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逻辑、难点,从构建统整性教育目标、设计多维化课程体系、开展贯通性实践教学、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探讨其突破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29-04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建设者。高职院校应注重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将学生从狭窄的理论课堂引到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正确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能力、有技术、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融合,需要依托高职院校丰富的技术资源和行业背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专业技能、规划好未来发展道路,成长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逻辑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有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深走实。人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融入劳动品德、劳动理念、劳动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课程。劳动教育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尊重劳动者,理解“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无不来自劳动”的道理,并能从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产生荣誉感;二是强调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与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有意识地在劳动实践中增强能力,塑造锐意进取、不畏艰难、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合作共进的优良品质,形成勇于探索、勇担责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树立起依靠自身努力“实干、苦干、巧干”的劳动信念;三是开展与职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客观预估创业风险、把握创业时机、认清创业形势,成为头脑灵活又遵纪守法的创业者。劳动教育所涉及的上述培养目标均是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深走实。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课堂,而应广泛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真正的劳动实践,而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弥补了这一不足。此外,在新时代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下,高职学生需要转变劳动观念,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为教育核心,能够从价值层面引导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最后,新时代的劳动形态呈现复杂化、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并陆续出现了虚拟劳动、智能劳动、知识劳动等多种新型劳动形态,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体验新型劳动形态,扭转学生认为“劳动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动”的错误认知。
二、当前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难点
一是对融合教育认知不足。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视为相互独立的教育,高职院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及应对机制,相应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也缺乏正确融合劳动教育的举措。在实践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被片面地视为简单劳作,与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严重脱节。此外,多数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划归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同时二者均被归为边缘课程,未能对其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二者间理论框架和实施体系的融合更无从谈起。
二是融合实践设计不够合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劳动教育通常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二者的有效融合需要重新设计综合课程,将劳动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确保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相互交叉和促进,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例如,通過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懂得运用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同时,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倡导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如利用校企合作、职教联盟等平台将教育融入实践。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劳动实践、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的现象,或者以观摩、讲座等形式代替学生的实践,导致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偏向理论、实践时间明显不足等问题。此外,部分院校忽略学生的真实实践需求,盲目地以各类比赛代替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目标模糊,难以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计划。
三、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难点的突破
基于二者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及融合的难点,笔者认为可通过构建统整性培养目标、设计多维化课程体系、开展贯通性实践教学及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等方式提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度,实现二者的协同互促、融合互动和双向深化。
(一)构建统整性教育目标,推动价值共建
教育目标一致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前提,唯有各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理念认同,确立统整性教育目标,才能够制订有效的协同发展规划,使二者有效融合。要实现统整性教育目标,需要发挥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的作用。
要激发外部驱动力,可建立起明确的育人和保障机制。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及学院全面参与的工作小组,统筹制订劳动课程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构建了“1+7”劳动教育体系,实施生活技能培养、社会实践参与、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联动、合作发展助力、就业能力提升、劳动文化建设7项教育行动,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将创新性劳动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将服务性劳动教育纳入实践教学活动中,使二者的教育目标有效融合,从而产生更强的外部驱动力,以形成协同效应。
内部驱动力则通常由内部协同产生,表现为协同主体因自身需求而对行为产生的激励作用和驱动力。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1+7”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推行“学校规划、学院引导、班级实施、全员参与”的全方位实践管理模式,搭建创意灵活、自由发挥空间较大、可选项目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旨在贴合当前高职学生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在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化对劳动观的认识和理解,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核心价值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可见,统整性教育目标的构建有利于实现目标协同。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目标设置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价值内核;将劳动素养定义为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作为劳动教育目标的方向指引,倡导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等劳动价值观,设置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及能力等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创新型劳动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升华劳动教育本质,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劳动教育转向创造性劳动素养和智慧劳动素养培养,以此推动二者的价值共建。
(二)设计多维化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共融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广谱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因此,劳动教育与之相融合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确保内容的全面覆盖,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广谱性特点。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融合开设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创新创业讲座及实训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理论,将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以兼顾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及生活化特点。同时将劳动教育的育人性和政治性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协同强化学生对劳动品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方面的认知。二要在设计课程体系时突出其层次性,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和个人特点设计多维化课程体系。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了“三阶式”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为通识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劳动通识等通识课程,在普及基础性创业知识、初步形成创新创业理念及精神的同时,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
