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常 柳文玲 邹哲 彭成 胡莲 邹美汝
摘 要 随着“‘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以下简称“三一工程”)工作的深化,提升水稻种植产量的方式已经逐渐向着再生水稻的方向转变。为实现提升再生水稻产量的目标,简述了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再生稻的生产现状、示范成效等,分析了目前新化县再生稻推广中存在的政策支持不够、没有配套保险服务、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从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配套保险、加强宣传培训、落实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生产建议与推广对策。
关键词 再生稻;示范推广;发展对策;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
中图分类号:S511.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57
再生稻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头季收割后,通过水肥管理等措施促使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是一种只进行一次稻田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的稻作制度。2017年开始,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大力示范推广“一季超级杂交稻+再生稻”粮食周年生产模式,再生稻生产行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新化县一种经济高效的稻米增产增收办法,并将逐步成为水稻种植的主要模式。笔者针对目前新化县再生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再生稻的发展建议与推广对策。
1 新化县再生稻生产现状
1.1 面积逐年增加
新化县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 m以下,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比较适宜发展再生稻[1]。2021年,新化县快速扩大再生稻种植规模,在创建
333.33 hm2高产示范基地的同时,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再生稻种植面积3 333.33 hm2。再生稻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石冲口镇、维山乡、圳上镇、琅塘镇、洋溪镇、孟公镇、西河镇、桑梓镇及科头乡等地,从事种植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种植再生稻面积6.67 hm2以上的有33户,占总户数的82.5%。
1.2 产量有新突破
根据2020年、2021年对示范片进行的测产结果,正中村种植的甬优4149头季最高667 m2产量达到822.4 kg;南中村种植的凤两优464、沙井龙村种植的晶两优1237等5个示范片的优质稻,667 m2产量均在600 kg以上[2]。核心示范片的再生稻表现突出,直观效果可比晚稻,产量再创新高,平均667 m2产367.9 kg,比非示范区每667 m2增产211.6 kg,增收806.9元;比传统栽培的一季稻增产417.9 kg,增收1 200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实现了“一种两收、亩产吨粮”的目标,成为新化县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
1.3 技术不断成熟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加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新化县的技术人员和经营主体都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再生稻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同时,普及了“超级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早播种、早插秧、早收割”的成熟种植模式,摸索出“3月中下旬播种、4月插秧、8月上中旬收割头茬”的高产栽培时间表。
2 技术推广措施
2.1 强化管理责任
新化县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再生稻生产及“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推广、粮油、植保、土肥、农药等业务股站的股站长为小组成员,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示范成功[3]。政府还出台了《2021年全县粮食生产工作意见》(新办发〔2021〕2号),制定了新化县2021年“三一工程”一季超级杂交中稻+再生稻实施方案。
2.2 整合资金投入
新化县积极争取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项目经费,将其全部用于再生稻的示范推广。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耕地地力提升资金和县粮食发展资金中安排适当资金进行财务补贴,同时还实行物化补贴。2021年全县再生稻种植统一按100元每667 m2的标准进行补贴,同时可享受种子补贴、集中育秧补贴,在县级集中示范片的按200元每667 m2的标准进行补贴,在其他区域的按120元每667 m2的标准进行补贴,确保超高产栽培各项技术措施贯彻到丘到块,全面实现项目高产目标和示范面积规模达标。
2.3 建立服务体系
新化县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格局,邀请湖南省再生稻首席专家唐启源博士到新化县针对再生稻生产开展专题讲座,聘请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璜博士作为新化县稻田综合种养首席技术专家,对再生稻的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粮油、植保、土肥、农药、种子等部门骨干力量组成专家技术团队,形成了“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和“科研人员+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
2.4 制度措施到位
1)制定技术实施方案,要求技术人员定期对示范区内农户进行临田指导,并在农户需要时以电话、微信等方式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在日常生活及未能得到专业莅临指导期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4]。2)推行包村联户制度,每个乡镇安排一名技术骨干,每名骨干负责3~5个示范片(点),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時节和关键环节,蹲村驻点,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3)围绕再生稻“四防一增”、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耕机收等,保障各项技术措施应用到位。4)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与生产适应性展示,全程监测和记录田间苗情进度,做好生产数据、田间农事操作档案和相关数据的记录,及时分析和总结各项高产技术应用效果,以便提供科学指导,推进水稻超高产关键技术攻关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
3 示范推广成效
3.1 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粮食产能
新化县现发展再生稻面积3 333.33 hm2,如果按每667 m2增收300 kg计算,可增产1.5万t粮食,可满足3.13万人的粮食需求(根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简报》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479 kg计算)[5]。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可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破解新化县部分乡镇“种植两季水稻时间周期不够、种植一季普通水稻效益不高”的难题,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供给质量。同时可明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集成一批粮食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3.2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再生稻相比传统的双季稻具有一种两收的特点,再生季不需要播种、移栽,有效回避了新化县“种植双季稻第二季机插技术不成熟,人工移栽费工、费时、成本高”等问题。据初步测算,目前新化县双季晚稻人工插秧,视劳动力熟练程度每667 m2成本420~500元,翻耕每667 m2成本140元,病虫害防治每667 m2成本80~100元,如果种植再生稻,
