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2023-09-07 13:09:33盛丽梅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建筑类高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的现实困境,认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应以公共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共性+特色”课程体系;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进 建筑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76-04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建筑类高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简称“三进”)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建设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的公办建筑类高职院校。建校60多年来,学院以鲁班精神为文化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职业教育中,为职业教育强基铸魂。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的实践中,构建“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被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个人品格的锤炼。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将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实效性被减弱。

(二)文学文化课程被边缘化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向专业课程倾斜过多,无形中忽视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等文化类课程的学时一再被压缩,逐渐被边缘化。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但是选修课的学时少,开课时间不固定,选课的名额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误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重要,只要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可以闯天下。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使高职院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校园文化单调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大,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校园内的环境布置略显单调。尤其是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含量不高,校园活动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够,未能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也未能建立起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品牌。

(四)学生认知片面化

调查发现,在认知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片面化和简单化认识的倾向,要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崇洋媚外;要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层面,理解不透彻、不到位,不愿意花精力研究其更深层次的意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观意识不强、兴趣不浓,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和价值;二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游戏等占据,已没有太多的精力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的路径

(一)以公共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共性+特色”课程体系

1.开设“共性+特色”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公共基础课程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让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协同并进。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明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公共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的要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及时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于2020年春季开设了覆盖全校学生的共性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该课程的重要性质和地位,使全校学生都能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在大学英语、体育、应用写作等公共必修课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大学英语教师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建设,通过同一主题内容下的中西文化横向比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说、唱、写,讲述家国故事;学、思、行,增强文化自信”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主抓共性课程的同时,特色课程也是百花齐放。学校组织专兼职教师利用专业优势联合开设包含文学、艺术、建筑、体育等在内的中国文化系列公共选修课,主要有中华礼仪、鲁班精神、书法鉴赏、美术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普通话发声与练习、建筑与文化、唐诗宋词鉴赏等。特色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学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方面以公共课程建设为主,以特色选修课程为辅,两者融合,构建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共性+特色”课程体系。

2.编写特色讲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是顺利推进教学活动的依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材的建设不容忽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教学团队研发编制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教材和讲义。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渗透融合、中西对比”的教学方法,以传统节日、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讲授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且积极开发校本讲义,将《大学》《论语》等经典书籍中的内容及传统风俗、历史典故等编入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中华民族基本文化与当地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教师把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中的“鲁班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编写了宣扬鲁班精神的校本读物,开发了公共选修课“鲁班精神”。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再次感受学校传统文化的内核,自觉将精益求精、崇尚极致的专业精神和质量意识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铭记于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材”体系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进课堂与进教材落到实处,大幅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

1.《鲁班讲坛》打造行业文化教育新载体

作为具有浓厚建设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持续10年精心打造鲁班文化及育人成果的载体——“鲁班讲坛”优秀校友榜样教育视频访谈栏目,以建设行业精神内核为主线,按照多元性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行业优秀素养的成功校友为榜样教育的“样本”,生动鲜活地展现优秀校友的探索历程、奋斗精神及其成功背后折射出的职业素养和行业精神,围绕榜样人物的精神特质,多角度地呈现“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物形象。该栏目既是展示学校培养“现代鲁班”育人成果的窗口,又是历届学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的必修课。学生从观看中开始思考,从思考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鲁班精神有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鲁班精神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精髓和核心理念。《鲁班讲坛》也成为学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是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有益的成果。

2.推普周活动搭建校园文化传播新平台

语言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为进一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周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利用宣传海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普周活动主题,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校园氛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举办主题班会比赛、现场作文竞赛、书法比赛三个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促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写规范字的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采用“引进来”策略邀请校外资深专家开设中华古典诗词、普通话、美学等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引领广大师生感受和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普周已然成为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大活动平台,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走出去”,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深入开展“推普乡村行”“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

3.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育人新内容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催化剂,是对第一课堂宣传教育的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青年学生的脑海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青年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持续不断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大学生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建筑文化大讲堂等,营造出浓厚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使青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发挥其个性特长,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思想观和价值观。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很好地传承下来,丰富了文化育人内容。

(三)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1.实践育人促传统文化传承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传承”和“创新”。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教学、实践育人方面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自治区博物馆、文物苑等文化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双语教学。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及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接受传统文化和技艺。教师引入广西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带领学生到广西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双语讲解活动,在提高学生英语讲解水平的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散发的无穷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本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发挥了实践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推普乡村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深远的实践教育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发扬优良传统,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2.非遗文化传承促传统文化创新

2021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道:“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意设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设计利用、保护传承工作。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民族技艺名师工作室与腾讯工作组结对共建,对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龙布日出”项目进行帮扶公益设计。项目室内装饰公益设计主要从都安瑶族自治县布努瑶文化和历史入手,研究其文化内涵,提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密洛陀”中的精华元素,展现了“龙布日出”客栈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腾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在偏僻山村,腾讯建了一座集装箱民宿》,阅读量达3.5万人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对建筑类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程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不仅有利于增进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而且有利于优良校风、學风的形成,为社会培育综合素质过硬的建设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同时是一项长期的实践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根据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三进”工作形式、丰富工作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结合,系统、全面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常态化有效开展,使其成为高品位校园文化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何光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合路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6).

[2]张世金.“双高计划”建设中建筑类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1(2).

[4]任少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典型经验及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

[5]吴红杏.关于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

注:本文系2022年校级课题“双高背景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毕业生人文素养实证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2YB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盛丽梅(1982— ),广西桂林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语言文字。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三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藏垢纳污
棋乐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8: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三进”推进下功夫 讲话精神进头脑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