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应帅 王 娜
提 要: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联系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列宁进一步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一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迈向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为依托,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经历了“超越发展”和“直接过渡”的尝试、“渐进发展”和“迂回过渡”的探索这两个阶段的实践检验。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蕴含深厚的现实观照,为社会主义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下,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判断社会发展阶段、坚持在守正创新中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在百年变局中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阶段迈向共产主义提供了重要蓝本。
列宁曾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在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阶段,列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根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逐渐形成、深化并丰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科学分析、理解与把握社会发展阶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如何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列宁始终思考并探索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列宁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明确为“社会主义”,并进一步阐发了“两个阶段”的划分依据和阶段特征。此外,他还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迈向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进一步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开始思考和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过渡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1875 年4 月至5 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并将其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5 页。。列宁根据马克思的阐述,在1917 年8 月至9 月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中,将前者明确为“社会主义社会”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88、90 页。,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阶段推进共产主义的思想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在如何区分“两个阶段”、明晰“两个阶段”特征的问题上,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生产资料转而属于全社会所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产品的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但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这一阶段所实现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人们按照所付出的劳动,取回相应量的产品,是按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联系现实来看,人与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差异的,人与人的实际需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劳动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匹配、不均衡。这一“不平等”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88、90 页。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因此,在这一阶段的一定时期内,会出现资产阶级不存在了,但资产阶级权利仍在运行的情况。即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所有制上的公平,创造了更大范围的民主。而产品分配的平等、国家的完全消亡和真正的自由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进一步阐发,为如何划分、辨别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列宁结合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实际,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内涵。其实,《国家与革命》一文已经体现了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④辛向阳:《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与新时代的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 年第12 期。。1919 年10 月,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继续指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65、274 页。的阶段。这一阶段,兼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特点或特性,因而在这一过渡阶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俄国,存在着两股力量的斗争: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②参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71、272 页。,另一方面是复活着的资本主义。之所以用“最初”修饰前者,是因为,当时的俄国还没有完全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废除土地私有制、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由国家组织工业大生产等,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初,就已经实现。但开办国营农场、把小农组织成协作社、由国家收购消费品等,才刚刚开始。而是什么为后者的“复活”提供了可能呢?在列宁看来,是“农民经济”,因为它仍然属于“小商品生产”的范畴,构成了非常广阔且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正是基于此,资本主义才得以保留并重新“复活”,得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具体形式,就是以私贩粮食和投机倒把来“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③参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71、272 页。。由此,可以看出,无产阶级专政时代,资本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斗争内含着两个方面的存续: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仍然存在;二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仍在继续。
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④《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65、274 页。。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在这一阶段,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支配着已经公有化的生产资料,领导中间分子和中间阶级,镇压剥削者日益强烈的反抗。这些都是阶级斗争在这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朝着消灭阶级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而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事业,需要利用国家政权机关,对顽固的资产阶级和动摇不定的小资产阶级,采用斗争、影响、诱导等不同的方法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据此,可以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时代,资本主义同共产主义在政治上的斗争同样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存续: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仍然存在;二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仍在继续。因此,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在过渡阶段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都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虽无实践但有些设想,诸如:社会主义阶段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8 页。,设想“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⑥《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78 页。而有不同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以及“俄国公社”这样的俄国土地公有制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8 页。,等等。列宁则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基础上,根据俄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1.提出通过合作社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构想
完全实现合作化,意味着俄国站稳社会主义的脚跟。1923 年1 月,列宁在《论合作社》中分析当时俄国的社会情况: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实行起来,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同广大农民结成了联盟。这些条件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⑧《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6 页。所必需且足够的一切。由此,列宁提出了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以及“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的判断。这就阐明了开展“合作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意义。
2.阐明实行社会主义的灵活性和特殊性等辩证统一原理
