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我在多年的数学课教学中一直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学时要适度放手
特级教师邱学华曾说过:“要让学生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部分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只是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好的课堂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師的活动应减少到最小程度,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且数学教学必须严谨,不能只是注重形式。课堂上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但是教师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课上让学生自学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养成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学能力,为之后的高阶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刚参加工作时,我在问题提出之后,就急于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动手操作,既不让学生看课本,也不做任何指导。学生花了几十分钟,仍然一筹莫展,比较浪费时间,教学质量也不高。
二、数学教学更需要情境教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行教材中,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趣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学以致用。教学中提倡在自学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这样,学生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能会尝试出多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针对学生尝试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精讲、点拨,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对教学的每一个新内容都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由感知到认知,让枯燥抽象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应放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思考的方向、指导探究的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的“导”还要点明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主导发挥得当,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课堂提问要有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纽带。巧妙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聆听学生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比如在讲完全平方公式前,教师提问关系式(a+b)2与a2+b2是否相等?学生经过实际的计算,便可加深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
四、德育渗透不可轻视
德育始终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在数学教学中也应渗透人文主义思想。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是按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编写的,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针对学生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等与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比如,课堂中可适当穿插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及古今优秀数学家的爱国事迹等,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因素渗透于教学之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