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进入东晋以后,佛教大致已在中国初步站稳脚跟,便觉得不能一让再让,一忍再忍,于是开始抽出一部分力量来反击道教的挑战了。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他们造作的不少经典多称佛——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这样一来,就不但把佛說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了。以后的《正诬论》则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清净法行经》又说:“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震旦即中国,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这大概是最早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佛道的祖师问题一直闹到隋唐宋元之际。武则天时期,佛教比较得势,有一个僧人就站出来请求销毁《老子化胡经》。
崇佛的武则天还算民主,指定了8名儒生出身的学士讨论这个问题;可是得到的结论是:“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直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朝廷还三次组织佛道辩论《化胡经》的真伪。有关记载说,因为元代统治者是“胡人”,便未能容忍诋毁“胡神”,辩论的结果,是道士落发,《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被焚。
东晋至宋元时期佛道徒们的辩论最初还比较有理智,最多也只是吹牛大赛而已;可是,以后竟发展为相互诽谤与谩骂,如佛教徒作《笑道论》,道士则有《道笑论》,言语粗俗,很令人扼腕。佛道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历史上的多次灭佛或灭道。如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灭佛,固然有着崔浩、寇谦之怂恿的因素,但太武帝也想通过此举证明自己亲汉不亲胡,证明自己是黄帝子孙(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有权继承伏羲、神农的嗣统。又如北周武帝灭佛抑道,也完全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最初未必想焚经毁像,只不过是想排出儒先、道次、释最后的次序,以证明自己不是五胡,有资格统治汉族罢了。周武帝为此多次召集百官、儒生、道士上殿,让三教充分发表意见。可是佛教徒却颇有些“只要主义真”的味道而频频进击,还用阿鼻地狱恐吓周武帝。周武帝索性答道:只要百姓得乐,我情愿去受那地狱诸般苦。话既已说到这一步,周武帝的灭佛便不可避免了。他一下子毁掉4万所以上的寺庙,让 300 万和尚还俗作平民。周齐境内的和尚们这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