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指南

2023-09-06 08:27徐鹏
百科知识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古代史变局茨威格

徐鹏

中考结束后,有一些同学让我推荐历史课外书,也有一些同学让我推荐比较好的高中阶段适用的历史教辅资料。作为一位历史老师,我觉得从长远角度考虑—或备战三年后的高考,或未来从事历史学类相关职业,都应该在这个暑假多读一些好的历史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用来盲目“刷”历史题。

在这里,我不想只列一个高中三年历史类书籍阅读书单,而是仅针对这个暑假,给大家推荐四本历史书。由于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高一阶段学习的历史是中外通史,这里就中国史和世界史各推荐两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好的历史书很多,我推荐的这四本历史书比较符合个人口味,而且也未必对高考有直接的作用;但我可以确定,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了解中国史,我推荐阅读一本古代史著作和一本现代史著作。近代史也很重要,但暑假时间有限,书目太多,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读不完的情况。

古代史方面,我推荐北京大学叶炜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十四讲》。这本书收录了叶炜教授在慕课平台给大学非历史专业的学生的讲课稿。中国古代通史类的著作很多,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因为我觉得中学生学习历史,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不是徒手乱抓历史碎片。当然对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未必是这样,因为学界也有人说“非碎无以立通”;但那是研究历史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最好先读一些有助于把握历史线索和脉络的好书,使自己较快进入历史学的大门。

叶炜教授的这本书,更多地关注中国古代史的大分大合、大弯大折,让我们知道中国文明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变化的。他在这本书里关注了诸如制度演进、民族凝成、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现在的高一历史教材,虽然吸收了很多学术研究成果,但解释并不清楚,有时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所以我觉得需要一本书来对其进行“解密”,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一些学术观点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同一问题的其他观点,若能了解同一问题的其他学术观点,学生就能知道为何这一观点会被写进教科书了。比如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就提到一个概念,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叶炜教授在《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第一讲中,就简明扼要总结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推进的两个方面:从外来说到本土说,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相信同学们读完后,就会清楚“多元一体”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其他更多精彩内容等待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現代史方面,我推荐萧冬连教授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我觉得中国现代史直接关乎我们的当下以及未来,特别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走向何方,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关心的问题。

萧冬连教授在这本书中,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进行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五次历史选择。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当今时局是“百年未有之变局”。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这个变局到底“变”的是什么?是被动卷入变局的吗?变局的指向是一个“坏”的世界吗?中国应该如何清醒面对这一变局呢?仔细阅读这本书,同学们不仅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形成自己的见解。

了解世界史的第一本书,我推荐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2012年首次出版至今,这本书得到了全球读者的肯定,屡登畅销书榜,并获得多个国家的图书奖项。

同学们在初三学习的世界历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国别或区域来学习的世界历史。比如讲到人类文明起源之初,教材“分课、别类”地介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讲到近代西方历史,则选择一些重要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来介绍人类走入近代的历程。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则打破了按照区域或者国别来叙述历史的传统,而是真正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描述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虽然这种叙述历史的方法早在尤瓦尔·赫拉利之前就已经开始,如同学们熟悉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但近些年,人类历史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也就需要一种新的阐释,《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正是用全新的视野去重新叙述人类历史的力作。

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本书中写道,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变革,所有旧的故事分崩离析,至今还未有新的故事足以接续,我们到底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应对种种极端的不确定性?要弄清答案,我们还是应溯本追源,捋清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了解世界史的第二本书,我推荐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大家可能读过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但要说代表作,还是首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自传体文学,写于1939—1941年,是斯蒂芬·茨威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被纳粹势力迫害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这本书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作者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展示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同学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开始大失所望;而对经历过繁荣与稳定的欧洲知识分子来说,恐怕更是无法接受,所以斯蒂芬·茨威格最后选择了自杀。他的死不是殉国,而是殉一种他珍视的文化。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9世纪末,恰好来得及亲身经历欧洲文化在“一战”前最后的繁荣和稳定,也能觉察到隐藏在这背后的停滞、腐朽和虚伪。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渐从精神的巅峰坠落到道德的深渊,和平与人性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并一败再败。斯蒂芬·茨威格目睹了这一切,开始成为一位不情愿的见证人,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贵而残破的昨日景象。

人类的历史,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过至暗的时刻。我希望同学们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见证人类因发挥智慧而鼓舞人心的时刻,又能体会人类因种种失误而造成的至暗时刻。这两者,有时候后者更为重要,而斯蒂芬·茨威格的这本书正是反思人类至暗时刻的绝佳读本。

(作者系深圳市深圳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古代史变局茨威格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楼市新变局
中国,在变局之中开新局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外币清算变局