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3-09-07 03:20李妍乐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农农产品农民

李妍乐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三农”工作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而“三农”工作的推进,需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实施该战略有利于改善“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形成系统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三农”工作的创新性发展也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1.1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乡居民在工资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为有效应对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应通过改革使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1]。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工作的发展难题,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满足农民的新期待。因此,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1.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绝对贫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心应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达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绝对贫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二者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就实现方式而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都是通过从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目标群体而言,乡村振兴涵盖了所有乡村地区的农村人口,脱贫攻坚主要指向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贫困人口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农村人口,因此,二者的目标群体基本一致,脱贫攻坚包含的范围更广。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十四五”时期仍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亟需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1.3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只有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进行新的战略定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发展障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满足亿万农民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期待[2]。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激活农村生产动力,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加快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将有利于振兴农村、繁荣农业、服务农民。乡村经济的振兴也必将带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工作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为打造一个高产能低消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农业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然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2.1.1 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

①当发生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时,大多数农作物生产将遭受破坏,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②当农产品的产量过高而需求不足时,农民往往采取盲目降价的方式来增加销量,这会形成恶性竞争,打击农户生产积极性。

2.1.2 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经常出现脱轨现象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长期在农村耕作,不熟悉农产品市场,不了解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造成种植的农产品数量、品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现象。

2.1.3 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足

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科技投入,通过用智能和先进机械技术代替农业手工生产,加快农业产量化进程,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

2.2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污染

近几年来,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党和政府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有所增加,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现实的乡村环境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产业转型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消耗等现象日益严峻。由于一些农民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农业生产垃圾和废弃物直接投入河流,导致农村居民的饮用水遭到污染,长此以往,会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的生活污染、畜牧养殖污染、化肥农药的低效使用以及城市的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等行为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理,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此外,由于一些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污染现象不够重视,缺乏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2.3 农民老龄化现象显著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三农”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受到农民老龄化现象的制约。由于中老年农民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青壮年要差,因此农民老龄化现象将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析导致农村老龄化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福利待遇、交通便利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中青年外出去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只剩留守妇女、老人、儿童常年居住在农村,加速了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进程,农村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也是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较薄弱,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返回农村建设家乡,导致农村的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这给农村的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工作的创新路径

3.1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空间上具有全域性,是城市与乡村都富裕,而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乡村振兴。通过传统模式简单地以工业反哺农业来应对“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力度是不够的,因此,亟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激活城乡发展的新动力,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3.1.1 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道路不通畅这一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修建乡村道路的资金投入,将城市道路向乡村地区拓展,保证城乡之间道路畅通,从而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互动。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与乡村的产业合作,提高乡村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3.1.2 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促进人、财、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人才建设对于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乡政府要通过优化乡村福利待遇和创业环境、实行普惠的扶持政策、增加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返回乡村地区创业,促进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通;针对“财”这一生产要素,乡村政府要开通金融绿色通道。引导城市的现代产业向乡村地区投入生产,发挥乡村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激活农村的产业发展活力;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是乡村地区最丰富的资源,农民可以结合当地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圣地,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1.3 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县域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纽带,也是处理工农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城乡关系的关键节点。要强化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资源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县城的产业发展活力,增强县域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县域的党建引领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带头引领进城农民工参与到县城城镇化建设中来,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3.2 加大对乡村农业的科技投入

乡村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发展根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乡村农业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进程,有助于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质量,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2.1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农民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比例,生产绿色食品,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粮食安全的追求。创新区域性乡村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多元化;也可以借助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采取农产品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快推动产业振兴进程。

3.2.2 普及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

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自然生态条件的实时追踪、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变化、农产品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之中,使农产品从生产开始到销售整个环节都有迹可循,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产品生产规划,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

最后,适当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使生产到销售一体化。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大多数产业链只包括粗加工阶段,而精细加工阶段相对较少,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不足。为了挖掘乡村各地特色自然资源优势,需要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科技投入,多引进一些机械设备和智能机器。此外,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场、乡村旅游产业等现代化农业产业,推动乡村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3 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关系到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三农”工作的可持续推进。因此,需要正确对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扩张与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环境污染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自净力,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创新进程[3]。

3.3.1 要培养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是一种倡导绿色、循环、健康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无法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手段加强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向农民科普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律常识,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3.2 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监管机制

乡镇党政机关需要结合乡村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监管机制,灵活处理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问题。例如,实行乡村垃圾分类管理,统一规划处理柴草、庄稼秸秆等生产垃圾,为改善乡村生态面貌奠定基础;科学规划乡村养殖区域,合理调整牲畜的种类和数量,对禽类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保证乡村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3.3.3 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乡村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成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基金,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对积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给予表扬和嘉奖;另一方面,乡村企业应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生物安全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方法,从绿色、科学的角度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4 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激发农村活力、构建系统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3.4.1 改进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

通过乡村社区宣传栏、张贴横幅标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农民宣传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青年投入到农业中,充盈“三农”工作人才队伍;组织有意愿参与的农民到农业产业基地参观,邀请农业科学技术领头人到产业基地演讲,让农民感受到浓厚的创业氛围,增强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自信心。

3.4.2 在传统职业农民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

以课堂授课为主是传统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但此种方式无法使农民与培训讲师深入交流,效果不佳。可以采用田间课堂形式,让职业农民在田间实操中得到收获,更直观地达到培训的目的[4]。也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乡村企业家定期召开讲座,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尤其是让农民掌握直播带货等新型技术手段,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4.3 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明确培训主体的同时,要将培训方法和学习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农民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培训机构需要对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展开深入调查,了解乡村农民对职业培训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构建一批具有丰富农业知识与生产经验的培训队伍,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农民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果,加速“三农”工作的持续推进。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大对乡村农业的科技投入,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三农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