各国实行社会主义需要结合历史条件的变化,展现出充分的灵活性。1923 年1 月,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俄国工农的合力已经增强到,使俄国有条件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定于一尊的路径选择首先在俄国具备了被打破的可能性。列宁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善于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实践方法。实行社会主义要充分考虑各国的特殊性,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在谈及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时指出,这些人囿于资本主义的泥沼,幻想在国内盲目照搬与模仿。为此,列宁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的观点,闪耀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光辉。他还指出,在人口规模巨大、社会情况复杂的东方社会,那里的革命“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体现出列宁关于实行社会主义要尊重不同国家特殊性的考量。
3.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策略
基于俄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现实,列宁曾于1923 年3 月,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其一,在革新国家机关方面,提出“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⑤《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的准则。列宁指出,为建立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机关,需要把两种人的力量联合起来。一是一心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工人。二是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第一种人很多。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现实本身内含了热心程度同文化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就应该促进这些工人先从知识上武装自己,再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实践中去。而第二种人是极少的。这也是列宁之所以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的原因所在。其二,在防止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方面,提出“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的比喻。列宁谈到,为避免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谨慎小心地保住工人政权。二是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为了更好地形容和理解,列宁用“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等等的马上”⑥《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1、375、374、376、384、396 页。来比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苏维埃政权,并使之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下去。两个方面的具体策略,为俄国向着社会主义前进,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建设方案。
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俄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实践检验。一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开启“超越发展”和“直接过渡”的尝试。二是实行新经济政策阶段,转向“渐进发展”和“迂回过渡”的探索。总的来说,这两个阶段都是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的具体尝试与探索。
1917 年十月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结束了俄国“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进行革命改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①《列宁年谱》(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511 页。。俄国革命的性质也因此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一方面因为当时处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大背景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反革命势力掀起内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为赢得内战胜利、巩固新生政权,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应对。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但其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阶段的探索性政策,仍然具有一些不足,并在后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注意过渡阶段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灵活性
在过渡阶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形式,应该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有所调整,注意斗争的灵活性。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俄国的资产阶级已经被无产阶级击败。但是,资产阶级势力还没有被完全击溃。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一些优势,还没有被无产阶级学习和利用起来。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有益成果,还没有被无产阶级吸收和转换过来。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斗争的形式,也应该随之调整,以适应这一阶段的特殊情况。
列宁将这一阶段斗争的总原则,概括为“暂停向资本的进攻”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1、167 页。。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一是,用管理的方法代替镇压的方法。二是,以高额报酬吸引资产阶级专家,以推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学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都是资产阶级的。为俄国通过利用这些专家,寻求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可能。正如这一妥协性的办法是暂时的,这种利用也是暂时的。利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工人、农民学会严格的劳动纪律和高级的劳动技术。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再利用资产阶级专家。但只有使工人、农民真正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技能,才能实现。这样,列宁就从两条具体措施出发,总结出过渡阶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策略。
2.提出无产阶级领导下组织全民计算和监督的紧迫性
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组织全民计算与监督,对于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其一,这一工作具有必要性。计算和监督“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97 页。的主要条件。在人民群众中厚植由国家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思想,是一场反对资本主义自发性、培育社会主义自觉性的斗争。这一斗争力求破除旧时的狭隘私有观念与生产无序状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其二,这一工作具有滞后性。列宁指出,从俄国当时的境况出发,可以明显看到实施计算和监督的进度,严重滞后于曾经剥夺剥夺者的进程。两方面的情势,共同构成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组织全民计算和监督的紧迫性。
列宁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只能以此产生:国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生产消费公社网”④《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1、167 页。。为节省劳动时间,每个公社都如实地对生产和消费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工人每天的必要劳动时间被缩短,留给个人的自由时间得以延长。而要实现这一社会主义愿景,在过渡阶段,必须首先保证对粮食生产实行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以保障个人基本物质生活。这就是过渡阶段,列宁对无产阶级领导下组织全民计算与监督现实紧迫性的思索与探究。
3.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与艰巨性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具有根本性与艰巨性。列宁指出,大体完成剥夺剥夺者和镇压剥夺者反抗的任务后,无产阶级应当把视线和精力集中到新的根本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8、170 页。,阐明了过渡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
列宁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条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良好的自然条件。俄国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用最新的技术来开采这些天然的资源,就能造成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基础。第二,良好的人的条件。这就要求:(1)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2)以严格的纪律,改善劳动组织。在第二点上,俄国的状况尤其不好。而人的文化与纪律因素,关乎无产阶级能否战胜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这一条件,“社会主义的胜利便不能设想”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8、170 页。。由此可以看出,在过渡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由此,列宁就对过渡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任务的根本性与艰巨性作了阐述。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十月革命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适应战时需要的临时政策已不再适应国内的形势,迫切需要新的政策挽救局势。同时,苏维埃政府已经认识到“超越发展”和“直接过渡”的路径行不通,转而探索“渐进发展”和“迂回过渡”的方案。正如列宁所指出,俄国已经采取“‘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7、243 页。,从而更有准备地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提出以国家调节为前提发展商业与市场的策略性
通过发展商业与市场,谨慎稳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借助国家的调节。1921 年10 月,列宁在《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提出:“目前的具体条件要求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7、243 页。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列宁逐渐意识到,应该把国家调节的对象从商品交换,转移到商业和市场。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主义正是建立这一基础之上。同时,由国家进行调节,是为了保证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是别的什么方向前进。