每667 m2可节约直接成本640~740元。
3.3 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稻米品质
再生稻再生季较少施用农药,是打造高档农产品的关键举措。在再生稻生产中,新化县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病虫、生物调控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据统计,实施前3年,示范区较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减少15%以上,667 m2平均增效200元以上,实现“两减一增”目标;较其他常规一季稻种植区,化学农药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机械化率分别提高了1.28%、2.56%和1.20%,实现了化肥农药用量负增长,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符合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4 主要问题
4.1 政策支持不够
1)新化县目前也在大力发展双季稻,扩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再生稻的发展空间。2)目前国家支持发展再生稻的政策较少,耕地地力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稻谷目标价格等对再生稻均只按一季稻进行补贴,补贴力度不足。
4.2 未能出台配套保险
新化县每年3—4月极端低温天气较多,不利于培育壮秧,不利于早播早插。因此,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还应出台配套保险,针对自然条件造成的影响提供保险服务。当前农业保险工作不够完善,不利于农户规避风险。
4.3 配套技术不完善
1)目前,缺乏适宜收获再生稻的机械,应用的大多是普通机械,收割时对稻桩碾压严重,导致再生稻产量损失30%~40%,降低了再生稻生产效益。2)新化县没有制定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后季的栽培管理粗放,稻茬留高不够,施肥量不足,种植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发展对策
5.1 加大财政投入
1)加大扶持力度,将再生稻纳入双季稻补贴范畴,将“中稻+再生稻”模式纳入耕地轮作试点补贴范畴,切实提高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加快推广速度。2)提高示范补贴标准。新化县自2017年开始种植再生稻时即设有专项补贴,从核心示范区每667 m2补贴200元、普通区域每667 m2补贴120元,逐年增加到核心示范区每667 m2补贴250元、普通区域每667 m2补贴150元,政策激励效果明显。但2021年普通区域又降到每667 m2补贴100元,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好农业政策制定依据,稳定奖补政策,将补贴标准增加到核心示范区每667 m2补贴350元、普通区域每667 m2补贴250元。
5.2 出台配套保险
就目前农业保险的现实情况来看,双季稻有双季稻保险,一季稻有一季稻保险,但再生稻没有专项保险,不利于种植户规避自然风险。建议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参照双季稻保险的方式,开设再生稻专项保险服务,提高种植户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为种植户解决后顾之忧,确保再生稻稳定持续发展。
5.3 合理搭配种植
基于新化县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实际,双季稻种植面积无论是在政策激励层面还是行政推动层面都已达到极限。可利用再生稻增产、省工、节支、环保等特点,破解粮食增产瓶颈。1)立足于保口粮和维护粮食安全,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再生稻,特别是规模种植户,建议其按照1∶1∶1的比例配置双季稻、再生稻和一季稻的种植面积,合理分配耕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机具使用率。2)积极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当地的高产、稳产、优质的再生稻品种。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强化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不断提高再生稻产量。4)应用机抛、机播、机插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适宜收获的机械,减轻头季收获时机械对稻桩的碾压,降低再生稻产量损失。
5.4 落实技术措施
5.4.1 培育壮秧
再生稻适宜播种期在3月18—25日,最迟不超过4月2日。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全生育期125~135 d。适时早播,杂交稻大田667 m2用种量1 kg。播种前晒种,用45%咪鲜胺浸种12 h,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用吡虫啉拌芽谷,预防黑条矮缩病。催芽桶恒温催芽,做好苗床消毒,集中机插育秧,分段秧田管理,逐步揭膜炼苗,防止生理失水、青枯死苗。培育带蘖壮秧,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适时移栽,浅水机插为主,保证大田基本苗秧龄20 d左右,叶龄3叶左右。合理密植,机插规格15.24 cm×22.86 cm。
5.4.2 头季管理
1)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氮增钾增硅,以m(N)∶m(P2O5)∶m(K2O)=1.0∶0.5∶1.0的比例配施肥料,促早发,防倒伏。氮肥按70%基蘖肥、30%穗粒肥分配,每667 m2施用纯氮18~20 kg。2)合理灌溉,做到浅水活蔸、湿润促蘖、晒田控苗、足水养胎、湿润长穗、寸水开花、干湿壮籽、深水打药。3)在水稻幼穗分化前晒田,以稻田小开裂为度,复水后追施穗肥。齐穗后15~20 d,灌浅水施促腋芽肥,自然落干搁田养根,做到干田收割。4)加强病虫防病抗逆,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深水灌溉灭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性信息素、撒施生石灰、增施锌肥等绿色防控措施。开展统防统治,选用低毒生物农药,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5.4.3 适时收获
头季稻适时收获,90%以上成熟时即可收割,抢晴天青秆、活秆收割,机收时尽量减少碾压与覆盖稻桩,收割后将秸秆粉碎均匀撒在田里。合理留桩高度,控制在35~40 cm左右,保留倒二位芽,如头季收获在8月20日后收,留桩高度应在40 cm以上。头季收后第2 d立即灌浅水,水深3 cm,防止稻桩干枯。及时拨开压在稻桩上的稻草,扶正压倒的稻桩。
5.4.4 再生季栽培
头季收获复水后,早施壮苗肥,每667 m2追施尿素8 kg、氯化钾5 kg,促进再生苗整齐健壮。待其自然落干,后期勤灌跑马水,坚持浅水勤灌,保持田面湿润,保持根系活力,杜绝淹深水或长期干旱。合理使用调节剂,在头季稻收割后3~5 d,每667 m2用赤霉酸2 g或芸薹素10 g兑水喷雾;在再生季始穗期间,每667 m2用1 g赤霉酸与50 g志信高钾叶面肥混合,兑水喷雾。坚持“十黄熟”收割,由于再生稻上下位芽分化不同步,生育期长短不一,抽穗期较长,成熟期参差不齐,应全田成熟后再收割,不宜过早,以免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 雷苗琳,谭咸彬,曹冰兵,等.衡阳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作物研究,2018,32(2):
156-158.
[2] 杨义坚,罗仁道,石汉岳.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167-168.
[3] 张琨琨,张文豪,张丹丹,等.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14):
22.
[4] 罗昆.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農业科学,2016,55(12):3001-3002.
[5] 张群,陈杰,涂军明,等.23个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比较试验结果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12-15.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