第二阶段为专业知识与劳创教育相融合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已逐步学习了专业知识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及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分层课程:针对劳动意识不强和创业意愿较低的学生群体开设劳动通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创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课程,主要向学生普及劳动理论、强化其劳动意愿、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针对劳动素养较强、具有突出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群体开设个性化进阶课程,开展领导科学、团队管理、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相关能力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经营能力与抗压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在劳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劳动”的职业意识。
第三阶段为综合实践阶段。这时学生大多已进入实习实训阶段,此时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伦理及劳动法规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准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并懂得规避不必要的创业风险。同时开设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劳动教育金课,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在创业实践课程中将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分为多个创业小组,设计了10个微创业项目作为实践对象,要求学生完成10—12周的微创业实践,包括“校内快递代取服务”“校内餐食配送服务”“自律助手App开发”“校内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宿舍楼零食日用品自选摊位”“校内自媒体运营”“校内艺术品展销”“劳动法规支援小组”等与各专业相关的微项目,以此实现“以创促劳、以劳助创、劳创融合”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职业素养。
(三)开展贯通性实践教学,打通育人路径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面对劳动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就本质而言,创新创业就是劳动实践,二者均强调通过参与实践获得知识技能,并提升劳动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贯通性的教学方式,形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双线实践教学”,使二者的育人路径实现共通。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全方位实践管理模式”为指导,开辟了线下第二课堂,构建了以下四大实践平台,学生可依据自身专业及兴趣特长自由选择。
一是生活劳动实践平台。学院通过建设烹饪实训基地、护理培训基地、自选式生活技能课堂等,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社会生产劳动平台。学院依托中小微企业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广泛开展传统手工制作、小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消防安全训练等多种体验式培训,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学习更具实践性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知识技能。三是创新实践平台。形式包括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如学院承办“无人机应用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等赛项,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成立“创业实验班”“微项目工作室”“科技创业社团”等形式,在创业实践中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设计“企业开放日”“职场特训营”等形式的辅助实习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职業素养。四是志愿服务平台。建立“自选式志愿服务菜单”,设计“中国家庭消费结构调查”“青少年心理调查”“社区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实践计划,使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现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其家国情怀。
实践平台的建立整合了诸多活动及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途径,促使学生走出教室,在真实的创业情境中体验劳动过程,并有机会将创意真正转化为实践。通过市场检验和专家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展开反思总结,进一步印证理论知识、加深理论学习,可以使实践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劳动知识技能、获得劳动智慧。高职院校还应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寻找线上融合的路径,如广泛利用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灵活采用慕课、云课堂、微课堂等多种方式打造在线融合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产业动态、市场环境及行业新资讯,拓展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其市场洞察力及敏感性。
(四)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提高育人成效
教师是融合育人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师资,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帮助教师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成效。
首先,在教师培养中融入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提高全体教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及教学能力。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各系部持续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示范课推进研讨会”等多种活动,系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着重探讨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路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组织教师“走出去”。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河池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并共同建立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企业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岗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服务,以此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有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院充分发挥研发合作、技术共享、技能传播、转化服务等功能,始终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及时将科技前沿、社会一线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
最后,将教师“请进来”。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源进入高职院校。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邀请地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全国知名冶金院校专家学者和科技公司的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采取“集中线下面授+线上网络学习+个人自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多元化考核”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涵盖采矿专业、冶金技术、资源库建设、企业考察等,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水平,并能立足岗位,学以致用。此外,学院还聘请行业精英、工匠大师、创业导师、劳动模范等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兼职辅导员等,以此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可通过构建统整性教育目标、设计多维化课程体系、开展贯通性实践教学、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等举措促进二者深度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傅阳.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2).
[2]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3]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2022ZJY1964)、2022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SZ1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黄仕珍(1982— ),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德育教育、学生管理。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