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必须要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为提高国民的总体体质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增强小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体育科目的特点
体育这一门科目主要具有锻炼身体和增强体魄的教育功能。体育教育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让体育主体学生亲自进行体能锻炼的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 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方法要变得儿童化、兴趣化以及游戏化
(一)儿童化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增强体质。[1]由于儿童年纪还比较小,因此会比较容易接受形象思维,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學生理解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来组织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价值。除此之外,有的体育教师会觉得把现当代的竞技运动中的新技术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但在应用这一新型的技术时最好能先对其进行分析和实践,看是否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仅仅看学生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来评价课堂的效果,应当要查看学生的全方位表现来综合评价课堂效果。
(二)兴趣化教学。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是充满好奇以及求知的,他们一般面对新型的体育教学,热情会非常高涨,充满兴趣,因此根据兴趣化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喜欢玩、爱热闹、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体育教学的方式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小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长期训练一个动作,但这样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趣,学习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者举办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2]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好趣味性的讲解以及标准性动作示范,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学习,创设出体育课上的良好氛围。
(三)游戏化教学。游戏,很多人都会对其比较感兴趣,而作为小学生来讲,没有什么比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其实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趣味性很强。如果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方式的话,既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尝试把游戏植入到体育课堂,甚至也可以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这样能有效推动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快乐学习。例如,在体育课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快快集合”这一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组织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提前收心,准备上课,有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更好地组织教学。在上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支援前线”等接力跑的游戏,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养成热爱班集体、团队凝聚力强的优良品质,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学也一定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技能之后,可以巡查看看学生的练习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不标准,要及时给予指导,向学生示范那些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动作,最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可以选择练得好的人当“小老师”,积极帮助那些动作还熟练的学生,这样的话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理解体育原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养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观念,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来开展体育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凯.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宣刘江.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