随着内战结束,反革命势力被打败,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军事转向经济。为了保证人民在和平环境正常生活,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恢复经济。但即便无产阶级国家对商业和市场的调节能够成功,劳资之间的利益对立仍然历史地延续,无法在过渡阶段被消弭。为国家在今后无产阶级同资本作斗争的进程中,从各方面全力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对发展商业和市场提出了策略性要求。这就是列宁为“迂回过渡”阶段的俄国恢复经济、保护民生提出的建议。
2.探索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所建立的技术、文化和机构,它就不可能实现。”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8 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但资本主义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不一定全部无益。俄国在“直接过渡”阶段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新经济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之,意味着农民可以对税后的农产品进行自由买卖。然而,自由贸易的土壤,容易滋生出资本主义的新芽。从表象上看,这会让资产阶级获益。但列宁深刻地剖析出,资本主义的恢复促进工业生产进步,无产阶级也随之成长起来,也就壮大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庞大生力军。在这一政策下,国内和外国的资本家以承租人和租借人的身份,在俄国赚取高额利润以至大发横财。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就让他们发财吧,但你们要跟他们学会做经济工作”①《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4、204 页。。20 世纪的俄国,饱经磨难而贫穷不堪。但包围着它的并不是会用自己发达的技术与工业来帮助俄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这些核心领域占据上风的资本家集团。落后的俄国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巩固工农国家,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大工业,“才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共和国”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4、204 页。。这就是列宁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可能性的探索。
3.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列宁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合作社,结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实践,他对合作社的看法不断深化,形成了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早在1918 年3 月,列宁就曾指出,如果合作社普及到土地社会化和工厂国有化的整个社会,“那它就是社会主义”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47 页。。但当时,苏维埃政权同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无产阶级国家在这场斗争中的成败,关乎新生政权的存亡。在这一形势下,几乎没有实行慎重过渡的余地,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在1921 年4 月,即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又谈到,广泛发展合作社有助于把全国人民联合和组织起来。“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4 页。,这无疑是一大优点。由此,可以概括出列宁此时对合作社的观点已经转变为: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组织,合作社是国家用来联合农民阶级的可靠形式。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深入实施,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更为全面深刻。1923 年1 月,他在口授的《论合作社》中,正式阐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本质。通过广泛发展合作社,俄国“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⑤《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6 页。,而这正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共同面临却未能解决的难题。回顾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历程,可以看出他提出的,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前瞻性与连贯性。
虽然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针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俄国提出的。但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从不把视线局限于当时,从未将理论局限于国别。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方法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回顾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历程和检验进程,可以发现,列宁始终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判断。从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出发,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具体化。他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概念,而且提出社会主义将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思想。基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他提出过社会主义的“初级形式”“初级阶段”,也使用过“发达的”“完全的”“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这些提法,共同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会经历前后相继、内在联系的不同阶段。可见,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连续性与层次性的特征。此外,他还谈到,在“国家不复存在的、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0 页。阶段,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高度契合。也与他在《国家与革命》中阐述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只有共产主义(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引者注)才能够完全不需要国家”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87 页。,那时人们将不再机械地服从于分工,“脑体”劳动的对立不复存在,个人在充分发挥潜能回馈社会的基础上,“按需”获取产品。根据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可以概括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标志至少有几下几点:一是国家完全消亡;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2021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2 页。。这一论断,既体现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联系性与历史继承性,又阐明了新发展阶段所内含的前进性与上升性。
其一,新发展阶段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吸收社会主义500 多年历史积淀、基于科学社会主义170 多年历史涵养、汲取社会主义中国70 多年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以“社会主义”为内核的发展阶段。1516 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带有空想色彩的未来社会主义设想。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956 年,新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际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系统论述其科学内涵,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遵循。自此,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历程。可见,新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历史沿革与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既是中国社会主义长期探索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二,新发展阶段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与中国形势,提出的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兼顾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重考量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讲,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加速演进,西方传统大国的实力地位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进入新一轮赶超阶段。为此,中国顺势提出新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稳定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2 页。即是说,新发展阶段的现实条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内含了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意蕴,展现了中国政治相对稳定、文化较为繁荣、社会和谐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新发展阶段的指向,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就在这一落脚点——国家。
