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 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在规模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规模化养猪的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也在逐渐增加和加重,给当地养猪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给当地养殖户防治猪疫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针对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的發生及危害情况,重点阐述了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非洲猪瘟及猪腹泻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 猪;疫病;防治措施;辽宁省西北部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59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该省东北部与吉林省接壤,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通道。借助农牧交错带的区域、资源及政策优势,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国家生猪市场,随着我国猪肉市场价格稳中有升,该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21年初,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生猪存栏量超过13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22万头,生猪出栏量53万头。生猪产业项目不断升级,生猪产能持续增加,但是一部分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或者农户对生猪疫病防治的方法和技术的了解不足。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猪的疫病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原有的病原体和病菌开始发生变异,出现了很多新的疫病和新的病原体。而在规模化猪场,疫病一旦形成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提高了生猪的死亡率,对养殖企业和农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非洲猪瘟及猪腹泻病等成为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的主要疫病,而且在当地传播范围广、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成为制约当地生猪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生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仅对增加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帮助,而且是促进当地生猪规模化养殖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猪口蹄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1.1 发生特点
猪口蹄疫是一种由易发生变异的病毒引起的生猪疾病,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一般在每年的季节交替和冬末春初气温较低时易多发,以幼龄猪和未经免疫接种的猪群为高发群体。该病毒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0%、风速合适的情况下,该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100 km以上,造成附近动物及人类感染该病毒。猪口蹄疫的潜伏期较长,感病后仔猪和成猪在临床症状表现上略有不同。1)仔猪。染病后仔猪会发生急性水疱同时常伴有高温高热的情况,诱发病变导致仔猪死亡,或者一部分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仔猪在染病后会发生尖叫,出现不吃奶的情况,最终导致死亡。2)成猪。患病后成猪会在24~48 h内出现体温急剧升高的情况,第3 d成猪体温甚至会超过
41 ℃,患病猪的蹄部会出现4~25 mm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淡黄色的液体,在12~36 h内就会逐步溃烂,溃烂后的皮肤呈现红色的糜烂面并结痂,同时病猪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颤栗等临床症状[1]。
1.2 防治
对于猪口蹄疫的防治,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通常先做好猪舍消毒,随后做好强制免疫。1)猪舍消毒。猪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当地生产中通常采用有机酸或者过氧乙酸对猪舍进行消毒。对猪舍、周围生活环境、饲喂工具及猪可能接触到的地方都要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消毒工作每30 d至少进行1次。2)做好强制防疫。猪口蹄疫传播途径多,危害程度大,必须要进行强制消毒和免疫工作。要选择高效的猪口蹄疫疫苗,猪口蹄疫防治效果主要取决于疫苗的质量,包括疫苗中抗原含量的高低、疫苗的安全性、有效防护时间、防疫的密度等。因此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在猪口蹄疫的免疫程序上首先做了适应性调整,母猪每90 d免疫1次,免疫剂量为4 mL·头-1,后备母猪在产前需要加免1次,药剂剂量为4 mL·头-1,
仔猪首免的时间为9~10周龄,在12~13周龄时进行2免,15~17周龄时及时进行3免,免疫剂量为3~
4 mL·头-1·次-1,免疫剂量前2次少,第3次多。猪口蹄疫免疫接种后,及时注意猪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的检测,对使用灭活疫苗免疫的生猪,仔猪检测出3ABC抗体的阳性率不大于3%、种猪3ABC抗体阳性率不大于7%则认为是由接种疫苗引起,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2]。若后1次检测与前1次检测的感染抗体的阳性率差值大于7%,则可断定为感染阳性,需要对生猪采取相应措施。
2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2.1 发生特点
近年来,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在每年夏季,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率在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呈上升趋势,该病在猪群中发病急、传播快,在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猪群中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猪的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仔猪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超过50%,同时造成母猪的流产率超过30%,该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给辽西地区养猪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的规模化养猪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发过病的猪场中的发病率较高,在断奶至50日龄期间的仔猪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并且致死率也最高。该病具有3 d左右的潜伏期,发病时症状表现为高热稽留、皮肤发红、眼睑水肿、呼吸急促、食欲下降及大便干结等,部分还会出现后躯无力、呕吐等症状,仔猪一般在发病后5 d死亡。
2.2 防治
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规模化猪场针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时期及发病特点,在生产中主要采取接种疫苗和急性期中药防治2种措施。1)接种疫苗。在母猪产前30 d左右,对其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每头母猪的剂量为4 mL;种公猪每180 d进行1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免疫,剂量为4 mL·头-1;在仔猪23~25日龄时,用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进行免疫,剂量为2 mL·头-1,
