成了初步的金融素养。
在单元“长作业”项目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生的实践作业可写、可查、可讲、可演(见图1)。
在本主题活动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交流自己的收获,以及今后还想探究的相关内容,实现“课已止”,而“学未止”。
总之,以“单元”进行作业安排,不仅可以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还可以有效提高主题活动学习效果,从而成为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形成和应用数学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等多元价值。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