因此,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和新发展阶段的提出背景与基本内涵,至少可以明晰:新发展阶段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在其之后,中国还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到那时,最多可谈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一个更高阶段,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态度。这为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提供了借鉴。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论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一方面,他阐明,对于社会主义,人们所能知晓的,只有这条道路的方向,以及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如何前进,只能“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1 页。。这一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思表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179 页。这为社会主义中国带领人民坚持守正创新、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另一方面,他从马克思“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26 页。的观点出发,提出对富人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充分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每一步,都比一打冠冕堂皇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议论更重要”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3、210 页。的具体措施。为社会主义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厚植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取代并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条件和标志。”⑥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教训与启示(下)——写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00 周年之际》,《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 年第11 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明,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对旧社会痕迹实行改造十分必要。列宁后来谈到,由国家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构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⑦《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3、210 页。。联系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际,即1953年至1956 年间的历史,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如何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在农业方面,以彻底完成土地改革为基础,开展合作化运动。允许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与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共存。在手工业方面,大体上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小部分实行公私合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截至1956 年6 月,吸引了91.7%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约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占产值99%和占职工人数98%的资本主义工业实现了公私合营。⑧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172 页。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中国的基本情况。
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能不能继续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30 页。。当前,社会主义中国正在经历叙事宏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矛盾风险挑战异常增多、治国理政考验层出不穷。因此,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书写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在中国的崭新篇章,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是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对百年变局的根本政治立场。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7 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富人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少数人,通过资本掠夺人民这个大多数。正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使得这种颠倒被纠正。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其中的“变”,是从“一花独放”单极世界向“百花齐放”多极世界的转变,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也是社会主义从陷入低谷到焕发新机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些转变,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向着更加合理、更为公平、更有希望的方向在演进。加之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这就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续写社会主义华美篇章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时代底色。当代中国,党中央在2020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至上已经有了新的内涵与表现。“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③林建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 年第11 期。,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既是现代化的推动者,也应是现代化的受益者。从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中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坚持从方方面面保障人民权益,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强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安全。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中国人民的“钱袋子”更加富裕。三是公民受教育权更好保障,中国人民受教育水平总体提升。四是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显著,中国人民看病就医更加舒心、省心。五是促进快递业务提质增效,中国人民“买买买”更加便捷、称心。此外,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互联网普及率、民政服务机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深刻体现出社会主义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为坚持人民至上作出实际努力的决心与魄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 页。无论时局如何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仍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毫不动摇,仍将始终不渝地开辟群众事业新的境界,仍将调动并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如果局限于社会主义来看待这一阶段的每一步,是有违马克思主义的。应将其提升到共产主义的高度,分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的整体性意涵。列宁曾于1918年3 月,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中阐明,在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就应该明晰,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1 页。。这就指明了社会主义阶段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一步”②朱佳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 年第11 期。。以此可见,从系统观念出发,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推进前者向后者转化,具有一定的内在依据。
联系当前实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这一阶段——带有鲜明特征的一个全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促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为党和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迈向共产主义。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③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5 页。。这就锚定了新发展阶段的时间范围。联系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具体内容,可以明确新发展阶段本身也包含两个阶段。其一,从2020 年至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二,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4 页。。内含了这“两个阶段”的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52 页。,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2、230 页。。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发展阶段,为向下一个阶段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全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曾牢牢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去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广泛吸引全球生产要素流入,并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新发展阶段,能否维持好开放和自主之间的平衡,关乎中国能否处理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的关系,涉及中国能否成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2020 年10 月和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指出,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2、230 页。。深刻彰显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决心与斗志。
总之,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国家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奠定了参考依据。在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列宁始终坚守唯物辩证法的态度与原则,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意蕴,为社会主义中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现实境遇下,坚持守正创新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坚持人民至上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阶段迈向共产主义,涵养了源头活水。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中国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汲取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成分,才使得列宁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百年变局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