为实现更好的免疫效果,在仔猪首次接种疫苗后的28~30 d再进行1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用量与首次接种剂量一致。2)急性期中药治疗。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需要加强猪舍通风,夏季降温,及时清扫粪污,注意猪舍消毒,经常采取用醋熏蒸的方式进行猪舍消毒。发病期要控制精料的饲喂量,适当增加青饲料,采取服饮中草药的方法进行应急治理。中药方剂的配方为生石膏120 g、生地黄30 g、水牛角60 g、黄连20 g、栀子30 g、丹皮20 g、玄参
25 g、知母30 g、赤芍25 g、连翘30 g、桔梗25 g、黄芩25 g、甘草15 g及淡竹叶25 g[3]。将重要配方粉碎后拌入饲料中饲喂或者将中药方剂煎水滤渣后加入自动饮水器中让猪饮服。用量按照猪的体重酌情使用,猪体重在100 kg以下时,投喂量1 g·kg-1;猪体重在100 kg以上时用量酌情递增,中药方剂需要连续投喂12~14 d,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非洲猪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3.1 发生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感染性和高致死率的猪传染性疾病,俗称“烂肠瘟”。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的规模化猪场中,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猪体温持续高热、皮肤出现许多出血点、化脓性结膜炎、大便干结等,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流行范围较广,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較大的经济损失。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的抗性较强,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并且在猪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均可感染,接触过病猪的人、畜、禽、虫及工具、车辆、饲料等均可以传播猪瘟。在当地,非洲猪瘟的流行及发生主要存在以下2个特点。1)散发流行且发病年龄小。由于当地大规模猪养殖场均进行了非洲猪瘟的免疫接种,因此非洲猪瘟发病规模较小,呈散发式而且感病的强度较轻,致死率较低,但是当地在3月龄以下的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在仔猪出生10日龄以内和断奶前后近2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症状温和且呈非典型性。母猪感病后,通常发生隐性或者潜伏性感染,不表现症状,但是易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及弱仔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妊娠期的感病母猪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伪狂犬病、呼吸道综合征及猪弓形体病等混合感染。猪瘟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通常有7~9 d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1 d。
3.2 防治
非洲猪瘟是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非洲猪瘟的防治重点就是要做好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并及时做好免疫注射。1)彻底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对受到污染的猪舍、运动场、饲养工具等均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的猪舍需要至少空置15 d以后才能进猪饲养。对于病猪和可疑猪要及时隔离,专人管理,并通过检查确诊和治疗,彻底治愈后继续隔离饲养15 d后放回猪群。2)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猪群的流动,减少疫病的发生,针对从外引入的种猪,需要在场外单独隔离饲养至少
30 d,期间要注射猪瘟疫苗,并确定无病才能混入猪群饲养。3)做好免疫注射。在发病前或紧急发病后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该疫苗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疫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的防疫手段,该疫苗安全性好,注射后不产生猪瘟的临床症状,不感染同群猪,也没有任何副作用,注射后18个月仍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保护率可超过95%,并且见效快,注射疫苗72 h后即可获得免疫力,在感病紧急接种后可迅速控制猪瘟的流行,是辽宁省西北地区防治猪瘟的最切实可行的
方法[4]。
4 猪腹泻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4.1 发生特点
猪腹泻病是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仔猪腹泻及断奶应激性腹泻是该地区最为常见的两类。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仔猪生长缓慢,饲料的报酬率降低,抗病能力下降,严重时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猪腹泻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1)传染性。主要表现为细菌性腹泻,主要是由于对猪舍的日常消毒工作不彻底,使母猪成为感染源,表现为排泄物呈红褐色血性稀便并且粪污中夹杂少量气泡、气味腥臭,在3~7日龄的仔猪中发病率最高,是导致仔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2)非感染性。主要是由于仔猪肠道功能尚不健全,在夏季饮水过多,胃酸被稀释,胃肠道的致病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导致腹泻病的发生。表现为仔猪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环境,受温度及湿度的影响,出现新陈代谢紊乱,食物由母乳转为饲料后,加重仔猪的肠道负担,导致腹泻的发生。
4.2 防治
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针对猪腹泻病的发病特点,通常采用加强日常管护、注射疫苗预防及发病期针对性治疗等方式。1)加强规模化猪场的日常饲养管理。重点要做好仔猪越冬期的猪舍保温及断奶期的饲养管理,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仔猪猪舍的温度应控制在23 ℃左右,湿度保持在63%左右,保温箱的温度应控制在30 ℃左右,并且要定期检查引水管道,每年至少清洗2次,避免滋生细菌。2)做好预防。在母猪分娩前25~30 d口服或者乳房内接种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以及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使母猪乳汁内产生相应抗体,提高仔猪的抗病性。同时在仔猪体重达到15 kg左右时,对仔猪注射上述疫苗,剂量为
1 mL·头-1;当仔猪体重达到30 kg时,再次注射,剂量为2 mL·头-1,仔猪在接种疫苗的12~15 d后即可在体内形成抗体,使仔猪获得很好的保护[5]。3)在发病期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立即停食停水,向病猪腹腔内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00 mL+碳酸氢钠15 mL+干扰素5 mL。若发现猪的排泄物内带血,则需要及时注射药剂,药剂配方为治菌磺5 mL+干扰素5 mL+安络血2 mL+地塞米松3 mL,每头病猪的注射剂量为3 mL。
参考文献:
[1] 吴蔚.猪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18):76-77.
[2] 王军,郑洪玲,杨国丽,等.2012年辽宁地区生猪疫病流行情况分析报告[J].现代畜牧兽医,
2013(11):27-33.
[3] 邱立新,郑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08(1):114-116.
[4] 张传琴.猪瘟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28-129.
[5] 杨汉春.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与控制对策[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21(2):1-3.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