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为此,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题,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作相关的解说: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作业布置及要求;七、说课反思,具體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新课改后的重要内容,是步入中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从学习数与代数转变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对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掌握柱体、椎体、球体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及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无意注意为主,空间观念较薄弱,结合现有知识结构——小学及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依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学生应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探索立体图形的分类,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立了教学的重难点,具体如下。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并能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几何体的分类。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方法确立为如下。
教法:情境式,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引导学习;合作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评价学习。
学法:探究学习,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交流中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要求:1.安静、专心听课,有问题可以举手提问。2.做好数学课堂笔记。3.作笔记时要注意记录时机。
(二)情境导入:观看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在观看图片时,请学生找出他们认识的几何图形,并写下名称,导出本节的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三)新知探究
知识点一:常见的几何体
观看著名建筑物的图片之后,再展示一幅日常生活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并让大家从图片中找出与正方体、长方体类似的物体,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体,与地球类似的几何体。
然后请学生通过对周边物体的观察、想象,归纳出我们常见的几何体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归纳补充得到常见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球)。接着通过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几何体,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挥想象,找出生活中的几何体,进一步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接下来展示出圆柱、棱柱、圆锥、棱锥图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己讨论,发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再由教师补充归纳总结。
通过议一议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圆柱与棱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由教师归纳总结展示出来。
知识点二:认识棱柱
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得到棱柱的组成结构、棱柱的性质、棱柱的命名及棱柱的规律并展示出来。
知道点三:几何体的分类
展示出常见几何体的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这些几何体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学生所说的观点,进行补充并投影显示总结内容。
(四)课堂练习
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巩固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1.常见的几何体;2.对棱柱的认识;3.几何体的分类;4.说出圆柱与圆锥,圆柱与棱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让学生自己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及要求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1.课本 习题1.1;2.预习下节课,并记录好不懂的地方。
选做题:另外布置。
七、说课反思
本节课我遵照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力求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纵观本节课有三大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生活短片让学生从中找到熟悉的立体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且遵循循序渐进原理。
(二)学生主体参与,探究新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柱体、椎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像长方体、正方体、足球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在突破此难点时,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切实体验。做圆柱——变四棱柱——变八棱柱,做圆锥——变棱锥,两个做一做,让学生通过比较图形,感知图形之间的差异,化难为易,各个立体图形的概念一目了然。本堂课的概念都是描述性说法,因此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识别,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兴趣。且通过及时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
(三)联系实际,实践运用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